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一师参战战友花名册(五十二师美名扬)
边防一师参战战友花名册(五十二师美名扬)马宝玺在微信里还多次向我表示:“我之所以十分注意挖掘整理你们部队的相关资料,就是想在工程解密后写一些反映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为国防建设工程所作的贡献,歌颂几十年前那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用自己的笔为弘扬正能量尽一点绵薄之力。”在另一次与我交流中,他还告诉我:“在仔细研读了您的钢铁劲旅一书后,我受益匪浅。您那一代军人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丰碑,是英雄。今天上午,我专程拜访了一位原52师108团83岁的老兵,从他的故事中受到了深刻教育。您对保密问题的提醒我非常清楚,一定会做到的,请您放心。”1970年冬季,8338部队宣传队在我们家乡演出《沙家浜》40多场,数万乡亲们有幸观看,我就是其中之一,此事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也是乡亲们饭后茶余最热门的谈资。”故事之一:一个地方普通工人的52师情缘河北省涿鹿县一位普通退休工人马宝玺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他却对人民军队和革命军人十分敬仰,几十年来十分热心关注
文:张公民
内容提要
传播正能量,携手颂军魂。本文精选的五个故事的主人公,既有现役军官、普通工人、还有小学生母亲和党史专家,他们并未在工程兵建筑52师服役,却与52师有着某种渊源,同样有着赓续红色基因和弘扬正能量的一片炽热之心!
随着我的《钢铁劲旅——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一书的出版发行,把这支钢铁劲旅不为人知的辉煌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全方位地呈现给世人,不但在广大工程兵战友中特别是52师战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全国不少军迷的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牢记历史,不忘使命,赓续红色基因的共同目标,把这些充满正能量的52师编外战友凝聚在一起,在52师撤编30多年后,演绎出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后话故事,本文精选了其中五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故事之一:一个地方普通工人的52师情缘
河北省涿鹿县一位普通退休工人马宝玺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他却对人民军队和革命军人十分敬仰,几十年来十分热心关注52师的历史,个中原因是因为52师8338部队(108团,即原195师583团)六十年代曾在他的家乡南山区驻防多年。2020年7月的一天,马宝玺在网上发现《钢铁劲旅---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一书的相关信息,十分激动地联系我询问有关情况。在微信里他这样写道:“尊敬的张老师,我青少年时期曾长期亲眼目睹过你们部队生活战斗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52师部队的点点滴滴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不是军人,但我的妹夫、内弟、弟弟都曾经都是军人,加之我父亲1962年奉命调到新成立的官厅地区公安局,专门配合你们部队做好国防施工的保卫保密工作,父亲为此奋斗了整个后半生,与52师官兵和某重大国防工程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我本就对军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之情,对52师官兵更有着无限崇敬和亲切的情愫。我的家乡南山区内一千多平方公里,四个乡镇3万多乡亲们,只要是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有个师长叫武宏,非常厉害,也都知道52师部队作风过硬,敢打硬仗,是一支有着辉煌战功的钢铁劲旅。我曾经荣幸地获得过8338部队(108团)制作的一枚毛主席纪念章,这是我与52师部队的一种缘分。
1970年冬季,8338部队宣传队在我们家乡演出《沙家浜》40多场,数万乡亲们有幸观看,我就是其中之一,此事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也是乡亲们饭后茶余最热门的谈资。”
马宝玺在微信里还多次向我表示:“我之所以十分注意挖掘整理你们部队的相关资料,就是想在工程解密后写一些反映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为国防建设工程所作的贡献,歌颂几十年前那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用自己的笔为弘扬正能量尽一点绵薄之力。”在另一次与我交流中,他还告诉我:“在仔细研读了您的钢铁劲旅一书后,我受益匪浅。您那一代军人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丰碑,是英雄。今天上午,我专程拜访了一位原52师108团83岁的老兵,从他的故事中受到了深刻教育。您对保密问题的提醒我非常清楚,一定会做到的,请您放心。”
故事之二:一个小学生母亲的的求助
2020年4月的一天晚饭后,天津宁河区一个小学生母亲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我从网上知道您是李恩宝将军的老部下,也知道李恩宝将军是我们宁河人,英雄故事很多。学校要求我的孩子写一篇关于向宁河英雄人物学习的作文,但苦于没有李将军的资料,加之明天就要交给老师,希望您能给予帮助。”我从电话那头的语气里感到她十分着急,便在电话里扼要介绍了李恩宝老师长的主要事迹。怕她记不住,又当即与她加了微信(微信昵称:吾爱吾谦),把我写的《无銜将军李恩宝》的原文拍成照片发给她,解了孩子的燃眉之急。
这位母亲后来告诉我:“孩子根据您所提供的资料所写的《宁河英雄李恩宝爷爷》一文,获得了天津市宁河区“传承宁河红色记忆”征文三等奖,是全区三个获奖者之一,也是孩子所在学校唯一的获奖者。”前几天,她在发给我的信息里还说:“非常感谢您当时给我孩子的帮助。现在学校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红色教育,吃水不忘挖井人,珍惜幸福生活,孩子们以后要挑起大梁,像您们当初一样,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
她的孩子在那篇作文里这样写道:“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有幸联系到了李爷爷生前的下属官兵张公民爷爷,远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张爷爷用微信的联系方式,满怀崇敬和爱戴之情,详细地向我讲述了李恩宝爷爷的军旅生涯故事。”看到孩子妈妈的短信和孩子稚嫩的文字,我十分高兴,深为自己的作品能在向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方面起到些微作用而欣慰。
故事之三:两代军人跨越时空的交流
目前仍在鄂西某重大国防工程所在地担任维护任务的一个连长李××,从网上获知《钢铁劲旅---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一书的相关信息后,因此与我加了微信。他在微信里这样说:“前辈,您好,我来到您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保护您们当年建设的工程。从您的书中,了解到您们的先进事迹,深感敬意。”在2021年3月7日的微信里,他告诉我:“我们单位现在还没有连魂,连魂要有精神内涵,我年纪轻,经历少,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您能结合您们当年奋斗鄂西的战斗精神,帮着拟一个连魂吗?”有感于后辈的真诚请求,当晚我用了6个小时,为他们连队拟就了“使命如山、坚守如磐、守密如铁。”的连魂,连同对这个连魂内涵的释义一起发给了他。
在2022年4月30日的微信里,李连长有感于现在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向我请教说:“当年52师的战士们久在深山,长年累月不外出,加班特别多,十分辛苦,又很少休假,你们是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战士们在大山深处安心工作呢?”就此话题,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为了帮助他了解驻地的历史故事,使战士们热爱那片红土地,安心工作,我还把自己1982年在鄂西施工中写的一篇长篇日记发给了他。
故事之四:一个来自81集团军的陌生电话
2020年9月25日,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是陆军81集团军32136部队“佛国山上的大功连”指导员,名叫汪×。汪指导员在电话里说:“我们连的前身系65军195师583团三营九连,改编为工程兵后番号为52师108团。我正在编写连史,在网上看到您关于583团的报道,就留了电话,想通过您了解583团更多的故事,并寻找老连长刘文和指导员、一等功臣赫玉忠的信息,希望得到您的帮助。”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与他加了微信,并答应帮助打听赫玉忠回国后的信息。随后,我即寄给他一册《钢铁劲旅---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并很快将通过战友群获悉的赫玉忠前几年已经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
2021年3月2日晚,我在观看央视《故事里的中国》时,意外发现记者采访9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亲自指挥了佛国山战斗的583团团长齐金炳过程中、老将军说他回国后一直与和赫玉忠有联系。我立即通过微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汪指导员,让他找老将军打听一下。他后来告诉我,他们连已派员到南京看望了齐老将军,南京电视台紫金山新闻还发表了《千里连线,志愿军老团长重回“佛国山上的大功连”》的报道。他们还找到了佛国山战斗时九连所在营的卫生员周温儒,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九连更多的线索。
故事之五:党史专家助力52师史志
在解放战争中,65军195师参加了西北战场带有战略性的扶眉战役,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7月10日至14日一举歼灭国民党军共计44060人,解放了眉县、扶风、岐山、宝鸡等9座县城,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反扑西安的迷梦,改变了西北战场形势,完全摧毁了胡、马集团在关中的防线,大大加速了国民党军的灭亡,为迅速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打开了北大门。
在创作《钢铁劲旅---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一书过程中,为查找65军195师在扶眉战役中的历史资料,我结识了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侯省彦。侯老师和我一样是个超级“军迷”,不过他不曾服役,而是一个小学校长。自1986年以来的36年中,他执着于扶眉战役的研究,先后走访了216名战役亲历者,出版了累计240万字的《鏖战扶眉》、《扶眉战役史记》,《鏖战扶眉史记》三部著作,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记录片《扶眉战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65军在扶眉战役中执行“钳马打胡”的相关资料就是侯老师提供的,同时,他也向我咨询了65军和195师的辉煌历史和逸闻趣事,充实了他对65军和195师的了解。六年来,我们通过电话、微信、视频以及互寄资料等多种形式热切交流,使两人在各自著作的完善、订正方面,甚至在散文创作中,都形成资料互补,相得益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铁劲旅---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一书中,也倾注着侯老师的汗水和心血。当我在微信里询问侯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军史党史研究的动因时,他以下面四句诗作答:
钢铁劲旅辉煌史,
感天动地有后继;
君问吾何心系之,
伟大复兴会有时。
2022年6月1日于渭南
作者简介:
张公民,陕西蒲城人,生于1953年,中共党员,1972年入伍,在工程兵建筑52师服役十多年。著有《笔耕秋拾》、《钢铁劲旅一一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回眸》等多部著作和新闻通讯、散文作品见著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