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的散文(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
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的散文(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花:花是明艳动人的美人脸。江:江是澄明的江水,奔腾到海是它的方向,带着涛涛思念。文章不在多而在精,乾隆天天晚上加班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留在教科书里的只有一首还是模仿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让张若虚的名字带着光环永远流传。春:春是宜人的春天,春是思人的春天。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初唐诗人。有关张若虚的生平,历史上记载的文字不多,但是张若虚在那个初唐时代其实已经有声名了,《全唐诗》有记载,他和另外三位文人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的诗人,张若虚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春江花月夜》却出类拔萃,有孤篇压全唐的气势。
文章不在多而在精,乾隆天天晚上加班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留在教科书里的只有一首还是模仿的。
一首《春江花月夜》让张若虚的名字带着光环永远流传。
春:春是宜人的春天,春是思人的春天。
江:江是澄明的江水,奔腾到海是它的方向,带着涛涛思念。
花:花是明艳动人的美人脸。
月:月是装满心思的月,是怀人的月。
夜:夜是带着思念的不眠夜。
显然把这首诗解释成思乡怀人,不够大气。因为诗里面还有一种哲理始终贯穿,同时诗里还保留一种淡淡的愁绪萦绕在文字间。
作者替自己愁的少一点,替对方愁的多一点,为所有离别的男女而愁。有洒脱,有不舍。看透自然,洞悉人生。
时而站在万事万物的之上的高度看人生看古今看未来。时而与所有人站在同一平行线上看自己。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首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我从来不打算赞叹,没有能力说出赞美的语言,只以读者的身份说几句自己的话。
01前段大处着笔,写自然景喻人生哲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天的江水顺流而下,奔腾千里万里涌到海里和大海融为一体。这是自然的力量。海纳百川的怀抱让江水成为海的一部分。
月亮随着潮起潮落起起伏伏,好像明月是漂浮在海面上。
哪里的海面会没有明月呢,明月好像注定悬挂在海面上,海面上也必定有轮明月照耀,它们是不离不弃的。
有时我会想这明月大概是从海里生长出来的,天上只是它待的地方。到了夜晚总要回到海面。
每一个海面都一轮月亮。无数的海,无数轮明月。这海不是一样的海,明月都是同一颗心的明月。
明月与海引发了无数优美的诗,这是自然的奇妙诗人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借海上升起的明月,来表明思念,天涯的那一端也是这轮明月,此刻思念的人也与我同时望着,就像我们的心系在了一起。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借自然的清澈澄明表达自己本就清白的人格。
”夜静海涛三万里,明月飞锡天下风。——王守仁《泛海》“借喻海有大起大落,如人生一般。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如明月,去接受人生艰难险阻。
带月与海的“飞花令"可以接一个上午。借大自然赋予月与海的关系寄情喻理。
自然的神秘力量蕴育着许多人生哲理,人生与自然是相通的,作者洞悉人是自然下的轮回。
江水蜿蜒,在两岸花丛中流淌,像在诉说远方的思念。飞溅的水珠儿跳跃着、闪烁着剔透的光。月色如霜白,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白沙哪里是月色。
江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天一色。水与天相连它们之间只隔一个海岸的距离。天好像是天上的海。海好像是海里的天。
水天一色的诗句很雷同,不同的是“无纤尘”。
这无纤尘是应照在空中的孤月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洁净。大自然原本清澈澄明,人心是不是也应该如此。
一轮月光曾经照在了前人脸上,后来人与我看到的都是相似的月光。
02走进人间,关照有情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下半段思念溢于言表,用了两个“可怜”可见作者的同理心与同情心。古人的离别比现代人残酷,千山万水阻隔,杳无音讯,生死难料。只有盼只有想。
如果在和平年代还相对好点,男人离家要么求学求官,家里人心里还安稳点,虽有“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叹,或许终有一天盼回来了,可以一家人守着过日子。赶上服徭役兵役,生生死死都难料,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懂了。
夜深人静思念爬上心头,月亮也爬上树梢,人被月光笼罩就像被相思包围,月亮都是相思的颜色。月色都是相思的因子。
独上高楼,凭栏悄悄,忍不住望月亮,因为一想到两个人望的是同一个月亮,就觉得挨近了许多。
多么想让这天笼地罩的月光把我带到思念的人身旁!
从月起到月落,这一程思念反反复复在心头上演。
离家的人儿思念更多一层,怀人还思乡,月亮圆了几回了,归期无期。想到家里的她,情何以堪,相思的话语也难寄,一切还好吗?
诗人的角度:“这天底下,有多少家人不能团圆,这明月夜有多少相思的眼睛遥望。这一代代的有情人,一场场的离别,何时有尽头?
结尾:这首诗的哲理意蕴大于思念,哀而不伤,款款深情,娓娓道来。对人生的通透,对自然规律的感叹,江海明月,江海面前,明月之下的人,那样渺小而无能为力,还有那么多的离别伤怀。
说句实话,学生时代读这首诗我心里暗暗地想,前半段写人生哲理是多么的大气空灵,为什么后半段突然提到儿女之情,格局一下子小了呢?
现在我懂了,人生不是用来讲大道理的,回归到生活中谁也离不开一个情字,当然这情包含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
其实这首诗里面藏着张若虚的相思。听大家相传的,空口无凭,我也愿意相信。
没有情怎么会写得这么有情?
说说那个故事吧!
张若虚曾经是太平公主府家里的私塾先生。教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的两个女儿武艳和武丽诗文,由此可见张若虚的才能。
那时,张若虚虽人到中年,但学识渊博,风采俊逸。武艳十六七岁,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张若虚。张若虚自然也很喜欢美丽聪慧的武艳。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不会随心所想,他们想走到一起,太难了。
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落魄的文人,年龄还相差了那么多,张若虚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得已离开了。他把这段相思藏在心底却没有忘怀。
通过《春江花月夜》似乎能理解到张若虚的离别之痛、相思之念。更多的是他把小我与自然糅合,面对自然规律,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发出的哲理性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