漳州适合玩的地方(探漳州妙趣横生的娱乐习俗)
漳州适合玩的地方(探漳州妙趣横生的娱乐习俗)闲适的漳州人喜欢养鸟遛鸟,以此来怡情健身。鸟的品种很多,鸽子经过驯化可以用于通信,各地经常举行信鸽比赛;八哥能模仿简单的人语,被人们笼养在家里逗乐。漳州市民养鸟遛鸟驯养较多的是画眉鸟,中山公园、江滨公园、九龙公园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提着笼子的遛鸟者。画眉鸟背羽绿褐色,下体黄褐色,腹部中央灰色,头色较深而有黑斑,有明显的白色眼圈,向后延伸呈蛾眉状的眉纹,故称画眉。画眉鸟鸣声洪亮,婉转动听,并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人话、猫叫、狗叫以及笛声等各种声音。由于画眉鸟机敏好斗,古代就有人训练其格斗,明清时期闽南地区就出现相当普遍的驯养画眉活动,鸟主能呼画眉进出笼自如,立于掌心或头顶演出鸣唱。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乳臭未干的孩童,兴趣者颇多。民国期间,漳州斗鸡斗鸟的风气更盛,在东城门外开辟了竞赛场所,制定了竞赛规则,经常举行比赛。文革期间,斗鸡斗鸟被作为“封资修”而禁止。改革开放以后,这项活动又悄然
本文作者:许初鸣
如今多少人整天捧着手机看微信、玩游戏,既伤眼睛又损身体,目睹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过去没有手机的年代。当年那些休闲娱乐方式虽然现在都已经淡出生活,但是一打开回忆的闸门,却如同电影般或浓或淡地一一呈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讲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手机,没电视,听讲古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文化休闲方式,一种市井特色的传统习俗。中山公园纪念碑旁有片空地,经常被坐在小凳上的市民围个水泄不通,这就是讲古场了。我小时走进中山公园看到有讲古的,就会凑近站着听讲古。场地中央,讲古的人左手拿着一本线装书,右手里握着一把纸折扇,面前的小几上放着一杯茶,讲古就开始了。讲的多数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里头的故事。讲到半个多小时,故事即将进入高潮时,讲古人就突然停下来,端出一个盘子收钱,听众可以自主往盘子里放钱,两分五分都可以,甚至一分钱也可以。还有就是等周六晚上在中山公园的戏台前看免费的电影。有时还有芗剧或木偶的表演。后来,修文路建了一个剧场,主要演出木偶剧,就要花几分钱买票进场。我最喜欢的木偶剧目是《雷万春打虎》和《大名府》等,这些传统剧目把布袋木偶的艺术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的打斗场面让人眼花缭乱。
《一代相国蔡新》芗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布袋木偶戏《雷万春打虎》
斗鸡、遛鸟是漳州市民喜爱的休闲活动。漳州斗鸡的历史很悠久,据志书记载,明清时期漳州已有斗鸡。清末民初,漳州市民从国外引进“番鸡”,与本地斗鸡进行杂交繁育,使漳州斗鸡越发具备“爱拼”禀性,在国内乃至东南亚一带颇有名气。我小时住在东门街(新华东路),那里有一条小巷子叫新制巷,小巷深处有一个斗鸡场,时不时举行斗鸡比赛。因此,许多人不知道新制巷的名字,只知道那叫“咬鸡场”。两只好斗的公鸡放进场中,就会激烈地互相啄咬起来,还会用距劈击对手。如果两鸡相斗了很久,都有疲惫之态,还要用水将它们喷醒,使之振奋,重新投入战斗,直到有一只公鸡败下阵来。“战斗”相当激烈,两只鸡斗得难分难解,斗完后鸡冠流血,啼叫无力,场面有点残忍。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一首写斗鸡的诗:“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孟郊也写过斗鸡的诗:“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记得小时候一听说“咬鸡场”有斗鸡比赛,我只要没上学就会跑去观战。用矮竹篱笆围成的比赛场地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场中的鸡撕咬得很激烈,场外的人也看得很激动,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和尖叫。
斗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闲适的漳州人喜欢养鸟遛鸟,以此来怡情健身。鸟的品种很多,鸽子经过驯化可以用于通信,各地经常举行信鸽比赛;八哥能模仿简单的人语,被人们笼养在家里逗乐。漳州市民养鸟遛鸟驯养较多的是画眉鸟,中山公园、江滨公园、九龙公园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提着笼子的遛鸟者。画眉鸟背羽绿褐色,下体黄褐色,腹部中央灰色,头色较深而有黑斑,有明显的白色眼圈,向后延伸呈蛾眉状的眉纹,故称画眉。画眉鸟鸣声洪亮,婉转动听,并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人话、猫叫、狗叫以及笛声等各种声音。由于画眉鸟机敏好斗,古代就有人训练其格斗,明清时期闽南地区就出现相当普遍的驯养画眉活动,鸟主能呼画眉进出笼自如,立于掌心或头顶演出鸣唱。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乳臭未干的孩童,兴趣者颇多。民国期间,漳州斗鸡斗鸟的风气更盛,在东城门外开辟了竞赛场所,制定了竞赛规则,经常举行比赛。文革期间,斗鸡斗鸟被作为“封资修”而禁止。改革开放以后,这项活动又悄然兴起,逐渐成为市民喜爱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并进而把养鸟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弘扬,成立了画眉鸟爱好者俱乐部。目前,漳州市区有上千名画眉鸟爱好者,经常组织画眉格斗比赛,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遛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年的漳州,小朋友虽然没有高科技的各式玩具,但是人们无法改变好玩的天性,无法抑制游戏的欲望,休闲时因陋就简,开动脑筋发明创造了许多简单而不单调的游戏,也都玩得很开心。那时玩的玩具都是自制的,滚铁圈就是其中的一种。用铁丝弯成一个圆圈。铁圈越圆,就滚得越快。为使铁丝弯成的铁圈能更圆,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铁丝围绕着圆木桶,这样制作出来的铁圈当然就跟圆木桶一样圆了。制作铁圈的铁丝越粗越好,因为较粗的铁圈便于控制。铁圈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因为太小太大都不好控制,直径五六十厘米的比较适宜。然后要制作一根控制铁圈滚动的家什,我称它为控制棍。控制棍就是在木棍或竹棍末端捆扎一根弯成U形的铁丝,能托住铁圈。铁圈滚动起来,用控制棍在后面控制,可以掌握滚动的方向和速度。铁圈做成后就滚着上学到学校跟同学比比看谁的铁圈做得好,谁的铁圈滚得快。
在学校操场上经常玩的还有“走关”,也有人称之为“过五关”。拿块破瓦片在地上画出五道关卡,参赛者分为两组,每组五人,一组守关,一组闯关,双方斗智斗勇,非常有趣。个个跑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那时的娱乐游戏大都是集体性质的,要在游戏中获胜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关照,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团队精神。
在住处附近则玩一种捉迷藏类的游戏,名叫“救国”。一个人蒙上眼睛,其他人在附近躲起来,数到约定的数后这个蒙上眼睛的人开始找人,第一个被找到的人下一次就要蒙上眼睛成为找人的人,一轮一轮地玩下去,也很有趣味。
“揭铁寸”“食子儿”“摔纸标”等游戏比较不需要大运动量,也是过去漳州小朋友喜爱的游戏。玩具(或道具)都比较简单,如“揭铁寸”一长一短两根小木棍,“食子儿”几个布沙包或小石子,“摔纸标”一小叠类似扑克牌的小卡片,都可以放在书包里,便于携带,随时可以拿出来玩。
与“走关”、“救国”等游戏不同,博弈可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智力游戏。中国象棋是最普及的棋类游戏,这种不需要多少体力的游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体育项目。读小学一年级时,我才识没有多少字,就经常看邻居下中国象棋,开始认识棋盘上“车、马、炮”等棋子。读二年级时,一个新搬来的邻居小伙子教我下中国象棋,几天后我就学会并战胜他。星期六星期天,中山公园文化馆和工人俱乐部经常有象棋比赛。棋手在室内比赛,一个巨大的棋盘挂在室外墙上,棋盘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上都钉着铁钉,用竹筒做成的大棋子就挂在铁钉上。室内比赛的棋手们每弈一步,裁判就会喊“卒三进一”、“马五进四”之类的术语,室外管棋盘的人就会在大棋盘上照此移动大棋子。大棋盘前围满观众,个个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仰望着这个独特的“战场”。观奕成为市民假日的重要休闲活动,我也是大棋盘前的常客。有一种简便易行的弈棋叫“走直”或“放直”,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在空地上画个棋盘,双方各有十二个棋子,都是临时找小石子或碎瓦片代替,只要能区分出“敌我”双方就行。当年,我上山下乡与农民兄弟干农活中午在田头休息时就与他们玩过这种简单易行而又需要高超智力的棋类游戏。
从漳州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师林语堂认为人生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因为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月之有晦明。漳州人很懂生活,一方面 “爱拼敢赢”,辛勤劳作;一方面“欢喜就好”,好吃会玩。小吃品种之多,小吃质量之高可谓冠绝天下。休闲娱乐也是出了名的,许多游戏种类传到海峡彼岸,成为台湾同胞喜爱的娱乐项目。
一打开回忆的闸门,旧时情景、传统习俗如潮水般涌来。过去亲历亲闻的休闲娱乐方式太多,说不完,道不尽。有心人完全可以编成厚厚一本漳州民间娱乐大全或者漳州传统游戏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