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标学习感悟(生物课可以这样学)
生物新课标学习感悟(生物课可以这样学)例如:《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以往的教学目标是: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区别动脉与静脉。但在新课标背景下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太过单一 不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知识本位”教学向“生物学核心素养本位”教学转化的核心。教师可以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开始改革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看得见 摸得着。咸宁市中学生物教研员石欣自新课标出台后 一直带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探索。5日 她接受了记者采访。记者: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 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指挥棒。初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何要求 怎样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看得见 摸得着?石欣:初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用什么想” 科学
全媒体记者 甘青
掌上咸宁报道
2022年4月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确定了六个课程理念 即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
可以说 新课标理念的进一步丰富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生物课该怎么教 孩子该如何学?
咸宁市中学生物教研员石欣自新课标出台后 一直带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探索。5日 她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 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指挥棒。初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何要求 怎样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看得见 摸得着?
石欣:初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用什么想” 科学思维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探究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怎么去做” 态度责任则是引导学生“怎样去用”。基于此 石老师带领一线教师潜心研究新课标 深悟学科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知识本位”教学向“生物学核心素养本位”教学转化的核心。教师可以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开始改革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看得见 摸得着。
例如:《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以往的教学目标是: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区别动脉与静脉。但在新课标背景下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太过单一 不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重构本节的教学目标:生命观念——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形成结构和功能观;科学思维——基于证据和逻辑 运用分析、对比、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得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探究实践——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态度责任——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等血管疾病 树立健康意识 提出血管类疾病的预防方案 主动向家人传播健康生活的观念和意识。很明显 修订后的教学目标更加契合新课标理念。
记者:新课标强调要重视概念的建构和概念的迁移运用 一直以来 学习概念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难题 对概念的运用对孩子而言是个痛点 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石欣:在传统的“知识性传授”教学模式中 概念的灌输屡见不鲜。但背诵、识记概念等方式容易让学习停留在表面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思维过程。所以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概念的建构 为概念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我们带领一线教师深研概念教学法 以概念的感知、概念的建构、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应用模型为主线 打造了多节经典课例到多个县市区展示。比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中 教材上直接介绍了“相对性状”的概念 咸宁市中学生物名师工作室在打磨这一节课时 大胆创新 将高中教材中的关于豌豆性状的一个表格作为材料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自行得出了“相对性状”的概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自主建构概念的方法。
记者: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 在新课标下有何体现 老师如何教 孩子怎样学?
石欣:新课标背景下 生物学课程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注意将学科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 丰富学科内容 回归学科教学的育人本真。
我们发现 生物学教材中袁隆平、王应睐、施一公等科学家的故事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于是指导生物老师组织“重温经典——向科学家致敬”生物故事大赛 以讲科学家故事的方式来学习生物科学史 弘扬爱国精神 激发爱国志向 获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在《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中 我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将新发展理念、全球共同体观、国际合作等融入课堂中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命共同体理念。勇于担当起共建生命共同体的责任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培养态度责任 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记者:都说学以致用 实践出真知 如何使学习变成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科实践的育人功能才能得以较好的体现?
石欣:为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 按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探究实践的要求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引领我市生物学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目前已申报市级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生物学科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 该课题主要是以学校、湖北省林木种苗场、医院、企业等为基地 针对咸宁市的初、高中学生 依托专职生物教师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 设计和开发一系列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活动项目。
比如 植物的嫁接技术、植物的扦插技术、植物人工授粉的技术、叶脉书签的制作、植物的分类与挂牌、急救、动物的养殖、酿酒技术等。这些活动项目是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实践与拓展延伸。通过课题的研发 培训一部分生物教师 将多样化的活动项目形成系统的活动课程。引领咸宁市的生物教师结合所学的知识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活动 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提升素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