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文案(红红火火过大年)
红红火火过大年文案(红红火火过大年) 一到年关,三伯就佯装采购货物,顺道进家打探妹妹的消息。刚一进门,父亲张罗着给三伯煎水倒茶,三伯不紧不慢地说道:“女子回来没?”父亲一脸诧异,说着:“女子在学校哩,不等几日就回来了。”三伯宽厚的嘴贴着杯边,吸溜几口茶汤,驼着背,手插进袖筒里,朝灶房环视几下,说:“等女子回来了我再来。”父亲瞬间被三伯略带颤音的声腔点醒,原来三伯想让妹妹给他写春联。 妹妹从小练就一手好字,笔笔大气、字字宽博。刚上大学那会,她荣幸地成了书法社社长。 三伯似有一对顺风耳,第二天便骑着三轮摩托车赶来。他左脚背板直,弯曲不下,右脚内撇,欲走欲停,以致走起路来摇晃不止,全靠着一股子气让他像积雪压实过后仍挺立的松树一般。三伯用手指轻轻涂开窗户上的薄雾,兴奋地说着:“女子回来了,看三伯给你带来什么。”三伯贩肉,猪小排、猪头、猪肝、猪心都是妹妹爱吃的,他吃力地提着,红血水从大门口到客厅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妹妹说:“谢
窗花慧心巧手剪春光
◎赵小明
记忆中,年味标志性的名片除了穿新衣服、贴对联、放花炮、打锣鼓、玩游戏、走亲戚,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母亲每年糊的花窗子了。
剪窗花是母亲的拿手活。母亲从商店买来红蓝绿各色纸张,裁成小方块,把不同颜色的纸各放几张,再把熏好的窗花样儿放在上面,就开始剪起来。夜晚炕头上,灯光柔和地映照着母亲慈祥的脸庞,她手中那把精制的小剪子精准地剪刻着,细碎的纸屑落下,像极了婚礼上纸花枪喷出的五颜六色的彩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窗花便在她的剪刀下逐渐清晰起来。
过了腊月二十三,迎接新年进入倒计时。扫舍,买菜,缝衣,浆洗,蒸馍,煮肉,买礼当,写对联……既忙碌,也期待,更开心。吃过年夜饭,一切安顿顺当,母亲就要开始糊新年的花窗子了。她让我们把窗子拿下来,擦洗干净,用刀刮净上年糊窗子时的糨子,就开始正式糊起来。
母亲每年糊窗子,我是必当下手的。要负责把母亲剪的窗花贴在白纸上,还要按窗格子的大小裁好各色纸张,备好自制的糨糊,还有从街上买来的水彩画窗花。方方正正的窗子,总共三十六个大小一样的窗棂,母亲早已胸有成竹。她拿起每一张窗花略一思量,就在格子上抹上糨糊端正地贴上去。她神情专注、手下利索,不到半个时辰,新年的花窗子就呈现在一家人的面前。要说母亲糊的窗子,真可算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中间四个格子是两组对称的水彩窗花,是凤凰戏牡丹和莲子金鱼,象征新的一年富贵有余。再往四周扩展,则是红绿两色纸对角相粘,象征吉祥如意。再下来,窗格的四角是大红色的窗纸,寓意日子四季红火。其余格子,全都贴上了象征喜庆平安、幸福的戏文、寿果、花草等吉祥物。在最上端中间的两格内,母亲别出心裁地将窗纸镂空成两个葫芦形,再用纸做成两个瓜葫芦,系上白线,粘在镂空处,最后加以装饰,那葫芦就被微风吹动,不停地旋转,发出沙沙的声响,整个窗子就灵动了起来。窗子糊好后,母亲还要到窗外再仔细端详一番。刚糊好的花窗子被屋里的电灯一照,散发出鲜艳、喜庆、温馨的氛围,如同秦淮河上的灯影,更像是一幅内容丰富、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展板。母亲会心一笑,至此,年的筹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站在院子里环视,土墙灰瓦,小院依旧,可那鲜艳夺目的花窗子使院子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年味浓浓,不由使人对新的一年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从正月开始,整个春天,我躺在炕上望着那既有漂亮外表,又有精神内涵的花窗子,心中总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在荡漾。
几十年过去,那惊艳农家小院的花窗子的记忆依然如昨。母亲一生热爱着并不轻松的生活,总是想着法子给生活一些色彩,哪怕是一方情趣盎然的新年花窗子。
灯笼温暖明亮映乡村
◎李敏
腊八一过,千阳这座山城的年味就开始四下飘散,愈来愈浓了。这不,每天上班经过的街巷两旁的行道树上,不经意间挂满了红灯笼。一个个高高悬挂在树枝间,给这萧瑟的天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满树的红灯笼,一下把寂寞的冬季装饰得有了活气、有了一份别具一格的灵气。楼房的阳台上、树枝上,红红的灯笼一个比一个俏,成了整个县城的好景观,寒冷的冬季被这些俏丽的灯笼装饰得温柔了许多,每个人的脸上似乎沾上灯笼带来的福气,喜气洋洋。
挂灯笼是欢庆新年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这不,好几家单位门前正忙着悬挂红灯笼。街道上行人多了起来,小摊点也多了。吸引我的不是来来往往的人,而是那高高悬挂在上空的大红灯笼。一盏盏灯笼如珠子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密密匝匝地从树枝上倾斜下来,好比柿子树上红嘟嘟的柿子,倒垂着向行人炫耀着自己的美丽。风掠过,成串的灯笼妩媚着,随风摇曳。红红的灯笼,让瓦蓝的天空显得格外辽阔、喜气十足。蓝天、白云、红灯笼,立刻构成一幅独一无二的美景。远远望去,灯笼红得似火,把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车辆淹没。
宝平路、燕伋大道两侧路灯上悬挂的大红灯笼,煞是好看。行走的人们流连忘返地欣赏着,不时还举起手机、相机拍照留影。这一切,不由让人感慨:生活多美好啊!
在乡村,家家户户的大门上、屋檐下、院落里的树上,都挂起了红灯笼。但比不上县城整片整串灯笼的艳丽。大红灯笼弥散在庄户人家的院落,院子里便温暖了许多。站在村子的某一个高点,放眼望去,红灯笼带来的喜气一览无余,点点红恰到好处地把宁静的村庄点缀得美轮美奂。农家小院、红灯笼、蹦蹦跳跳的孩子、摇着尾巴的小狗……好一幅欢天喜地的乡村迎春图。
春节前后,宁静的乡村,繁华的城市,一个个火红的灯笼挂了起来,喜气的氛围就浓了起来,日子也就甜了。
红灯笼,挂满街巷。这红红的、暖暖的灯笼啊,蕴含着多少祝愿和思念。远行的游子,你是否望见门楣上摇曳的红灯笼?
春联翰墨浓香写喜庆
◎俱新超
一到年关,三伯就佯装采购货物,顺道进家打探妹妹的消息。刚一进门,父亲张罗着给三伯煎水倒茶,三伯不紧不慢地说道:“女子回来没?”父亲一脸诧异,说着:“女子在学校哩,不等几日就回来了。”三伯宽厚的嘴贴着杯边,吸溜几口茶汤,驼着背,手插进袖筒里,朝灶房环视几下,说:“等女子回来了我再来。”父亲瞬间被三伯略带颤音的声腔点醒,原来三伯想让妹妹给他写春联。
妹妹从小练就一手好字,笔笔大气、字字宽博。刚上大学那会,她荣幸地成了书法社社长。
三伯似有一对顺风耳,第二天便骑着三轮摩托车赶来。他左脚背板直,弯曲不下,右脚内撇,欲走欲停,以致走起路来摇晃不止,全靠着一股子气让他像积雪压实过后仍挺立的松树一般。三伯用手指轻轻涂开窗户上的薄雾,兴奋地说着:“女子回来了,看三伯给你带来什么。”三伯贩肉,猪小排、猪头、猪肝、猪心都是妹妹爱吃的,他吃力地提着,红血水从大门口到客厅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妹妹说:“谢谢三伯,要不说三伯对我最好呢。”三伯心直口快,眨眨眼告诉妹妹:“去年你写的春联啊,逢人到店就夸,三伯一整年都生意红火,今年你还给三伯写副。”妹妹不假思索地喊道:“三伯,包在我身上。”
妹妹有一套书写对联的专用笔墨,是外公早年从外地打工带回来的。山羊毛制成的山毫笔,吸墨量大,最适宜写圆浑厚实的点画,春联用墨,金墨、黑墨均可,金字立体感凸出,显得富丽堂皇、典雅高贵。黑字最能展示笔法,但需洒金红宣或印有金色瓦当的红宣为底纸。妹妹折袖上臂,饱蘸浓墨,为三伯的店写就:目无全牛操刀能割,胸有肥牡游刃于虚,配以横批:童叟无欺。我自小就佩服妹妹,她写春联时熟练地掭笔、提笔、落笔,凝神聚气、目光迥然,不一会儿个个饱满圆润、笔力遒劲的汉字就跃然纸上。
三伯是傍晚来拿春联的,堂屋内,火炉氤氲出的热气让人困得发迷。
三伯一瘸一拐靠在墙上说:“这女子,就是有出息,光凭这字,十里八乡都没人比得过。不摆摊真是浪费。”三伯说着,妹妹和父亲都抬起了头,异口同声地说:“摆摊?”
“摆摊怎么,嫌丢人?”三伯怔了怔。
“我这字只能我们自己欣赏吧,拿到外面丢人。”妹妹说。
“瞧这女子,三伯敢说你写得就是好。”三伯说。
三伯无疑给妹妹一剂强心针,父亲算是同意妹妹去“摆摊卖春联”。就这样,妹妹平生第一次摆摊就开在三伯猪肉店旁边,长条状桌子用来书写,整面水泥墙用来挂春联。三伯怕刮风,就找来细绳拴在春联腰间。他不时吆喝着:“自家侄女手写的春联,瞧瞧这字,美极了。”妹妹一边红着脸,一边拽着三伯的衣袖。说来奇怪,妹妹手写春联卖得出奇地好,常有儒雅和蔼的老爷爷、老奶奶站在一旁看妹妹写春联,他们不时评论妹妹写的字,说是笔法老到、行云流水,心中有丘壑、笔下有真情。妹妹绘就的迎春福、动物吉祥福、发财福、平安福一度热卖。村里大爷、大妈、小孩子都成了妹妹的铁杆粉丝,父亲说:“往后乡亲们都企盼你妹妹回乡写春联呢。”
相信往后每一个年关,镇集肉店旁都会有一个姑娘,在阳光下书写着平凡人的故事……
社火锣鼓喧天闹丰年
◎曹雪柏
时间一迈进腊月的门槛,家乡陇州大地上便会传来那铿锵的锣鼓声。无论是偏僻的乡间村头,还是县城霓虹灯闪耀的社区广场,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围成一团,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回家,沉浸在这喧天的锣鼓声中,享受着这欢乐的时刻。
此时,慵懒了一个冬天的庄稼人,终于可以甩开臂膀,打起鼓、敲起锣,打他个酣畅淋漓,震他个地动山摇。沉寂了一冬的陇州大地顿时沸腾起来,村村锣鼓喧天,大人小孩围着锣鼓队看热闹,挤得水泄不通。
儿时记忆中,一到腊月,一放寒假。随着村头第一通锣鼓声响起,我们这些小孩就蜂拥而至。鼓王是村子里的王大爷,他是村里锣鼓队的领头人,也是锣鼓队老鼓手。只见他戴着石头眼镜、穿着黑棉袄、腰里束着一根红、嘴角上叼着烟,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多年来,王大爷就迷恋这锣鼓,用他的话说,打打鼓,不吃饭,也能饱……不一会儿,村头就挤满了人。王大爷的鼓声也招来了卖糖葫芦的、卖米花糖的,好不热闹。
家乡陇州素有“中国社火之乡”的美誉,几乎村村都有社火队,社火离不开锣鼓。按照家乡的习俗,腊八节要晒鼓。腊八那天,将封尘一年的锣鼓拿出来晾晒,用麦草火烤一烤牛皮鼓面,去去潮气,并进行锣鼓表演和社火排练活动。
陇州大地上的鼓声经久不衰,犹如那千河水,奔腾不息。那耳熟能详的鼓声,已烙在每一个陇州游子的记忆深处。只要一听到那铿锵的锣鼓声,每一个陇州儿女,便会心潮澎湃。从襁褓里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是听着这熟悉的锣鼓声长大的,耳濡目染下谁都能拿起鼓槌敲两下。黄土地孕育了一代庄稼汉,玉米面、洋芋蛋滋润了家乡人强壮的筋骨,西北风陶冶了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便有了自己喜庆丰收、表达欢乐的方式:甩开膀子敲起锣打起鼓!
腊月的锣鼓声,是年的序曲,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锣鼓一响,年味愈来愈浓。集市上年画、窗花、春联等随处可见,各种瓜果糖糕,琳琅满目摆满了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忙着办年货了。
腊月的锣鼓声,是年的召唤,召唤着出门在外的每一个陇州游子回家过年。出门在外的一个个游子,风尘仆仆,拉着行李箱,赶上了回家的路。
腊月的锣鼓声,更是丰收的赞歌。那是从农人骨子里流露出的热情和奔放。一通锣鼓,敲出了农人对生活的希冀、对丰收的期盼。敲响了春天的旋律,让人们心中满怀希望地走下去,以此方式,迎接明媚的春天。
腊月的锣鼓声,是刻在骨子里的音符,是挥之不去的记忆……鼓声震天,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表达了家乡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
来源:宝鸡日报第4版文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