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必须知道丛林法则(丛林法则人之患)
人活在世上必须知道丛林法则(丛林法则人之患)——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当的高,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古代的“好为人师”与现代“好为人师”的区别大概在于,古人“传道”与“授业”是一体,无法割裂。现代老师只传送知识,不关心“知识”背后的“道”是什么。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工作,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太领情的。
若你“好为人师”,就犯了人性丛林里的一个忌讳——侵犯了人性中的“自我”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因为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对自我成长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相当有价值的。
在人性丛林里,孔子的这句话一样适用,也就是说,在人群中,你以别人为师,除了可增进自己的成长之外,也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很多老师一教就是一辈子,多多少少也有这种被满足的心理。
不过,在人性丛林里,“好为人师”却不是件好事。
古代的“好为人师”与现代“好为人师”的区别大概在于,古人“传道”与“授业”是一体,无法割裂。现代老师只传送知识,不关心“知识”背后的“道”是什么。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工作,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太领情的。
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
——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当的高,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
——你在他心目中够份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果份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
——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尽然……。
总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去“拜人为师”求自己成长;别人的事,管那么多干嘛!除非他自己来“请教”你,但说多少,还是要有些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