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何种角度看武术桩功(盘破门武术的桩)

从何种角度看武术桩功(盘破门武术的桩)另一方面,就哲学看。桩就是武术抢手时的前沿阵地,和各式手法的发射机。“桩”的文化表是什么?概括的说:一方面,就功用看。

盘破门武术的“桩”“机”文化

姚文俊

(一)

盘破武术的桩文化

“桩”的文化表是什么?

概括的说:

一方面,就功用看。

桩就是武术抢手时的前沿阵地,和各式手法的发射机。

另一方面,就哲学看。

桩是阴阳的统一体,通阴阳之变。

其中,“桩”的阴阳如何区分?

就人体看,上盘为阳,下盘为阴;侧门为阳,红门为阴;前脚为阳,后脚为阴;高手为阳、低手为阴,长手为阳、短手为阴,开手为阳、合手为阴。

如是区分“桩”的阴阳有何意义?

因为,凡阴者为“无极”、为“无”、为“静”、为“虚”;凡阳者为“太极”、为“有”、为“动”、为“实”。

故打的原则是:打有不打无、打动不打静、打实不打虚。

由于“诈术”的原因,这就使得打法更加复杂和多变。

那么,“打桩”的本质何在?

这就是:打阴阳虚实及其变化。

由此可见,这就是桩和打桩的文化底蕴。

有人会说,盘破门的齐步匀脚高桩即“狸猫扑鼠”,它双脚并拢、脚尖齐平,何来阴阳?

其实,这就是“狸猫扑鼠”桩蒙蔽对手而要达到的效果。

因为“狸猫扑鼠”讲“出脚分阴阳”,故其是符合桩法法则的。

由此证明,桩形,即外在形式是多变的。

但是,不管桩形如何多变,旦有一点是恒古不变的。这就是“裆”。

在人体的阴阳变化之中,由于裆是連接上盘与下盘、侧门与红门的枢纽,故裆存,则阴阳虚实变化存;裆败,则阴阳虚实变化亡。

因此,剔除了形式上的东西后,裆则成为了桩和打桩的本质所在。

即是说,盘破武术的桩文化,也就是盘破武术的裆文化。因此,裆与桩,其文化同源。

盘破门武术的裆文化落实在“以桩打桩,寻机打机”抢手中,不仅重要,而且尤其细腻。

盘破门打法口诀讲“过门分松紧,步步关红门”。其中,关红门即指关裆。关裆与亮裆相对。关裆又叫藏裆。藏裆的办法就指站虚步时大腿内扣,以挡住裆。同时,由藏裆而创造出了“窝裆步”。

盘破门打法口诀讲“进桩谨慎跟步上,变步迎敌要顾裆”。其中,顾裆与丟裆相对。即在进桩变步时,要有意识的保护好裆,而不要粗枝大叶的忘了保护裆,把裆丢了。

此外,在桩对桩时,不能对裆,即双方的裆面向同一方向,而要避裆,即双方的裆方向相反。

在交手时,不能漏裆,即因动作的疏忽而暴露裆,而要做到护裆。这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起倒肩腿时,不能漏裆,而要以手护裆;

二是在外圈摆步过门时,不能漏裆,而要以手护裆;

三是在上盘交手时,要备有后补手,随时加强对下盘裆的保护。

正是由于裆在阴阳虚实变化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形成了盘破门打裆的众多打法和技巧,比如有穿裆,造裆,蹬裆,踢裆,挖裆,点裆,摘裆,兜裆,杵裆,顶裆,等等。

正是桩与裆的特性使然,决定了中国武术打法上的一大特点,这就是“打无禁区”。

所谓“打无禁区”,即指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打。但在以“德”为先的前提下,当打裆、打眼时,则点到为止。

由此可见,桩和裆,乃是区分真假武术的分水岭、试金石。

以此,与西洋拳击比较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西洋拳击来源于古罗马的奴隶格斗。其打法,以肉身为沙包,以打头为致命手法,从而形成了只打腰及以上部位的打斗形式。可见,这种西洋打法仅为经验性的残缺性的打法,根本不能与中国武术同日而语。

然而,可笑的是,有不少人却对诸如“打败西洋大力士”这等事吹上了天。而这不过是看热闹的门外汉,和中国武士中的“半罐水”的自慰而已。

其实,真正的中国武士是不屑于与这些大力士交手的。究其原因在于“不对等”。因为洋拳只用手,缺了腿,即有上盘,无下盘。所以即使嬴了他也自会感到不厚道。

但是,更有学院的专家教授,他们把洋拳的快、猛拿来当宝,以至搞死了中国武术。故其在文化观、价值观上的无知、愚蠢,实在是一大历史性的悲哀。

(二)

盘破武术的机文化

从哲学的角度看,“机”是什么?

简单说,机就是“有”(存在)、“动”(表现形态)、“虚”(弱势阶段)的三位一体。概括的说,机就是阴阳变化过程中的破绽。这表现为:阴阳紊乱、脱节,变化单一、呆滞,亮裆丢裆,等等。

由于抢手是胆、力、艺的三者统一,故除艺之外,在胆、力中也有破绽的存在。

比如,胆,表现为胆怯、惊慌、轻敌等等,这些都是机;

比如,力,表现为滞力、蛮力、僵力、死力等等,这些也都是机。

而打这些破绽,就叫做“打机”。

那么,如何打呢?

盘破武术讲“一引二治三打”。

其中:

“一引”,即用“引手”,或身法首先调动对手。

其背后,则体现出了盘破门打法口诀的“以意设敌,争取主动”的指导思想。

“二治”,即用“盘手”,或制或避对手打来的实手。

“三打”,即用“破手”攻击对手。

因为在“盘”“破”之间,诀谚讲“盘中带破”、“破中有盘”,讲“亦盘亦破”。可见,盘破手法连贯、紧凑,表现出一边治一边打的特色。

有了这样的打机,就可以做到“打在机前”或者“打在机后”,就可以做到打出“以静制动”或者“以动逼静”,就可以做到打出“指上打下”或者“指东打西”等等技巧。

可见,这样打机,叫做“不见兔子不撒鹰”,故打得稳妥、狠准。

而从这种打法中反映出了以下特点:

一是打谋略打技巧的特点;

二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

三是柔弱胜刚強的特点。

盘破门拳谚曰:快打慢、巧打快、计打巧。可见,“打计”是武术抢手的最高境界。

由此证明:先秦“兵法”、“智谋”盖源于老子武术的哲学思想和打法理念。除此而外,岂有它哉。

由此可见,拳法“套路”,它与武术存在着质的区别。故将其简单类比,甚至同日而语都是错误之极。

然而,盘破武术的机文化在清初之后开始在不少地方和传门之中开始变味,乃至消失了。

其表现为:“打机”本质被人为的淡化和扭曲了,代之而起的就是追求表象、追求感观靓丽的形式主义骤起。

这以道学形意门下的不少拳派为最。

比如,形意“圆”,出现了八卦走盘的“正圆”出现;力讲“渾圆”;手法也讲圆。似乎一“圆”起来就天下无敌。

比如,形意“太极”,出现了太极拳、太极推手。并将其吹嘘得来神乎其神,以至上了天。

这样一来,当道学神意门武术被清庭灭亡,道学盘破门武术残存于西南,而只有道学形意门武术驰骋于中原的时候,其形式化与绝对化的拳法思想势必对中原武术的走向产生不利的影响,带来恶劣的结果。也许,清末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就是这种恶劣影响的注脚。

所以,中国武术就是一个“讲打”的文化,即为讲开动脑筋、讲降低成本、讲以弱胜强的文化。故任何其它的形式主义、绝对主义的东西于它都是有害的。

这在当下,尤其需要引起注意。

从何种角度看武术桩功(盘破门武术的桩)(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