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日头慢慢西斜,天空被晚霞渲染,山头变得血红,落日隐没了,天际间只剩下一抹亮红的余晖。山上的人们抢收着麦子,直到眼前的一切再无法辨别。收麦人的队伍踏上回程,走在苍苍莽莽的高原上……麦子背回来了,人还都没歇下,这面洼上的收完了,明天还要到脑畔梁上割那洼麦呢。这时候,会恨种的太多了,等收回来吃时,又觉得种的太少了。要不顿顿都吃面、蒸馍,粗粮一样都不用吃了。最热的时候是不能割麦的,因为晒干的麦粒一碰就会脱落,所以中午人们要歇一个长长的晌。这时人们伸开四肢,躺在滚烫的大地上,仰望那纯净的蔚蓝色的天,那是高原特有的深邃如大海的晴空,金色的麦浪旁是老乡们那褐色的脸膛和火炭儿似的躯体。一个人看见一个人黑死汗涟的狼狈相,只能面面相觑一脸苦笑。伏里天,麦子割了,从高处往场里背,还要跑快些,慢了后面人汆这哩,那路窄,你还挡后面的人的路着哩,因此,两条腿跑起来,还要倒快些。从低处往场里背,你身子前倾,头上水淌着,

(四十三)

夏至过后麦地由绿变黄,大片的麦子开始成熟。社员大会上,队长已经提前给社员打招呼,谁家家里有什么事要办的,就紧就些办理。不要到时候了又七事八事找上门来。队长在这些事上,可以说在南窑则沟说话是一言九鼎,你不得不服气。

麦熟前后也是陕北高原雷阵雨天气最多的时候。刚才还湛蓝的天空,山峁上飘过一块白云。一会时间,那块白云就可能生发成一片雨云。雨云倒不怕,怕的是暴雨裹挟着冰雹,陕北人说的冷子。亮红晌午刚才还太阳晒的颗粒快要蹩出的麦粒,一场冷子打过,等于一年年前后秋里倒的麦种,年后这大半年的功夫都白费了。因此,庄里人都把夏收这段时间叫龙口夺食。意思是在老天爷口里夺食哩。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1)

陕北风光

那段日子太苦了,太累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带给人们的精神压力和思想压力太大了。前面割呢,后面就给场里背呢。等到麦子上场已打成麦垛。一人身上压一背,脸挣的痛红。一个不看一个,则还罢了,一个看一个时,还嫌一个看见了一个,为背一背背子跪下势不起来,所憋出的丑相,怪相,龇牙咧嘴相,不知是自己恨自己,还是恨背上那一背比山样高的麦捆?还是恨与自己一样脊背上压了山样麦捆对方。最后是你看我,你跟我都不一样,受得像狗的老子样,黑死汗涟,脊背上那背庄稼把你压的下山腿软的,面部表情痛苦的五官都挪了位,裤裆里都是汗水,就这还得硬撑着。

一个人看见一个人黑死汗涟的狼狈相,只能面面相觑一脸苦笑。伏里天,麦子割了,从高处往场里背,还要跑快些,慢了后面人汆这哩,那路窄,你还挡后面的人的路着哩,因此,两条腿跑起来,还要倒快些。从低处往场里背,你身子前倾,头上水淌着,几捆麦子在脊背上压着,两个肩膀上上两根绳子,弯腰的脸快要贴到那一脚下去一个堂土坑的熟土地。否则,你腰稍一后挺,身体失重,连人带背上的麦子一个背仗倒下去,翻到沟底里。

暑伏天,锄玉米,太阳晒得红罡罡的,大早出去,中午一两点钟回来,吃个饭歇个晌午,三四点了再起身,再想见到人时已天黑。收工回到,骨石都散架了,瞎好吃上点东西,有时候,锄靠脚地下,靠在被子上,连吃饭的一点劲都没了,躺下就不想起来了。夜里一觉睡下,人被背的外面撂出去,自己都睡得死的不知道。还不说村里没电,夜里起来小便,回到窑里上炕人糊了,黑的看不见。地方踏错了,一脚上去踏的人家身上了,踏得人家疼的嚎洼哭叫,后半夜的瞌睡全没了。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2)

村委会里开大会

最热的时候是不能割麦的,因为晒干的麦粒一碰就会脱落,所以中午人们要歇一个长长的晌。这时人们伸开四肢,躺在滚烫的大地上,仰望那纯净的蔚蓝色的天,那是高原特有的深邃如大海的晴空,金色的麦浪旁是老乡们那褐色的脸膛和火炭儿似的躯体。

日头慢慢西斜,天空被晚霞渲染,山头变得血红,落日隐没了,天际间只剩下一抹亮红的余晖。山上的人们抢收着麦子,直到眼前的一切再无法辨别。收麦人的队伍踏上回程,走在苍苍莽莽的高原上……麦子背回来了,人还都没歇下,这面洼上的收完了,明天还要到脑畔梁上割那洼麦呢。这时候,会恨种的太多了,等收回来吃时,又觉得种的太少了。要不顿顿都吃面、蒸馍,粗粮一样都不用吃了。

我那时候教学倒没什么,大人们都心疼自己的娃娃,宁可自己受死,也没谁提出过让自己教的这群上学的娃娃也跟他们在三伏天的太阳去地里去捡麦穗去。而组里的这几位天天跟社员在一起,将太阳从天明背到黑的男同学女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已经累得是精疲力倦了,天黑回来,饭端的跟前,累得直想说不想吃。革命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在支撑着他们。长征组歌中的“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在鼓励着他们。党中央、毛主席一九四九年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在鼓舞着他们,红军长征胜利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面对面前出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没有过多爱好,看不到电影,整天面对一座座波浪起伏的群山的同学们,学会了苦中找乐,苦中寻乐,苦中作乐。学会了用当时同学中普遍流行的口琴,改变调节单一枯燥乏味的知青生活。

最早带口琴的蒲真,每天晚上他一个人背靠在自己卷起的裹着被子、褥子的毡上,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品着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音调突然间,会狠狠的猛吹两口,呼的一下坐起来,像突然之间想起什么事似的,一扑跳下土炕,拉开抽屉,打开他那漂亮的塑料皮日记本,就写划开了。而且在带灯罩煤油灯下一坐就是半夜。有时候节奏会吹的缓慢的,像海风吹过海面一样,那么的平静舒缓。第一个有手电的是父亲在电厂锅炉房当工程师的,一家人里弟兄三个几乎是在一年时间内同时插队的张志华。东西当事的他,为节省电池,每次用完手电都会赶紧将电池退出来,填在自己白天卷着的靠在炕圪崂的被褥下面。不识谱的我,也用自己当民办老师省下的每月七块钱的补贴在城里转角楼百货门市给自己买了把上海牌的,还不是单音,而是一把吹出来声音嗡嗡的带回声的双音口琴。只可惜那把口琴招工离开队后,不知是丢了,还是随人一块进入铁路带到安康去了。

那会,作为新工,我们那批学员全省各地招来的都有。而且96%以上的学员都是插队知识青年。学员中能拉会唱的人多,我们的张书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与老乡们一块聚会,还常甩开袖子扬开胳膊,翩翩起舞,时不时的来一段藏族舞蹈为大伙助兴。像我们这些当时在队里时,只为打发心焦,鹦鹉学舌没有文艺细胞的门外汉,只会几首跟着墙上的公社有线喇叭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播出的歌颂北京,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曲的,品的学的哼会的革命歌曲的口琴爱好者,那还有那个勇气再在外人跟前班门弄斧。所以,到现在,都回忆不起来那件旧物,那把曾经在那个年代给自己带来过开心和欢乐的口琴早已不知被绝情的自己究竟丢在哪里去了,琴缘两断。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3)

作者在延安街头与老同事喜相逢

那个年代的政治口号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队长每次公社开会回来,总要走进我们住的窑里,当着我们的面夸一番北京插队知识青年。说,看人家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每到这个时候,他的话匣子就打开,念叨着他们的名字,讲述着他们的先进事迹。生产队又没有电,半月二十沟口才捎进来几张报纸,除非信和学习资料,别的还没捎到组上,就已经被社员带回已经家里褙墙去了。唯一能听到外面的声音,只有墙上的那个公社广播站的有线喇叭了。

有同学后来从家里带来一台破旧收音机,几个人视其胜过宝贝,每天晚上等得主人自己动手将开关打开,心急的等待着主人那只有福分的手指,能给我们将幸运那一刻等来,那一个期待的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有对话,有音乐,有歌声的,看过的,没有看过的电影剪辑等来。一旦从收音机里晚上听到电影《创业》《春苗》《难忘的战斗》等电影剪辑的。会生怕手指一动,乱了波段,再找不到正在播出的精彩的电影剪辑。

苦闷的时候,心里受了委屈,心情不畅快的时候,一个常在没人的地方吼上两嗓子,几个人凑在一块高兴的时候,听墙上挂的小喇叭里播放的也是那个时期播出最多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送公粮》《火车开进苗家寨》,李双江的《雄伟的天安门》《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后来是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而唱的最多的还是那铿锵有力能给人带来力量的《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因为哪一个一个的冬天实在太冷,生活中值得回味的事太多,值得高兴兴奋的事又太少。然而,最能给人力量的还是长征组歌。那优美动人铿锵有力的词曲,令多少人为之激动不已。

今天,四十多年过去,当我们清晨、傍晚在城市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老人们活动锻炼的地方,再次听到他们唱起这一首首熟悉好听的革命歌曲,心情仍然是那么的激动,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鼓舞人心。仿佛自己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段难忘的知青生活,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生活中没有克服和战胜不了的困苦和灾难。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4)

傍晚时分,陕北人民的休闲生活

有时,无意中在外出场合听到这些歌曲,会热泪盈眶。可以说,没有长征组歌和当时报刊广播上宣传的“苦不苦,想想二万五;累不累,想想老前辈;难不难,想想大生产。”的三个想一想精神的鼓舞,人们不可能,也不会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后,在那么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的生活条件下,有那么大的力量和干劲,有那么一种劈山治沟的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响应党中央号召,淤泥大坝修出那么多的水平梯田,完成那么多河道改造治理工程;也不会为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方针政策路线指引下,有那么多的人民群众会有那么高的热情投入在火热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去,更不会有那么好的优秀青年在那么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响应党的号召,克服战胜各种困难,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缩小城市和农村三大差别献出青春;更不会有那么多,全国各地插队的知识青年,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在农村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哼唱着《长征组歌》,以革命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用长征精神,消除身体的劳累,排泄内心的苦闷,战天斗地,为改变农村的落户面貌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四十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插队时,村里有个姓封的新安户木匠,经常笑着提醒我:“高飞,人年青时候就像我现在推刨推得木方样,是个方方正正几何形状。进入社会,钉子碰的多了,慢慢的就变成了像学生娃娃们耍的那蓝球样成了球体形状。”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5)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姓封的木匠年青时在太原钢厂工作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为口粮不够吃,在单位上饿的不得过,背着铺盖回的老家农村。据好多人回忆,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一口袋萝卜。姓封的木匠那会年轻,一看一个人一月的工资还顾不了一家人,也回到老家农村当了农民。一年以后国民经济好转了,他再想要回单位时,领导说了,你已经被单位除名,还是回去好好当你的农民!从那天起,他这个一家人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功出去的初中生,回到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直到后来才学了个木匠手艺,走了个轻路。

“生活是个结,解不开,就系成个花。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用他的乐观与豁达,接纳了崎岖坎坷的一生,活得洒脱而精彩。

“现代人空间距离太小了,形体距离愈近,精神距离反而愈远。”“种着往昔 梦想快乐的心田。”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6)

陕北风光

方与圆是人生的不同处世原则。《菜根谭》中对方圆二者的关系解释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方圆并用。”可见,人生在世,用方圆之道,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圆不方,即为圆滑;只方不圆,则过于死板。唯有方圆结合,方圆并用才是明智之举。参加工作以后,慢慢的钉子碰得多了,也就明白了这些道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接受过去不能接受的事物;开始接受起初我们接受了不完美的别人;后来,竟然开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开始与生活讲和,学会了圆滑,学会了接受社会上存在的任何事物一定会有它存在理由的说法,接受了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而这一种接受,究竟是内心成熟,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练达,还是骨子里棱角的磨平,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红尘一笑?

成熟,

不是被磨去棱角,

变得世故而实际。

真正的成熟,

是不必声张的稳重与大气,

是洗尽铅华的从容与安宁。

——《白鹿原》白嘉轩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7)

陕北农村的说书人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不谙人世,棱角分明的我,尽管在社会上碰的头破血流,然而,江山难改,秉性难移。回想起木匠当年说得那些话,再问自己:这些年来,你是变圆了呢,还是变方了呢?自己已经无法说得清楚。

郑重声明:出于创作需要,作品《南窑则》部分情节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莫对号入座! ——作者


作者简介:

延安故事简短(高飞散文南窑则)(8)

作者生活照

▋作者:高飞,原名高和平。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插过队,当过民小教师。77年入铁路工作,干过列检,换过闸瓦,烧过锅炉,当过法官。为证明自己的爱好和价值,走出大巴山,早先搞过通讯报道。后因个人经历触痛,开始学习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延安文学》和地市,路内报刊。创作作品有中篇小说《汉江在这拐了个弯》;散文《老沟的腊月》《列车行进在西延线》《山上那棵黢树》《额吉》等。


往期连载链接:

陕西延安|高飞散文《南窑则》(连载之十七)

陕西延安|高飞散文《南窑则》(连载之十八)

陕西延安|高飞散文《南窑则》(连载之十九)

陕西延安|高飞散文《南窑则》(连载之二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