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后训斥朱瞻基(让朱高炽临死直呼臣子辱我)
朱高炽登基后训斥朱瞻基(让朱高炽临死直呼臣子辱我)但李时勉并没有吸取教训,仍是直言不讳,得罪了许多官吏。但没过多长时间,李时勉因遭诬告被打入大牢,关了一年多才被放出来,官复原职。明成祖朱棣的暴脾气,谁敢说他个不是?即便朝臣熟知弊端,看朱棣的脸色,大多数都选择沉默不语。而此时的李时勉刚任御史不久,见朱棣征求直言,便指出朱棣十五处弊端,谏请朱棣予以纠正,几乎就是朱棣不爱听啥,李时勉就说啥。朱棣听后,直接将奏章甩在地上,一时间脸色阴晴不定。比如其中一条,就是数落朱棣修建北京宫殿,太过劳民伤财。在此之前,从迁都北京到大动土木修建宫殿,便有无数朝臣劝谏朱棣,朱棣一概不听,并予以责罚。于是,这一点朝臣无人不知,却无人敢说。可想而知,当时朝堂的尴尬。朱棣脸色阴沉了许久,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毕竟是他让臣子直言不讳的,更何况其中几条,确实有所不当。
明成祖朱棣为稳定北疆,先后发动五次北伐蒙古地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18日),明朝大军北征返回的途中,行经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朱棣因病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洪熙。苦熬多年的朱高炽,四十七岁登基为帝,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只是在位不足十个月,便病死在皇宫的钦安殿。同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朱瞻基,从南京赶赴北京继位,改年号为宣德。不到一年的时间,明帝国的皇位先后更换了祖、父、孙三代皇帝,也算是一个奇谈了。
更奇怪的是洪熙皇帝临终的最后一句话,不是遗言,而是怒斥:“李时勉竟敢在朝堂上欺辱我!”户部尚书夏元吉向刚登基不久的宣德皇帝汇报了此事,朱瞻基大怒,下令缉拿李时勉立斩不饶。而御史李时勉却以刚正不阿,为官清廉著称,为何会羞辱身染重病的朱高炽呢?
一、直言不讳,屡遭磨难。1374年,李时勉出生于江西省安福县。家境贫寒的他,甚至一套御寒的衣物,为了读书,裹上被子,将双脚放在热水桶中,坚持读书。永乐二年(1404年),三十一岁的李时勉终于考上了进士,选任翰林侍读,随后升任御史。但由于李时勉为人正直,常常得罪同僚,因此遭受了许多磨难。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久,皇宫三大殿就突发大火,而失火原因却扑所迷离。朱棣下令彻查,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只好归于天灾。于是朱棣下诏,征求意见,指出朱棣犯下的错误,祈求上天原谅。
明成祖朱棣的暴脾气,谁敢说他个不是?即便朝臣熟知弊端,看朱棣的脸色,大多数都选择沉默不语。而此时的李时勉刚任御史不久,见朱棣征求直言,便指出朱棣十五处弊端,谏请朱棣予以纠正,几乎就是朱棣不爱听啥,李时勉就说啥。朱棣听后,直接将奏章甩在地上,一时间脸色阴晴不定。
比如其中一条,就是数落朱棣修建北京宫殿,太过劳民伤财。在此之前,从迁都北京到大动土木修建宫殿,便有无数朝臣劝谏朱棣,朱棣一概不听,并予以责罚。于是,这一点朝臣无人不知,却无人敢说。
可想而知,当时朝堂的尴尬。朱棣脸色阴沉了许久,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毕竟是他让臣子直言不讳的,更何况其中几条,确实有所不当。
但没过多长时间,李时勉因遭诬告被打入大牢,关了一年多才被放出来,官复原职。
但李时勉并没有吸取教训,仍是直言不讳,得罪了许多官吏。
二、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仍坚持劝谏。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朝臣见状也削减没必要的奏章,只待朱高炽的身体好点。
御史李时勉,仍然直言不讳地进谏。
有一次,朱高炽看完李时勉的奏章,与李时勉争辩起来,顿时气得朱高炽满脸涨红,下令按住李时勉,暴打一顿,因此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但朱高炽并未消气,第二天便把李时勉贬到交趾道当御史。交趾道可以说是离北京最远的地方了,可见李时勉这次气得朱高炽不轻。但第三天,李时勉仍不悔改,再次上奏反驳意见。朱高炽直接下令,将李时勉打入锦衣卫大牢,几乎就是宣判了李时勉的死刑。但是,李时勉恰好对这个锦衣卫大牢的一名千户有恩,锦衣卫千户私下请大夫为他医治,才让李时勉捡了一条命。
直到朱高炽病危,对李时勉还是耿耿于怀,对户部尚书夏元吉说了句:“时勉廷辱我!”,当晚便驾崩了。
朱瞻基登基后,听闻朱高炽的遗言后,大怒不已。当即下令:“把李时勉捆绑带来,我要亲自审讯,必定杀了他!”命令下达后,朱瞻基感觉没啥好审的,又下令让锦衣卫直接处死李时勉,不必带回来了。
也许,李时勉命不该绝,两道命令的使者,恰好在端门一出一进,直接给错过了。李时勉被押解到朱瞻基跟前,朱瞻基看到李时勉,也没有追究为何没有直接杀了李时勉,而是询问:“你小子,胆敢冒犯先帝,你到底讲了些什么?快点说!”李时勉当即叩头,有气无力地说:“臣就是劝告先帝,身体病重暂时不要亲近妃嫔,也不应该将皇太子调离太远。”
朱瞻基一想,李时勉这些话也是人之常情,劝谏朱高炽远离妃嫔安养身体,也没有什么不对的。身染重病,将皇太子调离过远,很容易让心怀叵测之徒,有机可乘。朱瞻基听到这里,对李时勉的怨恨也消了不少。朱瞻基再次询问:“你还说什么?”
李时勉叩头,惊慌地说道:“臣惊慌失措,能记得就这些了。”朱瞻基只好询问:“奏章的草稿,还在吗?”李时勉毕恭毕敬地说:“臣烧了。”朱瞻基听完,轻叹了一下,李时勉劝谏朱高炽,几乎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感念李时勉忠心,便下令赦免了李时勉的罪责,并官复原职。
三、结语李时勉为官期间,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直到退休的时候,朝臣和国子监师生三千人在都城门为他送别。
景泰元年(1450年),高龄七十七岁的李时勉病逝。
李时勉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
《明史》评价李时勉:“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者,莫如时勉。”
无论任何朝代,都离不开李时勉这样的直臣,正是他们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傲骨,才铸就了历朝历代的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1.《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2.《论明代翰林的谏职——以李时勉为例》
3.《明史·列传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