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为什么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不过江真是)
项羽 为什么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不过江真是)而且项羽之前的那些失败经历,虽然也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动摇他东山再起的决心。而就在他失败多次之后,又曾被刘邦穷追不舍,先到陈下、垓下,又向南逃到阴陵、东城,最后才来到乌江边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一路的行走路线其实是有目的的,目标直指江东,并不是为了逃命而乱跑的,这说明项羽其实是有打算要退守江东的。可是到了乌江的时候,乌江亭长还愿意助他渡河,怎么这个时候项羽反而要与刘邦决一死战?这显然跟他一直以来的撤军计划是相违背的,也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所以张子侠先生认为,司马迁之所以在史书中如此写,其实是为了使情节更加完善,所以才临时加了这个结局进去。但是后人却把这个结局当成了史实,一直流传至今。而史学理论教授张子侠先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首先,他对目前影响较大的“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漏洞很多。他认为,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曾经有过很多次失败
说起项羽,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他在垓下被围时,曾经写下的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会想起霸王别姬的故事;还有项羽率领着江东子弟,跟刘邦的汉军最后所进行的那场惨烈战斗,最终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一代英雄就此没落。
关于项羽,后世的文人也曾经写下了诸多的诗词。比如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曾经写下了一首《夏日绝句》来悼念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唐代诗人杜牧,也写了一首著名的《题乌江亭》来悼念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其实在垓下之战的最后阶段,项羽本来是有机会逃回他的家乡的,但是他却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因此才选择了在乌江边上自刎。但是关于项羽为什么不肯回到江东这个问题,却存在着诸多的说法。并不像民间就流传的那样,项羽把江东的子弟兵带出去打天下,结果最后却要只身一人在逃回他的家乡去。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肯回江东呢?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猜测,下面小编就带您一起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首先一种说法是在《史记·项羽本纪》当中的记载。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于面见江东父老,而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到,项羽被刘邦的军队追赶,一直到了乌江的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然而这个时候,项羽却笑着回答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之后项羽与刘邦军做了最后一搏,后自刎而死。司马迁以激昂悲凉的笔调,记述了穷途末路中的项羽,仍然不失壮士本色的光辉形象,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歌颂,每每提到项羽的死,人们总会唏嘘不已。
第二种说法,出自宋代理学家刘子翚的《屏山集》。他认为项羽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怀疑乌江亭长有诈。刘子翚认为,当时刘邦正悬赏千金和万户侯来购买项羽的性命,而在项羽身处在当时那种困境中时,乌江亭长所说的“愿大王急渡”难免让项羽怀疑。刘子翚在《平山集》当中的原句是这样写的:“羽意谓丈夫,途穷宁战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觧尔。”还提到,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但是受到农夫的诓骗,而陷入大泽之中。因此而知道,人心隔肚皮不可信,他怎么又会贸然的相信乌江亭长的话呢?所以项羽才不敢再继希望于逃脱,而东山再起,最终选择了与刘邦军死战到最后。这种说法虽然只是刘子翚自己的推测,但是在历史上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到了二十世纪,有了第三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为了能够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比如近代的文学作家吴汝煜先生,他认为,长时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非常大痛苦,而项羽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有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就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放弃了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的意见,毅然地选择了自刎而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项羽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而关于项羽的残暴,很多史料中也是有所记载的。在《史记》中提到,项羽曾在灭秦国的时候,残忍的屠杀襄城20万降卒。而且楚汉之战爆发以后,他依旧没有改掉滥杀的习惯,从而导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所以,如此这般的一个人,怎么可能通过自我牺牲,来解除人民的苦难呢?他们认为此种说法显然不符合项羽的性格特征。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说法,那就是“敌生我死,成人之美”。吕叔湘认为,项羽一直信奉“非敌即我”的战争观念。当他获胜,便要把敌人消灭殆尽;而当他面临失败时,就甘愿自我了断。而乌江自刎正是项羽这种个性的一次体现,既然自己败了,索性成全对方。因此,项羽不肯过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这种独特的个性因素导致的。
而史学理论教授张子侠先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首先,他对目前影响较大的“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漏洞很多。他认为,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曾经有过很多次失败,而且他的楚国大军在垓下被刘邦包围,再加上自己心爱的虞姬自杀,手下兵将不知所踪,后来又因为受到农夫的欺骗,导致自己身陷大泽。这些失败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如果说项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葬送了八千江东子弟的性命,感到愧疚才自杀的话,那么他之前这么多次的失败,为什么没有因此而羞愧自杀呢?干嘛非要等到了乌江边上才决定自杀?这个明显说不通。
而且项羽之前的那些失败经历,虽然也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动摇他东山再起的决心。而就在他失败多次之后,又曾被刘邦穷追不舍,先到陈下、垓下,又向南逃到阴陵、东城,最后才来到乌江边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一路的行走路线其实是有目的的,目标直指江东,并不是为了逃命而乱跑的,这说明项羽其实是有打算要退守江东的。可是到了乌江的时候,乌江亭长还愿意助他渡河,怎么这个时候项羽反而要与刘邦决一死战?这显然跟他一直以来的撤军计划是相违背的,也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所以张子侠先生认为,司马迁之所以在史书中如此写,其实是为了使情节更加完善,所以才临时加了这个结局进去。但是后人却把这个结局当成了史实,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楚国自古以来都有兵败之后就自尽的传统。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将军子玉,兵败之后就自杀了。还有战国时期的文学家——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江而死。而同样作为楚国人的项羽,当时已经濒临绝境,而这种情况,对于不可一世的项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项羽宁可自杀,也不过江东。
小编结语:
其实项羽在乌江边上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并非是上天注定,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再加上项羽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所以才宁死不肯过江。而关于项羽究竟为何不过江,至今还没有定论。虽然学术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项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位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至今依然被人们广泛的歌颂着。
如果您对历史趣闻感兴趣,那就关注小编吧,每天为您更新不一样的精彩内容,欢迎您评论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