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旧居之谜(大毁大誉曾国藩)
曾国藩旧居之谜(大毁大誉曾国藩)曾国藩还是清末著名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终生手不释卷,枕书而眠,为后世留下1500万字的文字,尤以散文创作成就著称。他还编纂了《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书籍。他给家人写了1400多封家书,坚持记日记达200多万字,直到临终的前一天才搁笔,著多篇经典范文,可谓字字珠玑。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的这些咬文嚼字多在行军打仗的间隙里写成。殚精竭虑,一点点地熬干了他心灯的油。曾国藩在考究了历代宦官之家兴衰史之后,他精心营造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家庭家族文化。“八字”、“八本”是曾国藩自己遵从也要求子女们遵从的一根根墨绳,如今仍闪烁着理性和人性的光芒。曾国藩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克己甚严,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身为声名显赫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铺草席、盖土布,衣服上常有补丁,一只竹藤箱伴他转战多年。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
在湖南省的岳阳市到娄底的路上双峰县内,有一个荷叶镇。说起这座小镇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如果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自然也坐落在这个小镇上(旧属湘乡)。
曾国藩故居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整个建筑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结构,它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颇具园林风格。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系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曾国藩故居也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新潇湘八景之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封建社会的封疆大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当然和曾国藩这个人物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主流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道德、事功、言辞等三个方面,所以也称“立德、立功、立言”。严格来说,符合此标准的历史人物可谓凤毛麟角。然而,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一介书生竟然因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有幸位列其中,他当然就是曾国藩。
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也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是如何把激越与沉郁、张狂与内敛、暴戾与儒雅,连同100多年来后世的诸多毁誉,离奇地统一在他的生命个体中,又是怎样以非常之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所企盼的最佳的齐家、治国、理天下的梦想之路呢?
1、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寻常的耕读之家。24岁那年,曾国藩一介寒儒,入京赴考,一试不中,再试又爽。28岁才得进科甲,在翰林院授翰林院检讨。位卑言轻,谨小慎微,有志不能获逞,官运未曾腾达。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他在一首中这样写道: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
当然曾国藩不是消极的等待,他束发修诗书,往来有鸿儒。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还拜理学大家倭仁、唐鉴为师。在政治上也形成了自己“内圣外王”的独特观点。曾国藩通过修、立、储、养的努力,在人格、才干、声望三个方面,为日后成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
1847年曾国藩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不久,外放江西任乡试正考官,不料在赴任途中接到丧母的噩耗,回家守制。从庙堂到江湖的位置转换,让他既忧其君,且忧其民。求学求官,从文从武,注定曾国藩一生像不停奔跑的鸵鸟。
只有在荷叶塘为母守制的日子,曾国藩得到了一生中片刻的宁静。远离官场竞斗和繁文缛节,摈弃市声嘈杂和往来应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但是,身为臣子者不可能有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平静心,曾国藩笃定成不了闲云野鹤。因为他所处的晚清时代,旧秩序即将崩溃,国计民生举步维艰。国外,列强环伺,极尽威迫讹诈之能事,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领土;国内,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十余省,清王朝几失半壁江山。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正酿起于青萍之末。
3、
曾国藩在朝廷的敦促和众人的苦谏下,不得不移忠作孝,弃墨出山,与太平军鏖兵苦战。受命于危难之中的曾国藩办起了团练,组建了湘军。他率领的湘军被朝廷视为救命利刀,挥杀冲刺,不惜锋卷刃折。曾国藩与太平军初战即败,再战又败,狼狈不堪,两次跳江亡命,被属下救起。粮草、军饷、辎重、奖赏,事事时时掣肘,使他不得不疲于应付。随时都会因触及地方官僚的利益和败露一些人的劣迹前功尽弃,弄不好就会人头落地。心力交瘁的曾国藩像在刀尖上起舞,每遇困厄屈辱、劣势惨境,损兵折将牺牲了亲人,只得“打脱牙齿和血吞”。声声见泣见恨,字字斩钉截铁。
曾国藩用锋利的“剃刀”让太平军血流成河,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他摸着用鲜血染红的顶带,脑袋上泛起丝丝寒意。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者历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何况自己还是汉人?于是,他在请功奏章上,有意示谦,还把功劳拱手让人。更要求裁撤湘军,让九弟曾国荃回乡养病。曾国藩以他的深谋远虑来了个釜底抽薪,让火烧不到自己的头上,从而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
4、
曾国藩还是清末著名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终生手不释卷,枕书而眠,为后世留下1500万字的文字,尤以散文创作成就著称。他还编纂了《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书籍。他给家人写了1400多封家书,坚持记日记达200多万字,直到临终的前一天才搁笔,著多篇经典范文,可谓字字珠玑。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的这些咬文嚼字多在行军打仗的间隙里写成。殚精竭虑,一点点地熬干了他心灯的油。
曾国藩在考究了历代宦官之家兴衰史之后,他精心营造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家庭家族文化。“八字”、“八本”是曾国藩自己遵从也要求子女们遵从的一根根墨绳,如今仍闪烁着理性和人性的光芒。曾国藩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克己甚严,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身为声名显赫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铺草席、盖土布,衣服上常有补丁,一只竹藤箱伴他转战多年。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以小碗计;而男婚女嫁,花费不超过银二百两,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他既是四方学人的楷模,也是家庭家族的楷模。自曾氏兄弟以下,先后出过外交家、数学家、翰林、诗人、画家、教育家、考古学家、化学家、女革命家、中科院院士、新中国的高级领导干部。一个家族盛及五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曾氏的家训严明不无关联。
5、
1870年的曾国藩已病态龙钟,日薄西山。一团乌云当头罩来。这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发生了,他受命前去。天津却几乎成了曾国藩人生的滑铁卢。走完这一段路的结果,一顶“卖国贼”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海内更是声讨一片,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一代名臣,晚景如此落寞、凄凉,虽属宦海沉浮、声望起落,却也是一个朝代的缩影、历史的必然。
处理完“天津教案”不久,曾国藩又奉旨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曾国藩人生的坐标,又一次回落长江。不过,这轮黯淡失色的长河落日,仍然发出了最后一缕回光——1872年2月,他领衔上奏朝廷获准,与李鸿章、丁日昌等人一道,把包括詹天佑等在内的第一批四十名中国幼童,派往美国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外派遣公费留学生,这项前所未有、功在后世的创举把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推进了一大步。几天之后,曾国藩便一病不起。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他沉重而劳累的一生终于谢幕了。大江大去,巨浪淘沙,淹没了在长江上厮杀驰骋了半辈子的一代枭雄。
曾国藩故居
展开历史的画卷,定格曾国藩的一生。“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人被后人评价,毁贬者有之,褒誉者有之,公正者有之,失当者有之。然而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后人评判有天壤之别,誉者奉为精神偶像,敬拜推崇无以复加;而毁者指为千古罪人,切齿恨之唾之犹不满足。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酿造的精英,也是封建腐朽文化孵出的恶果。他成帝王之业,修自己之德,既有忠君爱民之心,也有成全一己之德的私心;有诚实守信的一面,也有虚伪奸诈的一面;既有扼断长江占山为王的纠纠霸气、匪气和豪气,也有文人腐儒特有的怯懦、自卑和心虚;他既可以把道德文章做得冠冕堂皇让人心悦诚服地奉为圭臬,又可以翻覆云雨杀人不眨眼。历史的局限、时代的局限、社会的局限,成为曾国藩人性的枷锁。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曾国藩在道德修养方面提炼的理念,如闻过则改、戒骄戒躁、勤俭刻苦等,融入并形成了湖湘文化,对包括毛泽东、蔡和森,蒋介石等人在内的三湘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形成了一套道德规范,局部地、暂时地、浅层次地制止了晚清颓废风气的急剧恶化,成为晚清中兴名臣第一,创造了清廷官场院的奇迹。不仅如此,他的崛起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人,但他身上有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而对于传统,对话也许会比批判有效得多。现实的新的需求与传统文化的持续对话,最有可能给传统精神资源以新的解释,从而赋予它全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