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小轩连日来走访市中心城区各大市场、街头巷尾发现,只在个别大型菜市场附近,才有少数的棉胎坊仍在经营。△ 用于弹棉花的老式工具如今棉胎定制店铺已比较少见记忆中“弹棉花”的“琴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婚嫁大喜前

不少市民必定要到作坊里

弹上一两套体面的被褥

如今棉胎定制店铺已比较少见

记忆中“弹棉花”的“琴声”

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2)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3)

△ 用于弹棉花的老式工具

小轩连日来走访市中心城区各大市场、街头巷尾发现,只在个别大型菜市场附近,才有少数的棉胎坊仍在经营。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4)

位于港北区石羊塘市场的鸿发棉胎加工店就是其中之一。小轩看到,店主张师傅和妻子正在为来店定制的顾客做棉被。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5)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6)

张师傅告诉小轩,将脱籽的棉花送进松棉机里,出来后便成了松松软软的棉花,这是棉胎定制坊做棉被的第一步。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7)

张师傅今年60多岁,在棉胎定制这行一干就是43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师傅曾在桂林供销社的棉花厂工作。1995年回到贵港,此后便在石羊塘市场附近开店至今。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8)

张师傅的家乡在港南区桥圩镇南兴村

他说,当地盛行棉胎定制手艺

他们家四代相传

所以,对这项手艺

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这也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信念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9)

谈及未来的发展,张师傅感叹道:“我们退休后就没有人接这个手艺活了,年轻人不感兴趣,儿子也从事了别的行业,只在店里忙时才过来帮忙。”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0)

随着科技的发展

如今的棉胎作坊

已发展为半手工、半机械化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1)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使用柴油的木质松花机,取代了传统的弦弓、木锤。过去,弹棉花、拉网丝、针被角、打磨、缝制,全部都是手工完成,因为耗时大,半天只能做一床棉被,如今已经很少人保存有全套的传统手工艺。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2)

张师傅的店里设备齐全

电动松棉机、拉丝机、

揉磨机、订花机等一应俱全

但张师傅依旧保留了

手工铺棉花、手工订花、

用磨盘磨棉胎边角的工艺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3)

他说:“机器不能完全代替手工,棉胎的边角厚度很有讲究,需要中间厚,四边渐渐变薄,才暖和。”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4)

如今

市面上的被子琳琅满目

棉胎坊逐渐“遇冷”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5)

但也有市民更信任这种老手艺

认为手工弹制出来的纯棉棉胎

更厚实、更暖和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6)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7)

张师傅将棉花一层一层铺好后,在棉花上方用红色丝线摆出了一个“2022年”的字样。他笑着说:“这样顾客就会知道棉胎定制于哪一年了。”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8)

宣粉们,你家里有同款棉被吗?

有什么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和小轩分享。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9)

回忆六十年代手工业弹棉花(贵港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20)

中共贵港市委员会宣传部主办 中共贵港市委网信办指导

贵港日报/贵港新闻网出品

内容来源 ▍原创

图片视频 ▍熊耀章 莫淑媛

采 编 ▍熊耀章

值班编辑 ▍黄倩倩

值班主任 ▍谢静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