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女性大成就者 图文(藏传佛教中的女性)
藏传佛教女性大成就者 图文(藏传佛教中的女性)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最早产生于古代印度,被称为“救度之母”。藏文古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度母起源的传说,其中有一则传说中提到,度母是由观世音菩萨泪水浇灌的莲花中化现而生的,被观世音菩萨的悲悯之情感化,而作为其臂膀共同救度众生有情,脱离生死轮回苦海。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白度母等,但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所有度母之功德。梵文: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绿度母心咒ཨོཾ་ཏཱ་རེ་ཏུཏྟཱ་རེ་ཏུ་རེ་སྭཱ་ཏཱ། 嗡 大咧 度大咧 度咧 梭哈
绿度母心咒是夜夜随时随地都在念诵的,佛音入耳,一定会给你很大的加持与力量。每天念诵一下,你一定会看到积极的改变。收藏好哦。
藏传佛教中的佛母在梵文里被称为“度母”,藏语尊称为“卓玛”。“卓”意为救助,“玛”意为女性。所以“卓玛”的含义是救度 众生得到灵修解脱的女性。
14世纪 绿度母唐卡 卫藏
度母之主尊 —— 绿度母
绿度母心咒
ཨོཾ་ཏཱ་རེ་ཏུཏྟཱ་རེ་ཏུ་རེ་སྭཱ་ཏཱ།
嗡 大咧 度大咧 度咧 梭哈
梵文: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最早产生于古代印度,被称为“救度之母”。藏文古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度母起源的传说,其中有一则传说中提到,度母是由观世音菩萨泪水浇灌的莲花中化现而生的,被观世音菩萨的悲悯之情感化,而作为其臂膀共同救度众生有情,脱离生死轮回苦海。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白度母等,但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所有度母之功德。
有了这种对于女性的理解,藏地人自幼受感染,对母亲从不产生任何消极或不敬的看法。而且在藏地,孩子到二三岁时才断奶的现象相当普遍,甚至会有4岁才断奶的。这种肉体上的连接有助于母子之间建立起一种神圣的关系。因此,所有的母亲都被认为是度母。
藏地人从来没有想象过母子之间会存在仇恨与冲突。现在有些西方的现代教育已经被过度商业化,从而出现了很多准则来衡量一个孩子的表现。而且父母也一味的跟随这些所谓的科学证实过的教育方式,来控制孩子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很多时候这让孩子感到压抑和隔阂。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反过来爱自己的父母时就感到十分困难,因为他们曾经受过精神创伤。
另一方面,父母认为他们已经为孩子做了该做的一切,但这也是问题的开始——父母怎能确定他们的孩子到底需要多少爱?当然,他们能够决定孩子需要吃多少颗巧克力,但是个体对于爱的需求往往很不同,我们只能通过无条件的爱他们方可得知。
绿度母与白度母唐卡 1450–1500
公元八世纪,吐蕃第37代赞王赤松德赞迎请一位印度佛教高僧——古如仁波切,著称莲花生大士。他亲临西藏并创立了两大传统,以便给人们提供修行慈悲和智慧的机会。这两者是佛教中最精华的教法,也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和谐的关键。(解脱之路)
那么究竟何为慈悲?
佛教认为慈悲有两层含义,并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层含义:慈悲本身,代表了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有限的爱与关心的能力。
第二层含义:证悟,基于我们都拥有的有限的慈爱能力。以及通过佛法的修行,可以把有限的能力扩展到一个无限的层面,如同无边的宇宙。
第一个方面,无论在生活中发生什么,都抱有一种积极的想法。而当我们是特定处境下的受害者时,最好的自我保护,就是对自己和他人保持一种积极的想法。
第二个方面:积极的行为,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的心智并保持它的积极性,哪怕在逆境中也同样,那么我们就会自然的去行动,并积极的反应,以此继续。
我们相信没有开发智慧的慈悲是不圆满的。
那么何为智慧?
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接受到的信息吗?
智慧就是方法,是知道什么时间,在什么处境下,与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没有任何智慧是脱离犯错和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在藏区所有的佛学院中有一条著名的修行方法,被称为六波罗蜜多(或六度:布施、正念、忍辱、精进、禅定、持戒),当我们以一种给生活 带来积极改变的目的,去经历这四步时,比如削减愤怒。
每当愤怒顿起时,与其把它推开,视为敌人,不如十分慷慨的与愤怒交朋友,继而无论何时产生愤怒都要生起正念,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当你无法认清愤怒时,要学会忍耐。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继续以精进心去认识它,与它成为挚友,并且去分析其背后的缘由。第五步为圆满禅定,禅定在藏语里叫做“gom”——源于藏语根动词“kom”,意为“习惯”。
当我们习惯于这五步时,包括完美的禅定和完美的习性,就会被认为是获得了圆满智慧。圆满智慧可以给我们的处境带来任何所需要的积极的改变。
绿度母唐卡 18世纪 不丹
莲花生大士创立了瑜伽传统,瑜伽传统使那些世俗之人也能学习佛法,因此,出现了很多瑜伽士和女瑜伽士,包括古如仁波切和他的随从佛母益西措嘉,他们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位瑜伽士和女瑜伽士。
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瑜伽士或女瑜伽士?成为瑜伽士或女瑜伽士需要持受14条戒律,其中一项戒律就是你对女性不能造身、口、意的罪业,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
有趣的是藏传佛教里对于女性价值的看法,不同的佛学院不同的佛学院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举个例子,在寺院体系里,年长的僧人会告诉年幼的僧人,所有的女人都是丑陋、肮脏以及危险的,但是这些观点全是为了让年幼的僧人消除对女性美色和他们生理欲望的贪求而设定的“心智训练”。所以,作为世俗者,我们要明白对于女性的这种定义是帮助年幼的僧人消灭他们的欲望。
另外瑜伽传统里的瑜伽士和女瑜伽士,不管在学习和教习佛法上都是平等的。我把它理解为佛法的女性主义,因为瑜伽传统里的女性修习者,远比藏族社会中的其他女性拥有更多的机会。
大约在两年前,我收到了一位女性的来信,她在信中称自己是一名女性主义者,曾经有过学抽烟和喝酒的经历,因为她想证明自己能做任何一个男人能做的事情。但是,这必然不是所谓的“我们可以做到”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不修持慈悲心和智慧,那么任何外在的事物和物质价值都能轻易的摧毁人心,并在此后产生更多的问题。
我个人不反对女权主义者,也不反对女性主义,但是当她们凭借女性的潜能而宣传平等的时候,一旦有愤怒和憎恨夹杂于其中,那么一切都与初心背道而驰。
绿度母,清代,布面设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藏族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寺院传统以及大多数男性都持有的只有男性可以成为世袭传承者的主导思想。但是仍然有很多著名的女瑜伽士。
益西嘉措佛母是公元8世纪藏传佛教中的第一位女瑜伽士。
12世纪的女性成就者玛吉拉准,她是一位拥有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曾开创了自己的教派——“绝”(“施身断四魔”,断境施身法),意为“斩除”。修习“绝”往往是为了断除恐惧和过度的自负心理,而这也是唯一由于其强大的力量而传回到印度的佛法。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到藏地的,但是这个佛法因为有太大的影响力而传回了印度。
还有伟大的女伏藏师——色拉康卓空行母,她曾经是西藏中部一个贵族家庭的公主,14岁时,她逃避家里的包办婚姻来到了安多藏区。她当过数年的女仆,还有实践了佛法,最后被佛法教诲远离世俗,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性成就者。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瑜伽修行者,还能够接触到古老的智慧,从而来平衡我们自己。一个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和谐,是完全可以通过修持慈悲心和智慧来达到的。
但是每一个个体都是那么的不同,生活会带领我们走向不同的可能性,相信我们都会拥有自由和潜力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和谐、智慧和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