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葬在清福陵哪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
努尔哈赤葬在清福陵哪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从隆恩门进入陵寝,则是福陵的主体建筑了。有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月牙城、宝城等,福陵的心脏一一地宫便建在宝城之下,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即长眠于此。一路向前来到了隆恩门,它建于清初,是进出方城的必经通道,三层门楼俗称五凤楼,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福陵的一百单八蹬是陵寝建筑者利用地势而设计的一百零八个台阶,台阶上、下两端分别建有石桥,是福陵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民间也常常以108这一数字附会皇陵风水。由此处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立神功圣德碑高近七米,满汉合璧碑文记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业绩,为康熙皇帝御撰。过了碑亭,两侧的建筑分别为饽饽房、涤器房、膳房、茶房、果房等为祭祀做准备的房屋场所,这些建筑红墙壁瓦,整齐排列,为祭祀人员和物品提供足够的空间。
清福陵位于沈阳城东二十里,俗称“东陵”,是大清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的“万年吉地”,其与沈阳昭陵、新宾永陵合称“盛京三陵”。
福陵创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比抚顺清永陵晚建31年,一开始福陵称为“太祖陵”、“先汗陵”,直到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传统文化在清代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清王朝历代帝王对陵寝极为重视,因为陵寝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往往倾尽国力,为自己选择修建了体系完备、富丽堂皇的万年吉地。
盛京三陵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清福陵选址更加考究,它背后紧靠天柱山,陵前面临浑河,建筑布局因地势成前低后高、南北狭长的形状。走进东陵大门中间往北有“神道”,其两侧分别设有擎天柱、石象生,再向北有神桥、一百单八磴等建筑。
福陵的一百单八蹬是陵寝建筑者利用地势而设计的一百零八个台阶,台阶上、下两端分别建有石桥,是福陵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民间也常常以108这一数字附会皇陵风水。
由此处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立神功圣德碑高近七米,满汉合璧碑文记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业绩,为康熙皇帝御撰。
过了碑亭,两侧的建筑分别为饽饽房、涤器房、膳房、茶房、果房等为祭祀做准备的房屋场所,这些建筑红墙壁瓦,整齐排列,为祭祀人员和物品提供足够的空间。
一路向前来到了隆恩门,它建于清初,是进出方城的必经通道,三层门楼俗称五凤楼,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隆恩门进入陵寝,则是福陵的主体建筑了。有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月牙城、宝城等,福陵的心脏一一地宫便建在宝城之下,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即长眠于此。
隆恩殿,又称享殿。建于清入关前,康熙年间重建,是福陵主要建筑之一,殿内为供奉陵主神牌之处,也是举行祭祀典礼的主要场所
明楼建于康熙年间,是福陵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其内圣号牌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太祖高皇帝之陵”。1962年楼毁于火,后复建。其北侧依次为月牙城、宝城、宝顶。
方城建于清初,城墙高五米,周长370米,四角建有角楼,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清福陵的特色之一。
东配殿是祭祀时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场所,逢隆恩殿修缮,帝后神牌等移至此殿暂时存放,并按制举行祭祀。西配殿逢陵主忌辰举行祭陵大典时,喇嘛在此诵经超度亡灵。
月牙城在方城以北,因为它的形状形同一弯新月,故而取了这个形象而动听的名字。月牙城这种建筑形式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在明代及其以前的陵墓中是没有的,它是方城和半圆形宝成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并在此修建了蹬道以上下方城和宝城。
陵寝主体建筑周围建有风水红墙,使福陵构成了内城与外廓的格局。此外,陵寝周围还生长着数以千计的古松,它们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以其常青的绿色将福陵点缀成一片翠海。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四帝曾先后十次东巡盛京祭祖。
2004年7月1日清福陵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游完关外三陵,应该感叹清王朝的肇兴、发展、强盛历史延续进程,清代帝王陵寝,就是清王朝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浓缩和定格。今天,这些帝王陵寝告别了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现在只能是遗留给后来者的纪念品、艺术品,供人品味、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