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什么养生祛湿气(夏至宜健脾祛湿)
夏至吃什么养生祛湿气(夏至宜健脾祛湿)三候半夏生。二候蝉始鸣,物候现象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
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节气简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三候为: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健脾祛湿
夏季人体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生理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导致抵抗力下降。
同时高温、高湿的气候又给病原微生物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夏天也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
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主治医师杜进军表示,夏至时节,高温与雨水交替,如果此时再感受外邪,则人体最容易产生湿热伤脾。从而引发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疾病,需要去“湿热”补“阳气”,达到健脾养胃的目的。
夏季夜短,湿气较重,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故要特别注意固护脾胃,饮食做到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祛湿的中医方法常见的有“健脾祛湿”:比如扁豆、薏苡仁、茯苓等。还有“清热祛湿”:可适当食用丝瓜、苦瓜等。还有“发汗祛湿”:可以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运动,微微汗出以祛湿。同时还可以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如艾灸、拔罐,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达到祛湿效果。
在这个时节脾胃虚弱的人最好不要食用杂粮,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应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量,以免损伤脾胃。可以在早、晚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助消化,养脾气。同时,也可多吃一些山药、苹果、葡萄、红枣、蜂蜜、玉米等健脾养胃的食物。
杜进军提醒,在夏天,人们喜欢吃寒冷的食物,建议大家将冰箱里的食物,拿出后放一放再吃,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的孩子,吃了冰的东西后容易产生剧烈腹痛,严重的还有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症状。
夏至·养阳护心
中医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极导致“阴生”,阴气居于内,致使人显得极其脆弱,容易患各种疾病。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武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杨冯静表示,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将到来,除了要注意防暑降温,还应当调整饮食和起居。高温天气下,人们很容易心情烦躁,夏至养生还要养心。特别是老年人,人体出汗较多,容易造成体内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可能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平时一定要注意防范。
夏至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
在起居调养方面,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杨冯静提醒,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 因此,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
来源:武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