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一日游少登三座峰怎么安排(游少华山五峰西安路过)
华山一日游少登三座峰怎么安排(游少华山五峰西安路过)信步而上,山谷幽深,两边林木茂盛,不一会就来到一处山寨门前,但见两山之间一道关卡拦路挡在上山的路中。石墙和石门都以大块石料砌成,石墙长50米,高2.5米,坚固异常,两边与山崖相接。目前石门高2米,宽1.5米,进山须穿石门而过,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千多年过去了,还保存着这么好的防御工事,可见当时这关卡有多雄伟,工程质量有多好,绝对不是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可比。这就是隋末农民起义军头领王伯当在少华山屯兵所筑,虽历经千年风雨,今仍不失为一道坚固的险关要隘。从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砖就可以看出当时石城之上当还有建筑。当年王伯当被李世民包围,举目往两边山上一看,全是大唐兵马。李世民拉马扬鞭对着“李密!王伯当”喊道;你们跑不了啦,快快下马投降!李密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王伯当却说:“李世民,告诉你,我们宁肯战到一兵一卒,也绝不投降!从这来看;虽然它有些不识时务,但是却是个忠臣,和屈原有得一拼。王
少华山,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名山,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山上风光旖旎,四季景色秀丽,从汉至今一直都是游者渴望一游的名山。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如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珷枎之玉。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有"缀以二华"之名,将少华山与太华山并提。至唐朝少华山更是美名传谕四海,唐朝以后历代大诗人,文豪多以登上少华之顶为荣,我慕名前往也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从景区大门购票进的大门,就是摆渡的中巴车,直接拉到山沟深处,沿路风光更是惨淡的让人不能领教,更别说什么风光秀丽。当时我就对古人大大看不起了,简直就是吹牛皮!杜牧、张乔、郑谷等,都曾经留下过咏哦少华山的诗篇,现在看来他们都是朦了眼,怎么这样破的一个地方也说好?“少华中峰寺,高秋众景归。此连秦塞起,河隔晋山微"。张乔还高秋众景归,简直是胡说八道。
少华山景区既然风景如此一般那么就只能去看看潜龙寺吧!毕竟这里是皇家寺院,为刘秀避难之地,据传潜龙寺院内的千年古树"柏抱槐"被称为关中一绝。可是来到缆车下,道路却被景区挖断,不让游客徒步上山,要去看看这皇家寺院必须坐景区缆车不可,一张票几十块,连进大门到摆渡车票已经花了100多。而这破地方说句真话连10块钱都不值,少华山景区简直就是一个大忽悠。
随着户外热在西安的兴起,各种穿越路线开始被整理出来,而从别的沟峪进少华山也就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我对这里却并无好感,从此再不来这里浪费时间。其后白崖峪-潜龙寺-迷糊谷”穿越到是来过潜龙寺,当然潜龙寺附近风景相对山下景区内要好了许多,尤其是加上历史名寺潜龙寺那多少还算是能够值得一游的地方,下山时沟里庙宇众多,却也应了道教名山的的衔头。
三月西安正是桃花盛开的好时节,记得两年前来少华五峰的时候山谷里就桃树众多,星期六刚好有时间,就又一次旧地重游。果不其然,从山口肖场村开始走到刘家河两岸就已经是绿柳成荫,一片春天的景致了,进山口满山之上到处都是一片花海,心里暗暗开心起来,今天看样子是没有白来。少华山景区本来也是包括少华五峰以及潜龙寺在内的,只是被少华山景区给挂羊头卖狗肉的利用了,凡是游客进的景区,就都认为到过了少华山,却不知道景区什么也不是,就连起码的72峪也不包括在内,就一火泉沟被改成了景区而已。
刘家河并不长,尤其算不上什么好地方,就是到了每年的旺水季节沟里也没有什么水流, 70年前后沟里到也住了几户人家,生活相当贫穷,现在也都已经迁了出去。但是这里却是大大有名,从《旧唐书伯当传》中就有描写到;但见山上跑下一匹战马,马鞍桥上端坐一人,银盔素甲,白马金刀,长得是面如美玉,目似朗星,通天鼻梁,一脸英气,一身俊武。来者何须人也,此人就是王伯当。
王伯当名勇字伯当,陕西临潼人氏。自幼聪明,文武精通,隋朝开皇六年考中头名武状元。开皇九年,有一贪官刘大鹏,借职权之便勒索王伯当,被伯当一刀杀死,因怕隋朝官府缉捕,这才带着家眷投身绿林。伯当跑到少华山落草为寇,最后又跑去瓦岗寨入伙,随着李世民势力的不断扩大,瓦岗山上众好汉大多背叛旧主李密。就连王伯当交情至厚的秦琼也跑去投降了李世民,使整个瓦岗山上,只有伯当一人,傻帽一般力保李密,结果被李世民一声令下:“放箭!”霎时间,万箭齐发,一代英雄王伯当被射成了刺猬。
当年王伯当被李世民包围,举目往两边山上一看,全是大唐兵马。李世民拉马扬鞭对着“李密!王伯当”喊道;你们跑不了啦,快快下马投降!李密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王伯当却说:“李世民,告诉你,我们宁肯战到一兵一卒,也绝不投降!从这来看;虽然它有些不识时务,但是却是个忠臣,和屈原有得一拼。王伯当一生英姿豪情,忠肝义胆,义薄云天,可谓是个真正的英雄豪杰。而我们国家现在不正缺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吗?
信步而上,山谷幽深,两边林木茂盛,不一会就来到一处山寨门前,但见两山之间一道关卡拦路挡在上山的路中。石墙和石门都以大块石料砌成,石墙长50米,高2.5米,坚固异常,两边与山崖相接。目前石门高2米,宽1.5米,进山须穿石门而过,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千多年过去了,还保存着这么好的防御工事,可见当时这关卡有多雄伟,工程质量有多好,绝对不是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可比。这就是隋末农民起义军头领王伯当在少华山屯兵所筑,虽历经千年风雨,今仍不失为一道坚固的险关要隘。从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砖就可以看出当时石城之上当还有建筑。
穿过石门,沟道里石头也就开始多了起来,桃花依旧处处开放,颖的满山一片红云。脚下大石砌成的道路宽敞易行,虽然经过大水冲毁,但是依然保存了不少古道。走在古人踏过的道路上顿感精神百倍,猛一抬头就见一座石制寺庙横在路中,原来是圣母堂到了。圣母堂面北而建,供奉西王母,古传她是天上人间、三界十方所有圣母中的最高圣母。
圣母堂也是整个用石条砌成,外面依然是建成飞檐斗拱式中国传统式样,但是里面横梁,斗拱都已经换成石制了,修的相当结实。目前依然是两进院子,尤其是后院建筑更是漂亮,门脸墙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浮雕花卉,部分石头依然能够辨认上面当年刻的有字。而屋内却是传统的黄土塬窑洞式样,成半圆型斗拱,和窑洞一样,难怪1556年1月23日夜,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特大地震也没有伤害到这里。据记载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陕西秦岭像这样好的文化遗迹还有很多,只是没有被报道出来,也就更谈不上保护了。
圣母堂后就是一山梁把刘家河分成一“八”字形,左边是上北峰的道路,右首却是去西峰的道路,今天的O型穿越却从这里开始正式拉开序幕。向左行不远就开始进入河道,全部都是大块的石头,相当难行,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如果摔跤,断腿断骨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山并不高,大约也就500来米的样子,但是却是笔直的悬崖,道路就在河沟里根据地形曲折向上,到得山崖之下,却是柳暗花明,原来是悬崖下另有道路通向山顶。所谓的道路也不过就是拉着树木,从仅仅容得下一脚的路上艰难爬上,相当难走,如遇雨天,绝难爬上。
不远的路却用了2小时艰难登上,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依然来到了北峰。北峰并不大,海拔估计不会超过1200米,也就是一块大石头立在那里,如果说是为了凑数也绝不为过, 看样子还是为了和华山五峰套近乎,被人为的也算上了一峰。北峰高约三米,峰顶也不过就几个平方大小,但是却危险异常,两边就是万丈深渊,突然就来到这样危险的地方,那个还敢在大胆放肆,无不小心翼翼,爬着行走,更有胆小者,立即坐在地上,不敢起来。当然这还不是最危险的地方,这才不过是危险的开始。
从北峰到东峰首先要经过一处山崖,高约十来米,无路可行,有条件的的还能绑个绳子,但是如果没有绳子,脚下如果采空,绝无生还的可能。平时没有领队的游客到此,基本就只能打道回府了,我当然也是小心翼翼的把绳子在手臂上缠绕了几圈,用力抓紧石头,紧闭双眼,两腿发抖的爬了上去,当脚感觉确实踩到了石头上,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缓慢下到石头下面,两手却已经麻木的不能自如了。
过了山崖就是青龙背,青龙背是北峰通向东峰之间的一道光滑的石梁,有25米长,5米来宽,南斜北仰,石面光洁泛青,形如龙背,故名青龙背。青龙背上,寸草不生,开阔明朗,青光映照,游人行走其上,无不战战兢兢。更有部分游客,都是爬行而过,哪敢站立行走。当游客行至此处,也就在没有了回头路,只能勇往直前,至此开始,整个两公里的道路几乎全部就都行走在这样的山梁之上,端的怕人,只恨自己今天来错了地方。
好不容易过了青龙背来到了跑马岗,原以为可以安全点了,结果却碰到了更危险的地方。跑马岗位于中峰与东峰之间,是一段外高内低的斜坡崖面,长约50米,宽约20米,两边皆为凌空绝壁。相传王伯当曾在此演兵,这当然是传说了,真正来过的人都明白,不管怎么说马都是不可能来到这里的,如果敢在这里跑马,那绝对是九死一生。在跑马岗北头就是饮马池,说来也怪,在这几乎成斜面的山崖上怎么就会形成一方水池。而且饮马池中的水常年不干,当然水池就在脚边不到一米的地方,但是异常危险就是没有人敢去取水,池水碧绿到也干净,可惜看的见,摸不着,又有那个不想活的敢去取水呀。
东峰不是少华山的最高处,但却是少华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当穿过一道石门,就来到一个石坪之上,大概有20多个平方,山顶却有一块巨大无比的飞来石,和下面的山崖绝不相连,重量绝对不少于百吨之多。大石就平放在山顶上,游客至此也总算是可以喘息一下,拍张照片了。我首先趴下,缓慢向崖边爬行,当来到山崖边向下一望,几乎就吓的不能动弹,原来我自己就爬在山崖边一块突出的大石之上,胆子一下就给吓的不知了去向,这里已经不能用危险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在玩命呀。
相片也不敢再拍,还是早点离开这里为是。过东峰道路依然是在绝壁上行走,但是相对前面走过的路已经好了许多,虽然一路还是危险,但是已经有树可以抓了,相对心里安全了许多。来到娘娘庙,这里就已经是道路了,在山崖边的高台上是娘娘庙遗址,也是当年响马驻扎的地方。平台不大,这里曾经供奉九天玄女娘娘,她是道教所尊崇的上方女神,曾经是黄帝之师,助黄帝败蚩尤于涿鹿之野,道教名山多有九天玄女庙宇。在庙基下的阳面有石哨卡一所,哨卡是一道一米多宽的石槽,石槽内凿有石阶,沿石缝下行10多米,就是通往景区的道路,当然还没有听说谁从这里下去过。只是传说早期有山民从这里下去过,这里向阳而隐蔽,能避风遮雨,据说为王伯当屯兵之处。
过了娘娘庙,就开始在湿滑的泥路向上攀爬,东峰到南峰有几百米高,但是道路不好走,很多地方都依然行走在早期的栈道之上。只是有树可以抓爬,相对安全了许多,陕西秦岭的古栈道遗址到是很多,但是像这里都几百上千年了依然在发挥作用的就不多了。奋力向上,伴随着肚子一阵阵的咕咕声,总算来到了南峰,时间已经是1点多了,但是顾不得休息,先行游览一番再说。
南峰也是少华山的主峰,海拔1664.4米,算不得多高,这里原有五间大殿,坐南面北,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所建,清康熙十一年重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两侧是文武天君。目前却都是倒掉的建筑,看情况早期这里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的石头。虽然屋顶已经倒掉了,但是墙壁还有大部分保存完好,不难看出原来宏大的气势。整个建筑顺山势而建,下面还修有暗室,大多已经成了残垣断壁,危险之极,用力爬了进去观察一番,赶快逃了出来,太过害怕,随时都有塌方倒掉的可能。
在南峰面东的悬崖上天然生成凹陷一处(很容易就可以看见是人工雕刻形成的洞穴),有石墙略挡,密成一室,有两丈长,六尺高,内有石床。此处依岩而凿,绝谷峭壁,松屏柏障,人迹罕至,后人称“陈抟睡洞”,二十四史《宋史陈抟传》中记载:“(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至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这个曾经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睡仙”的少华山神秘石洞,一千多年来保存完好,曾有人赞它:“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直睡得陵迁谷变,石烂松枯,斗转星移,仍然抱元守一,穿妙理,造玄机”,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的美好传说而已。
当然南峰这里也是少华山的精华所在,石槽岩壁上有清道光六年(1826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游人题诗。一首为:"踏遍盘螺径,峰登少华巅。山根通百二,世界俯三千。石井穿层障,松涛卷暮烟。珷枎何处觅,搔首问青天。"另一首为:"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可惜都风化严重。
南峰传说曾有99眼石井存储雨水,供屯兵之用,但是我只找见了两口,多深不见低,但是井内并无存水,显然时间久了,收集雨水的设施已经被完全破坏。少华山一路就少水,想当年王伯当在此当土匪,饮用之水也只能用这种办法解决了。
从南峰向西就是去西峰的路,道路并不危险,直上直下,且都是土路,行走相当困难。西峰略低于南峰,来到峰崖之下,没有几个人互相帮助也却很难爬的上去,早期的时候有人用树木做成梯子以方便上下游客,但是却也每每就被踩坏。上得西峰,峰上有一石洞,系人工开凿,长七、八米,其内黑暗,呼之若风,相传曾藏虎,故名老虎洞。估计也是当年那个高人在此清修过的地方,西峰南边山梁和中峰链接,三方都是悬崖,相比中峰这边就要好了许多。
游览完毕五峰,时间也就不早了,下的山崖,随便找条下山路下山,最后都会回到上山时来到的山岔路口,也就是圣母庙后面,也只有游览完所有五峰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少华山风光,原来认为少华山风光一般只是被景区用少华山之名给忽悠了。晚上回到家以后,开始查找资料,原来古代的少华山是指三个并立紧连的山头而已,也就是现在的南峰,东峰和中峰。三座山峰中,以中峰的山势最为险峻,风景最为壮观,所以,明清以后人们所说的少华山,就专指中峰而言。而现在人硬是要给少华山画蛇添足,凑合成为五峰,到也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