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张望的散文(散文寻源问道)
守望与张望的散文(散文寻源问道)真不忍让脚步声打扰这恬静的氛围,轻轻地步“双花小驻”,见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享受着花乡的独特神韵。社会学家在俗韵俚语寻觅“儒、释、道”的融合,科技翘楚的情怀在这里探寻花事药理;艺术家将审美触角伸向山情花意,参与“花乡耕耘”的学子在畅谈着“耕读体验”;生动鲜活的民俗研究、文化讲坛、书画笔会一下子都融入了这“乡韵诗境”。听沂蒙山小调的,演柳琴戏的,卖土特产的,甩呱哒鞭的……各种山里的“土玩艺儿”,融入了时代元素,一个个悉数展演。这一切让流峪的人文在发酵升华,呈现出了特有的文化张力。人们给“村落客厅”起了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叫作“苗泉听香”,是人们赏景休憩的绝佳之处。这里的金银花,在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着。篱笆墙上的如盘虬游龙的藤蔓,随风摇曳着,逗引着一群“啾啾”的鸟儿飞来飞去。石缸、牛槽里添上了土,点缀着奇石,栽上的金银花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枝叶纷披,微风吹拂,摇落一地斑驳的倩影;散落在繁花丛中的石碾
蒙山之阳颇有“风水宝地”之吉像。这里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清澈得似乎纤尘不染;柔柔的阳光撒落在山野草崮,让一墩墩、一丛丛金银花的叶子绿得发亮,一簇簇、一朵朵的花儿闪着金光银光;悠悠飘荡的白云,片片像是仙女的纱巾,东一缕西一朵的,乘着轻柔的山风,萦绕在有着慈善之态的长寿山,亲吻着秀峰环抱的唐王庙,倒映进了碧波荡漾的五龙湖……皇天与厚土在这里深情地拥抱,原汁原味地流淌出古朴纯净之风韵。
传说古时仓颉造“山”字之时,为望见蒙山之貌而生成 。其中“峪”字,意为山中播谷藏粮之地;而“峪”前加上个“流”字,实乃神来之笔,濡染着农耕文明的丰润和灵秀。站在流峪之源的崖顶,放眼远眺,迤逦盘旋的“百里长廊”婉若一条银灰色的丝带,从云间飘落,时隐时现地盘旋在群山之间,挽起了蓊蓊郁郁的山林,牵动着潺潺流淌的浚河之水,连缀着错落有致的村村落落,勾勒着“山水一体,万物相亲”的图腾,彰显出“上善至美”的温度与厚度 。
从远古走到今日,悠长岁月的人文积淀,让这里诞生了诸多传奇,而金银花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仰脸看头顶上的“少山崮”,两座翠峰酷似“双胞姊妹”,相依相偎,在层层叠叠的金银花丛的簇拥下,含情脉脉,婷婷玉立。大概因为北面的不老崮与此遥遥相对,先人才为此起此名, 而把她比喻为“金银花”实为更加贴切。因为金花与银花同生同长在一个枝桠,簇拥在一起,交织闪烁,也像双胞胎姊妹一样。“崮”与“花”相映相衬,真可谓天造地设。
这是“天地人”的“共情”使然。听了一个优美的传说,更触摸到其中丰厚的内涵。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一代曾流行一种怪病,初起患者发高热,浑身长出红斑丘疹,卧床不起,不久便命丧黄泉。附近的郎中对此束手无策,众乡亲更是心急如焚。这时一对分别叫“金花”和“银花”的双胞胎女孩挺身而出,走进深山老林,攀悬崖,涉险谷,历尽千辛万苦。在一鹤发童颜的长者指点下,采来一种刚刚开花的不知名草药,煮药煎汤后给乡亲们服用。奇迹出现了,患者服药后很快痊愈。一场疫情过去,人们为颂扬这双胞胎姐妹,便把这种草药叫做“金花银花”,后简称为“金银花”。
随着优美的传说在村村寨寨里传开,乡亲们开始把野生的金银花移栽到路边地堑,慢慢地在漫山遍野蔓延。这金银花生命力极强,或攀上陡崖,或缠绕于树枝,或匍匐在山坡,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到芒种时节,风姿绰约的花儿次第开放,以绽放的先后呈现出金色银色,一蒂二花,同时散播出淡雅的清香。一年四季枝蔓盈翠,凌寒不凋,正所谓“春来娇颜含羞笑,寒至傲雪更忍冬,金银满藤相辉映,繁花盈枝共向荣”。“忍冬”乃古代药典中所称,为金银花原名,她的根,藤,叶,花均可入药,能够“清热化毒,疗疮治痈”,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好花源自天上来,花开时节香漫天,哎咳一得儿喂……”一支《金银花香飘漫天》的歌儿,似天籁之音在山间悠扬飘洒,袅袅飞向山外,传遍了四面八方。如今,这金银花不负众望,在这方圆几百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间, 根系牢牢地扎在这片有情有义的山峪,有雨便生,见风就长。盛夏时节,参差随意染,沟壑溪畔绿如潮;绚丽瑞云出,漫山遍野花如海;把一腔挚爱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浓郁的香气充满整个流峪。为此,成就了流峪这一国字号的“金银花之乡”,让这一亮亮晶晶的深山品牌光耀在五洲四海。
花魂已将大仁大爱渗透进了这片山乡的骨髓。在依山势落座的苗泉村,金银花的藤蔓爬满了逶迤绵延的古长城;一股股清澈的山溪带着花香,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潺潺流淌在村落里的石街小巷,把绰约风姿映入山村前后的大小湖泊。村旁路边的一棵棵百年老槐树,在花丛的簇拥下,枝繁叶茂地抖擞着精神,树冠蓊蓊郁郁的。藏在花间的农舍,或依山麓,或临水边,石屋、人家、梯田因花丛藤蔓而融为一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相亲相爱着,和谐共生。佛性的“善”、道教的“淡”与儒家的“礼”交融在一起,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
人们给“村落客厅”起了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叫作“苗泉听香”,是人们赏景休憩的绝佳之处。这里的金银花,在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着。篱笆墙上的如盘虬游龙的藤蔓,随风摇曳着,逗引着一群“啾啾”的鸟儿飞来飞去。石缸、牛槽里添上了土,点缀着奇石,栽上的金银花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枝叶纷披,微风吹拂,摇落一地斑驳的倩影;散落在繁花丛中的石碾、石柱、石鼓等,透着古朴的原生之美;绿藤遮掩的廊亭下,香气馥郁,书声郎朗,歌声袅袅;石磨盘摇身一变,变成了茶几,上面放着茶壶茶碗,人们坐在石凳上 泡上一壶清香飘逸的金银花茶,一品一咂之间,神清气爽;一呼一吸,顿觉花香浸透全身,令人陶醉不已,觉得一切都鲜活地流淌出自然、社会、亲缘的乳浆。
真不忍让脚步声打扰这恬静的氛围,轻轻地步“双花小驻”,见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享受着花乡的独特神韵。社会学家在俗韵俚语寻觅“儒、释、道”的融合,科技翘楚的情怀在这里探寻花事药理;艺术家将审美触角伸向山情花意,参与“花乡耕耘”的学子在畅谈着“耕读体验”;生动鲜活的民俗研究、文化讲坛、书画笔会一下子都融入了这“乡韵诗境”。听沂蒙山小调的,演柳琴戏的,卖土特产的,甩呱哒鞭的……各种山里的“土玩艺儿”,融入了时代元素,一个个悉数展演。这一切让流峪的人文在发酵升华,呈现出了特有的文化张力。
花的“秀美”、文的“灵动”、人的“纯厚”……花乡之美正如诗如画地绽放在时代之树上,成就了这派气象与品格,摇曳出哲思、生态、民俗、产业的绚丽灿烂。其源者为,汲天地之灵气,啜日月之精华,天地人共生共长。写到此,“源”已寻到, 道者,路也,即途径便自然清晰。“源”与“道”都在述说,这正是流峪唱给这个世界的绝妙歌声:让人类之心与大地之思融合汇聚,让生命之爱与自然之情交相辉映。
作者简介:邢兆远,笔名源远,山东省沂南县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国内知名新闻传播和文化创意专家、报告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