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2022年12月30日,作为“安徽一号工程”、里程长达723公里的引江济淮工程建成通航,成为连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之间便捷的水运通道,由此安徽境内形成了“工”字形水运网络,成为媲美京杭运河的国家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引江济淮工程的开通,不仅仅具有解决皖北居民生活用水、灌溉取水和生态补水的重大意义,而且还将安徽从地缘困境中解放出来。这一工程,犹如打通人体中任督二脉,让安徽各地直接或间接通江达海,极大弥补了安徽交通运输的水运劣势。一2015年国家确定“八纵八横”的高铁布局,合肥变成了联通中东部的“米”字型重量级枢纽,让安徽成为最大赢家。安徽还在省内打通“三纵五横四联”,即“3 1”高速、高铁、航空 互联网。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安徽这一“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尴尬地理位置。尤其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安徽由于没有出海港口,既没赶上东部沿海开发开放,也没凑上西部

2022年安徽GDP实现45045亿;这一年安徽GDP首次超越了上海GDP,位列全国第10位;2022年安徽人均GDP达73603元,上升到了第13位,这一年安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创下了安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要知道,时间倒放到30年前,安徽无论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收入,在全国排名都是倒数的。以至于安徽是“穷省”这个标签至今还在流传。其实,之前安徽很穷或者经济落后,并非安徽“不思进取”,而是受制于地缘生态的割裂、国家政策的边缘化与资源的束缚

安徽被长江和淮河横向分隔成三个差异明显的地理单元,即淮北、淮南和江南。此外,又有中原、皖江、徽州三个不同文化圈在此交叉碰撞,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个省份比安徽的文化习俗和方言更繁杂更迥异。在安徽,皖北人抱怨皖南人“说鸟语”,皖南人则抱怨皖北人是“北方人,不像安徽人”。在皖南人看来,安徽人应该是包括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以及老徽州在内的长江流域地区的人。这直接导致安徽各区域离心力极大,各地各自为战。包括省会合肥等地发展战略左右摇摆不定。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1)

如诗如画的皖南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2)

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

安徽这一“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尴尬地理位置。尤其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安徽由于没有出海港口,既没赶上东部沿海开发开放,也没凑上西部大开发的热闹;即使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也因面临湖北、湖南、河南等周边强省的虹吸效应而被压制。最关键的是,皖北平原地区土地贫瘠;皖中皖南则受丘陵、山地地形束缚,无法大力发展农业与工业;皖西的巍巍大别山,阻挡了武汉经济圈对安徽的发力;而皖南绵延百十公里、郁郁葱葱的大山也同样阻隔了杭州经济圈的渗透。因此,作为皖中之地的合肥,四处无援,只好孤军战斗。

然而,到了2015年,中央正式做出了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对于多年“隐匿”的安徽,犹如干旱逢甘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意味着国家已“从沿海先富等非均衡路线走向均衡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向,城市也从单打独斗转向区域一体化的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方式。”安徽这一“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尴尬地位,反而成为不可回避和均衡发展的重点。以前因为“国家牺牲中西部地区来补贴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中部‘受伤’最大,安徽又为中部之最”。如今,安徽加入了长三角这个中国最富裕区域,自然受益也就最大。毕竟,作为江浙沪的腹地,安徽以其毗邻江浙沪的地理优越性最有条件承接江浙沪等地相关的产业转移的。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2015年国家确定“八纵八横”的高铁布局,合肥变成了联通中东部的“米”字型重量级枢纽,让安徽成为最大赢家。安徽还在省内打通“三纵五横四联”,即“3 1”高速、高铁、航空 互联网。

2022年12月30日,作为“安徽一号工程”、里程长达723公里的引江济淮工程建成通航,成为连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之间便捷的水运通道,由此安徽境内形成了“工”字形水运网络,成为媲美京杭运河的国家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引江济淮工程的开通,不仅仅具有解决皖北居民生活用水、灌溉取水和生态补水的重大意义,而且还将安徽从地缘困境中解放出来。这一工程,犹如打通人体中任督二脉,让安徽各地直接或间接通江达海,极大弥补了安徽交通运输的水运劣势。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3)

引江济淮工程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4)

引江济淮工程

二是当GDP考核不唯数字而更注重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时,安徽的“穷山恶水”,不经意间却变成了“青山秀水”。“秀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GDP。这给安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多样性。比如,安徽的大健康产业经济潜力无限,可操作空间很大。

三是安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创新活力迸发,潜力无限,令人高度瞩目

近十多年以来,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仅从“安徽制造”创造7个世界第一,多项工业指标位居中国前列。安徽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1984年首批两个国家实验室,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就定在合肥。也只有合肥在科创上能与京沪媲美,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科技示范城市,也是世界科技联盟会员城市,汇集了世界科学界尖端人才。在基础科研上,合肥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或与北京8个国家实验室、5个大科学装置不相上下,但若再算上19个大科学工程和7个大科学平台(自建),则不仅俯视北京,更领先于上海。这里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基因工程基地(巢湖半汤),还有世界最尖端的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核聚变、智能语音等技术,这些迅速让合肥与上海、北京同作为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有张江科学城(总面积94平方公里),面向世界;北京有怀柔科学城(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定位全国;京沪的重大科学装置都集中在各自的规划区内,唯有合肥是全市全域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重新定义了安徽,不仅让安徽从劳动力输出大省变成全球人才集聚地,强大的基础科学更将支撑安徽从低端工业晋升到高端科技型产业为主,并成为前沿科技的风向标,先进制造的前沿阵地。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5)

合肥天鹅湖畔

镜头里的安徽(别样的安徽)(6)

合肥大科学装置 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俗称“人造小太阳”)

由此观之,安徽将在大科学上具有引领能量,绝非仅仅止于当好长三角的“后花园”。

四从城镇化率看,安徽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安徽2015年城镇化率才突破50%,初步进入城市型社会,2019年全省城市率才55.81%,还不及中国整体60.6%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根据经济规律,城镇化率每增加1%,GDP就增长1.2%,安徽单是整体赶上江浙,就有16%~17%的GDP增长空间。更别提安徽的三产结构本就以第二产业为主了。但根据安徽统计局数据,2019年第二产业占比GDP也才41.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0.9%。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居全国第1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9%,比如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和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分别增长11.5%、14.6%和16.7%,显示出科创活力的爆发与新动能替代的良好势头。

五安徽还是粮食大省,是可靠稳定的粮仓。2022年安徽粮食总产量820亿斤,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4位。安徽已由传统单一的农业大省,正在加力向工业强省和科技强省三重身份蝶变。

“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不仅让安徽尝到了甜头,而且还让安徽与江浙沪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安徽必将凭借自己的自然禀赋与科创优势,携手江浙沪,未来经济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经济成就和创造更多的科技奇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