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湖为什么有名(被遗忘的喀纳斯)
喀纳斯湖为什么有名(被遗忘的喀纳斯)来到喀纳斯村,据说图瓦人分布在三个村落,我们走进一个十分干净而祥和的小村庄,一幢幢小木屋依山就势,铺排得很开,木屋旁边立着“德瓦人家访”的牌子。我问导游德瓦人和图瓦人的区别,原来是一回事儿,图瓦也被称为“土瓦”或“德瓦”。史料记载,图瓦人勇敢强悍,善于骑术、滑雪,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是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奶茶和奶酒是他们常喝的饮品。图瓦人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但和蒙古语完全不同。图瓦人原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一直以游牧、狩猎为生,隐居深山密林之中,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近年来对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图瓦村落,通过“家访”,人们开始了解图瓦人,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被遗忘的“土瓦人”和神秘的“苏尔”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在去往喀纳斯的大巴车上,我们已经从导游那里了解了图瓦人的生活现状。
据说图瓦人原属蒙古族中的一支,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军队后裔;也有人认为是500多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过来的“客家人”,与现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同为一族。
他们的长相、穿着、生活习惯与蒙古族基本相同,都信奉喇嘛教,同时也都保留有萨满教的遗俗。目前,在中国大约有2500多图瓦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喀纳斯村、禾木乡和白哈巴村,其中,喀纳斯村的图瓦人是最多的。
神秘的图瓦人
图瓦人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但和蒙古语完全不同。
图瓦人原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一直以游牧、狩猎为生,隐居深山密林之中,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随着近年来对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图瓦村落,通过“家访”,人们开始了解图瓦人,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史料记载,图瓦人勇敢强悍,善于骑术、滑雪,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是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奶茶和奶酒是他们常喝的饮品。
来到喀纳斯村,据说图瓦人分布在三个村落,我们走进一个十分干净而祥和的小村庄,一幢幢小木屋依山就势,铺排得很开,木屋旁边立着“德瓦人家访”的牌子。我问导游德瓦人和图瓦人的区别,原来是一回事儿,图瓦也被称为“土瓦”或“德瓦”。
图瓦人原是一个半游牧半狩猎的民族,游牧时依旧住的是蒙古包 而在平时则以小木屋为家。
图瓦人的木屋很是别致,一律由山间的原木搭建而成,下为方体,上为尖顶,颇有欧派风味。
喀呐斯地区气候寒冷,故而这里的木屋四壁砌得很扎实,外层为厚厚的原木板,内层则用红松木。墙壁中间用干草塞得紧紧的 在密不透风中防寒保暖。人字形的尖顶全用木板制成,既能通风又可隔热。
到了秋冬,图瓦人狩猎于高山大岭,用豺、狼、狍、獾们的皮毛煨暖生火。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图瓦人又有了崭新的生活理念,在木屋木房开起了“农家乐”,在村头村尾摆起了小货摊,还在四周耸着古树的坦地上搭起烧烤店。
这里还有一个邮政所,估计是我国最偏远最小巧的邮政所了,里面有反映图瓦人工作和生活的邮票出售,还可以在此盖上一个意义独特的纪念邮戳。
探访图瓦人家
进入一户图瓦人家,主人是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名叫迭力克,他们刚刚送走了一批来访的客人。因为是旺季,所以来访的客人比较多,一天最多时,他们要接待100多人。
走进这间木屋,一股浓重的膻味扑面而来。尽管对这种味道不太习惯,但屋内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民族特色的衣帽、动物皮和不知名的一些用具,地上铺着自制的颜色非常鲜艳的地毯,上面摆放了一圈小桌子。
而在正对着门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大大的成吉思汗像。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善于征战的大汗。这里家家都挂成吉思汗的像,因为崇拜他是个大英雄。
主人迭力克说:“现在这个季节是最好的季节,也是人最多的时候,欢迎大家来到这里。”我们围坐在屋内的小桌子旁,品尝各种各样的自制小吃。
图瓦人的习俗首先是要为到访的客人敬上奶酒以示欢迎。
在品尝奶酒之前,迭力克先给我们介绍了奶酒的制作过程:“制作奶酒的工具,是一颗被掏空的杨树木头。在上面放上一个小锅叫冷水锅,下面放一个大点的锅叫酸奶锅。将发酵后的酸奶放到下面的大锅里开始烧,烧开后产生的蒸汽会通过木筒到达上面的冷水锅,通过冷热交替形成蒸馏水,然后一滴一滴通过木筒再流到外面的一个小木桶里,这便是奶酒了。”
迭力克说,奶酒的特点是“打腿不打头”,意思是说,如果奶酒喝多了,人的腿会打软,但是人的头脑却始终是清醒的。奶酒的酒精度只有8-10度,当地一般的人可喝两三斤,而酒量好的人喝四五斤不成问题。
自由而纯粹的旱獭组合
喝完奶酒,迭力克拿出了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让所有在座的人传看、试吹。
这种乐器很轻,像一种草的径,一尺多长,上面有三个音孔。有几个人都试着想吹响它,但都失败了。
乐器传回到迭力克的手中。他介绍说,这种图瓦人特有的乐器叫做“苏尔”,它是用当地产的芦苇管作的。
制作工艺简单,但吹奏起来却有很大难度,需要运用丹田之气,靠牙齿和嘴唇的振动发出声音。之后,他请年轻的图瓦小伙阿穆尔达拉用苏尔为大家演奏了一曲。
迭力克告诉我们,在当地学习苏尔没有谱子,也没有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的地方,靠的都是口口相传。
他组建了一个表演组合名叫“旱獭组合”,经常到外面去演出,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刚刚为我们演奏的小伙子阿穆尔达拉就是“旱獭组合”的一位成员,年仅19岁。阿穆尔达拉现正在音乐学院上学,专业选择的就是民族音乐,而且他还是喀纳斯最好的呼麦(xoomei)手之一。
呼麦是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又称“蒙古喉音”。
阿穆尔达拉13岁开始学习呼麦。他说,大部分年轻人都对这种文化不感兴趣,但他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呼麦、接触呼麦,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使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在音乐学院之所以选择民族音乐,就是要继续研究它,并将其传承下去。
当音乐响起,静静地闭上眼睛仔细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一会耳旁会响起瑟瑟的风声,一会又彷佛听到了那不断流淌的潺潺流水之声,那种感觉真的是很奇妙。
演奏完毕,人们好像还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片刻宁静之后,热烈的掌声才响了起来,现场的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接下来,几个图瓦年轻人又一同为我们演唱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母亲》等,所有宾客都为他们喝彩。
当歌曲唱到高潮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一边和声,一边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有站有坐,有唱有跳,欢快的歌声和热烈的掌声通过屋门传到了屋外的草原上。
最后,迭力克他们邀请我们与他们一同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大家边唱边跳,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一路上的颠簸疲劳刹那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迭力克告诉我们,喀纳斯每年的旅游旺季是六月至十月,图瓦人家的家访旺季也是这段时间。到了淡季,他们会继续到外面去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苏尔和呼麦。
到这里,我们的图瓦人家访将结束,接下来,迭力克他们又要继续接待下一波前来家访的人。尽管大家意犹未尽,但不得不跟他们合影后离开,期待下次再来图瓦人家访。
交通:
从乌鲁木齐去喀纳斯景区有飞机直达,也有旅游大巴,很方便。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