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城相见(行走-与皇城相逢)
与山城相见(行走-与皇城相逢)张公庙外通道的石板路上,排列整齐、铺设一致的石板路面,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已被磨损得四角圆滑无棱。站在张公庙前的平台俯视唐崖河,河对岸一石砌的桥墩清晰可见,高约6米、宽约5米的桥墩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往日大桥的宏伟气势可窥见一斑。而此桥亦是恩施境内其余17土司进入唐崖土司的唯一通道。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已被磨损得四角圆滑无棱。站在张公庙前的平台俯视唐崖河,河对岸一石砌的桥墩清晰可见,高约6米、宽约5米的桥墩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往日大桥的宏伟气势可窥见一斑。而此桥亦是恩施境内其余17土司进入唐崖土司的唯一通道。 说话之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唐崖土司城遗址的“镇城之宝”----皇帝御赐授书的“荆南雄镇”石牌坊。沿着石阶往前走,可见威武大气的“荆南雄镇”坊。史料记载“荆南雄镇”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是明廷为表彰土司覃鼎的战功而立。为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遗存,是衙署区建筑群的
由湖北省咸丰县城出发,不需一个小时的车程即到唐崖土司城遗址。整个土司城依山而建,下临唐崖河。美丽的唐崖河是当地人的骄傲,当地山歌这样唱道:“青山漫漫腾雾载,流水滔滔凿山来,勒僵回马三千八,俊骑悠悠览天外。”这悠扬的山歌,唱出了古老唐崖河的独特魅力。“倒流三千八百里”的唐崖河是这座城永恒的活力。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唐崖河畔。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2015年7月4日,唐崖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城共历381年16代18位土司。 自改土归流260余年来,虽几经兵燹,但至今街道墙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唐崖土司城遗址。司城内外,遍布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十处景点。
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唐崖河畔的张飞祠(王庙)里,存有石马,石人各两尊,仪态庄重肃穆。400余年雨蚀风化,木质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失去最后轮廓,但我们们随处逛逛条石铺设的街巷、土石垒砌的城墙仍清晰可见。从这些残留可见当年的唐崖城是何等辉煌!我们们对于唐崖又多了几分遐想。土司城作为一座“皇城”的存在,有着严密的城防设施。历经沧桑岁月,如今它已然没有当初那阔达的气势了。现在能见到的,是城址四周的城墙遗址,以东城墙中段和南城墙西段保存最好。城门遗址也以东门遗址保存最为完整,门道和城台形制完整。道路主要有主干道、次干道、巷道、七十二步朝天马和九道拐。七十二步朝天马为城南的重要交通通道,共设踏步七十二级,故名。
唐崖土司城的建筑大部分已经焚毁,申遗成功后在道路的入口处立一块字牌并不突兀,沿着爬满青苔的石阶向上,穿过茂密的树林。青苔斑驳了城墙,荒草覆盖着坟茔,红色的石人石马已褪成灰色,与城墙共生的杜英已逾百年……唯有规整的条石路面、巨大的柱础无声地述说着这里昔日的辉煌。
大青石砌成的残墙,爬满青苔而风姿依然;青石板铺就的阶梯,干净如洗而妩媚多娇。桥梁则有“桥上桥”、“贾家沟桥”和码头。“桥上桥”分上下两层,为三孔石梁桥,造型古朴自然,厚重凝练。风吹芭蕉,流水潺潺。“贾家沟桥”桥头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篇《贾家崖修桥人路序》,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以风化,其正文文字漫灭,多不可辨识。一路行走,可见梅花树树竞开,翠竹千竿争秀。微风拂面,虫鸟时鸣。山木多姿,茶树青青。
走进唐崖土司城,仍然可深刻感觉到古城的历史底蕴,回想起史料中记载的历史渊源,想起毕竟经过岁月的洗礼,唐崖土司城主体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仅剩下墓园、石牌坊和部分残垣及几条主街道上被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
进入园内,首先看到的就是有名的石人石马,它们由整进入园内,首先看到的就是有名的石人石马,它们由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勃勃英姿,栩栩如生。这是明朝万历辛亥岁年,印官田氏夫人和钦依峒主覃杰,为纪念秦鼎出征功绩而建造。立于城东唐崖河畔的台地上。马以整块石凿成,奇伟雄壮。左侧石马高2.38米,背宽0.7米,长2.8米。马身雕饰鞍、蹬、缰、辔,清晰明显。缰上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公元1611年)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着盔甲,佩剑抱伞,侍立马前。代表着勇往直前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气度。遥想当年这里即使遭到围困,也可长期固守。据传,张王庙始建于元朝末期,先后经过几次损毁、修缮,特别是上世纪中后期损毁严重,但庙内石人石马保持相对完好。而据当地民间传说,唐崖土司皇城周边之所以很少瘟疫流行、病虫危害,皆因张公庙所赐。
说话之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唐崖土司城遗址的“镇城之宝”----皇帝御赐授书的“荆南雄镇”石牌坊。沿着石阶往前走,可见威武大气的“荆南雄镇”坊。史料记载“荆南雄镇”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是明廷为表彰土司覃鼎的战功而立。为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遗存,是衙署区建筑群的起始,前有石阶与中门垂直连接。牌坊为砂石仿木结构,通高7.15米,面阔8.4米,三开间,四根石柱前后有高2.5米的抱鼓石及石狮(现残存一个)。横额中两面分别书写“荆南雄镇”和“楚蜀屏翰”八个大字。前后均有题记,记录了牌坊的建造缘由、时间。中间枋面雕刻“土王出巡”“哪咤闹海”等题材,两侧枋面雕刻“渔樵耕读”、“槐荫送子”及麒麟、龙、凤等图案。这里的石阶一共有21坎,当地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看出当时文武百官对这里的敬意。透过牌楼放眼望去,考古发掘出的皇宫遗址尽在眼前,因视觉的缘故难以尽收眼底。只得顺着围栏外的小路向玄武山方向前行。行至遗址上端,转身俯瞰,遗址全貌了然于眼底。不同层级的遗址错落有致。
张公庙外通道的石板路上,排列整齐、铺设一致的石板路面,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已被磨损得四角圆滑无棱。站在张公庙前的平台俯视唐崖河,河对岸一石砌的桥墩清晰可见,高约6米、宽约5米的桥墩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往日大桥的宏伟气势可窥见一斑。而此桥亦是恩施境内其余17土司进入唐崖土司的唯一通道。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已被磨损得四角圆滑无棱。站在张公庙前的平台俯视唐崖河,河对岸一石砌的桥墩清晰可见,高约6米、宽约5米的桥墩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往日大桥的宏伟气势可窥见一斑。而此桥亦是恩施境内其余17土司进入唐崖土司的唯一通道。
然后,沿着一条羊场小道继续上行30米左右,一宽阔的大平台令人豁然开朗,左边是一块茶园,右边更加宽阔,估计在百亩左右。同行的遗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传说中的万兽园。四周松柏苍翠,绿意盎然,不时飞过的野鸟与不绝于耳的鸟叫相互映衬,让宁静的万兽园既清净却不失生气。周围或红或紫或粉的杜鹃花开得姹紫嫣红,让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而置入另外一种心境,放飞心情不时摘下一颗对嘴泡放进嘴里,一袭甘甜回味无穷,觉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渐近玄武山顶,太阳也似乎温柔了许多。穿过一片松林,一方古墓巍然屹立前方。墓前石质栏杆精雕细琢,左右各由五根立柱支撑,每根立柱上均配饰不同的点缀,在两端转角的立柱上刻金银山,金银整齐地堆在山上及至山顶;中间的立柱上各有一对石狮,一公一母,栩栩如生,两眼平视前方,看尽山下万物。在两边与古墓连接的地方,一公一母麒麟分坐两边,凝望着面前,监看着覃氏后辈祭祖时是否虔诚。在立柱与立柱之间全用雕花石板连接,每块石板上面雕花各不相同,但令人称奇的是每块石板两面的雕花却一模一样,哪怕一个细小的纹理亦是如此,这一点连同行的覃氏后裔也说从未注意,待观察过后也是啧啧称奇。在古墓上方的左右两角均有一雕龙在上,右边的稍大,左边的略小,一公一母,雄踞盘旋,是谓“二龙抢宝”。古墓内有四间同等大小的墓室,空空如也却无尸骨,千斤巨石打造可左右滑动的墓室门敞开着,虽听覃氏后人介绍为覃鼎墓室,其构造却让我们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在中国的历代皇陵之中,几间墓室并列实为鲜见,如确为覃鼎之墓,应有主墓室,而旁边则应为陪葬墓室,空间也应有大小之分。而在其墓后却有其妻田氏墓冢,有碑为证,且位置在古墓之上,这也不合中国几千年的墓地选址常理。究竟为何,恐怕得留给专家们细心研究和考证。
上到玄武山顶,俯瞰整个土司遗址,心潮澎湃。偌大的土司皇宫曾经的繁华昌盛、兴衰没败,玄武山全收眼际,然又能奈何?还有唐崖河对岸的葱葱林海与更高处的悬崖峭壁,无不眼看着土司城的凋零没落。大浪淘沙是必然,一江春水东流去,亦是必然。
沿着石级向上,两边排列并不规则的树在春风的轻抚中婆娑而动,路边各种颜色的石头上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图案,或白或青,或绿或暗,斑驳中昭示土司皇城曾经的辉煌不见。人来来往往间,可见人们驻足观望,仔细观察间,还可见几个学者似乎是考古队员拿着相机拍摄观摩,石头上的泥土与青苔闪烁着历史的光辉,威严又不失大气,生命正是从这里起源与绽放。土司城背山面水,外围有城墙,内部街道井然有序,由于建在山地,因此随形就势修建防御系统和道路。唐崖土司城的主体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仅残存了一些石头的印记记录当年的辉煌。 那些长条石铺就的街道和错落有致的院落,则让我们联想到当年司城作为方圆百里经济中心的繁华景象:城内民丁,日常熙攘,担箕负筐,背负抬木,南来北往;大小商贾忙于作坊店馆之间;每遇节日盛会,婚丧嫁娶,鼓锣笙歌一片......
唐崖土司城遗址像一幅定格的历史画面,它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几个蒙太奇式的片段,但是民族资本化的研究正从这里如同泉水一般汩汩流淌。
通讯员:张萌 阳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