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剧情表演(天山脚下绽放豫剧之花)
豫剧剧情表演(天山脚下绽放豫剧之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群众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帮助各族群众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增进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传统技艺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就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非遗文化走进景区,文旅融合就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当传统元素融入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就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张培培剧照(资料照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长峰 提供12月15日,兵团豫剧团演员在乌鲁木齐和平都会电影院内演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愉 摄编者的话
兵团豫剧团扎下根、育人才、推精品——
天山脚下绽放豫剧之花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敏
12月15日,兵团豫剧团演员在后台化妆,为演出作准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愉 摄
张培培剧照(资料照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长峰 提供
12月15日,兵团豫剧团演员在乌鲁木齐和平都会电影院内演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愉 摄
编者的话
当传统技艺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就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非遗文化走进景区,文旅融合就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当传统元素融入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就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群众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帮助各族群众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增进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兵团级非遗项目23个、师市级非遗项目40个,逐步形成了以屯垦文学、屯垦歌谣、屯垦故事、军垦鼓艺、军垦剪纸等为核心,以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柯尔克孜族毡帽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为特色的非遗名录体系。即日起,我们将采用“系列版面 系列视频报道”的方式,运用图片、短视频等多种报道手段,推出《走近兵团“非遗”》系列报道,带您近距离感受兵团“非遗”的魅力,聆听兵团“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前空翻、后空翻、串翻身……12月15日,兵团豫剧团的演员们正在训练基本功,这也是演员们每天正式排练前上的必修课。
临近中午,兵团豫剧团青年演员张培培利用排练的间隙,向剧团的老演员请教唱腔方面的问题。近日,兵团豫剧团新创作的豫剧古装戏《解忧公主》和广大观众见面了,作为该剧的女主角,张培培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作为剧团青年演员,应当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更多职工群众能听上豫剧,喜欢上豫剧,让豫剧在新疆得到更好的发展。”张培培说。
兵团豫剧团每年演出300多场,其中有200余场是下基层演出,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在兵团,豫剧几乎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爱唱的剧种,特别是豫剧《花木兰》《朝阳沟》中的唱段,至今传唱不衰。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正式发布,兵团豫剧团成功入选,成为兵团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扎下根
在边疆传承发展豫剧
要找寻豫剧在新疆传唱和发展的历史,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6年,随着大批河南支边青年的到来,豫剧在新疆传唱开来。同年12月,河南省赴疆慰问演出团带着河南豫剧团的演员,到兵团各团场演出,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演出更受欢迎。此后,不但河南籍职工群众爱唱豫剧,其他籍贯的职工群众也爱哼唱几句河南梆子。
1959年10月,河南童声豫剧团儿童演员60余人集体支援边疆建设,定名为兵团政治部童声豫剧团(后更名为兵团豫剧团)。
第一代跟随童声豫剧团进疆的演员张玫英、车振昌、杨鸣虎、熊英梅等,为豫剧在新疆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剧目《花木兰》《破洪州》,现代戏《刘胡兰》《中国魂》《江姐》就是随着他们的到来被兵团广大职工群众所熟知。
上世纪90年代,兵团豫剧团除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结合兵团屯垦戍边实际创作和演出了一批现代豫剧,现代戏《草原情》、多幕豫剧《孔繁森》、短剧《正是金秋好时节》、唱段《屯垦戍边赞兵团》、豫剧广播剧《将军媒》、大型历史剧《英武香妃》等都很受职工群众欢迎。
“一直以来,戏曲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下一代。一部戏要传唱下去,老师要一招一式地来比、来教,徒弟要一句一句地学。”国家一级演员、原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说。身为一名团领导,徐爱华更喜欢自己演员的身份。
从小在连队长大的徐爱华酷爱文艺,1979年,农九师豫剧团(现九师豫剧团)面向社会招收一批青年演员,徐爱华以自己独特的唱腔被录取。进入豫剧团后,她主攻闺门旦、青衣、老旦、帅旦。上世纪90年代,她正式拜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宝英为师。作为豫剧崔派艺术在边疆地区的骨干力量,她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人物,如《八珍汤》里的孙淑林,《卖苗郎》中的刘迎春,《五世请缨》中的佘老太君等,备受职工群众喜爱。
徐爱华与李瑞君、汪俊丽、任虹桥、张志娟等豫剧第三代传承人,结合特有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创编排演多部大型豫剧,为豫剧在新疆和兵团的传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育人才
让年轻人勇挑重担
出生于1990年的张培培,13岁时考入商丘市文化艺术学校。2006年,从学校毕业后,张培培和其他5名同学来到新疆,进入兵团豫剧团。
“在教授传统戏时,老演员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耐心教导;在创排新戏和复排传统剧目时,老一辈演员主动让贤,甘当绿叶。”坚持“传帮带”是兵团豫剧团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张培培记得,刚进剧团时,老演员手把手地带着他们学戏,还把演出机会让给舞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演员。
近年来,无论是大型现代豫剧《天雪》《天山人家》《大漠胡杨》《戈壁母亲》等剧目,还是新排演的豫剧古装戏《解忧公主》,年轻演员在剧中均承担主要角色。经过大量舞台实践的锻炼,目前,张培培、杨广高、陶卿卿等青年演员作为豫剧第四代传承人,逐渐成为剧团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帮助年轻演员快速成长,自2013年以来,兵团豫剧团每年邀请名师来团授课,提升演员业务水平。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小玉、王静、牛淑贤、王清芬、修正宇先后来团授课。
推精品
写就时代精彩答卷
这些年,通过学演折子戏,加强对演员的业务考核,兵团豫剧团几乎将新疆各戏曲大赛的奖项都收入了囊中。在国内大型比赛中,兵团豫剧团屡屡斩获大奖,大型现代豫剧《天山人家》获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奖,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获得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金奖,大型现代豫剧《大漠胡杨》《戈壁母亲》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豫剧《枣儿红了的时候》获第九届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现场,张培培凭借豫剧《戈壁母亲》夺得梅花奖,为新疆和兵团摘得首朵“梅花”。
“‘出人、出戏、出精品,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团一直以来秉持的艺术宗旨,演员就应该站在舞台的中央,不抓紧时间排新戏,怎么锻炼演员,更谈不上出精品。”徐爱华说。他们每年都会坚持传统戏的复排整理,每天加强戏曲基本功、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并在三师五十三团三连建立戏曲传承发展基地,在六师军户农场、昌吉市榆树沟镇建立“创作采风实践基地”和“中华戏曲传承基地”,不断推进豫剧在新疆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