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周朝以礼立国,有一整套完备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青铜器是周朝礼制的象征,至今出土的青铜器数西周时期最多,这也印证了当时礼乐文明的昌盛。这哪是什么建议,赤裸裸就是对青年孔子以及旧礼乐制度的批评!孔子和老子注定是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孔子的理念更偏向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则是纯粹的哲学。孔子的眼光在当下和不久的将来,并认为人定胜天;而老子则是站在全宇宙的视角,认为相对于自然,人是渺小的。所以出发点和行进路线,这是他们思想的本质区别。但他的慷慨激昂和痛心疾首并没有得到老子积极的回应,这让年轻的孔子颇感不满和失望。但有鉴于对老子的敬仰,孔子依然保持了足够的谦虚,所以最后临别之时老子送出了开头的那段话。但我想这可能也是司马迁照顾孔子的面子,因为在《史记》的另一处,则记载了如下的内容: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史记·孔子世家》

01.问道老子

2500多年前一个宁静的午后,孔子结束与其偶像老子的最后一场对话,准备打道回府。当时的孔子年轻气盛、忧国忧民,他感受到整个社会礼崩乐坏、伦常失序,正在滑向崩溃的深渊。自己欲一展平生抱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1)

但他的慷慨激昂和痛心疾首并没有得到老子积极的回应,这让年轻的孔子颇感不满和失望。但有鉴于对老子的敬仰,孔子依然保持了足够的谦虚,所以最后临别之时老子送出了开头的那段话。但我想这可能也是司马迁照顾孔子的面子,因为在《史记》的另一处,则记载了如下的内容: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哪是什么建议,赤裸裸就是对青年孔子以及旧礼乐制度的批评!孔子和老子注定是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孔子的理念更偏向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则是纯粹的哲学。孔子的眼光在当下和不久的将来,并认为人定胜天;而老子则是站在全宇宙的视角,认为相对于自然,人是渺小的。所以出发点和行进路线,这是他们思想的本质区别。

周朝以礼立国,有一整套完备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青铜器是周朝礼制的象征,至今出土的青铜器数西周时期最多,这也印证了当时礼乐文明的昌盛。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国都镐京,周幽王身死骊山,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亡而东周始,此乃周王朝国运之分水岭。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周朝已经开始衰落,礼乐制度也开始荒废。有的时候也说不清到底谁是谁的成因,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导致周朝衰落和礼崩乐坏的根本原因是“分封制”。

孔子长得很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长人”而异之。如按照前秦时期一尺23.1cm计算,孔子身高足足有2.22m,是名副其实的“高人”!但我们看到所有的画像中,孔子也就是六头身到七头身之间,因此《史记》的记载有夸大的嫌疑,或是源自其弟子的谬传,目的是为了营造其先师更高大的形象。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2)

孔子好读书、喜游历,社会的失序让孔子困惑,所以他便想去洛阳拜访老子,向其请教“礼”。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当时最智慧的大脑。但可能是因为老子长期身居周王城,亲眼见证了礼制是如何在周朝被荒废,同时由于他的研究方向是“道”,所以无法吻合孔子的诉求。

02.杏坛讲学

当时对孔子来说,最困难的是社会“向外求”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而要重拾人们心中的“礼”看上去并没有太多抓手。

于是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想先从意识层面先传播“礼”的概念,他的私学有个好听的名字——“杏坛”。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号为“六艺”。他提倡君子应牢记四个“非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进而提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3)

当时社会还尚存一丝上古之风,但发生在公元前517年的鲁国政变,彻底摧毁了孔子的心理防线。面对人们的漠视,孔子怒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但这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这让孔子的心中无比悲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死在流亡的路上,这一年孔子42岁。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国君尚且如此,更遑论平民,而历史总是不假思索地继续迈向下一个路口。在孔子出生前,春秋已有五个大国相继称霸,礼乐于这个社会正愈行愈远。

但孔子不相信时代会一直这样沉沦,并欲投身政治以改变现状。于是他一边继续教书,一边等待属于自己的政治舞台出现。

03.投身政治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终于等来了鲁定公的邀请,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山。孔子的政治才能出众,他历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并在56岁时以大司寇身份代理鲁国国相。

孔子终于有机会同时也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抱负,鲁国在其治理下也出现了短暂的国泰民安。鲁国时有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号为“三桓”,其三族家臣势力日壮而经常以下犯上,甚至越过“三桓”干预国政。这是崇尚礼制的孔子完全无法忍受的,于是孔子发动著名的“堕三都”,即推倒“三桓”所属的郈、费、郕三邑的城墙,此举意在加强君权、控制地方势力。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4)

“三桓”觉得中央出力控制日益嚣张的家臣,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因此起初态度是比较支持的。但操作的过程中,邻居齐国突然陈兵齐鲁边境,就坐等最后的郕邑城墙被推倒,便可举兵攻入鲁国国都,而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借机发难,“三桓”投鼠忌器,从而转向反对“堕三都”,孔子在鲁国的仕途戛然而止。

于是,愤懑的孔子带着一众弟子开始了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周游列国”,一则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二则是为了寻找明主继续宣扬他的复礼主张。

04.困于荒野

孔子一行人先后到了卫、宋、郑等国,但当时的国君要的是称霸,而不是“礼”。一路上他们被强盗劫掠,受尽了旁人的嘲讽和侮辱,但孔子总能以理性的中庸之道面对每一次的挫折,而决心从不动摇。他们的脚下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但心中却有无比清晰而坚定的方向。

公元前489年,吴国发兵攻打陈国,身在陈国的孔子一行只能逃亡,听闻楚国欲发兵救陈,认为楚昭王乃仁义之君,便想投奔楚国。楚昭王也是爱才之人,他听闻孔子一行正在陈蔡两国之间,便也差人去请。谁知陈蔡大夫担心孔子入楚是如虎添翼,便将其等围堵于荒野之间。

时代狂人剧情(时代狂人之呐喊)(5)

这是孔子一生中最大的一场危机,很多弟子纷纷离去,连“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也忍不住问老师:“君子也会有这么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回答他:“君子即使遇到困境也会一如往常,而小人此时便会胡作非为。”其实连一向坚定的孔子,在这场危机面前心中也不免开始纠结,他忍不住问弟子们,难道自己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回答老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仁德和智慧还不够吧,所以大家不相信我们。孔子明显不满于子路的回答,他反驳:如果仁德之人必定让人信任,那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有智慧便可畅行无阻,那为什么比干还是会被挖心呢?同为“孔门十哲”的颜回不愧为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回答便让老师颇为赞许,他认为:我们的理念不被采纳,这是当权者的短视和耻辱,不被天下接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而仍然坚持,方显君子本色。

在现实和内心的双重困境下,孔子曾一遍遍地拷问自己,也开始慢慢明白当年老子的话,“聪明的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们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的人常常会招来危险,因为他们喜欢揭人之短”。孔子根本想不到,在他前往楚国的路上时,楚王庭中正在发生反对其入楚的争辩。

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选择的天命,相信人定胜天是他与老子最大的不同。孔子从未停止找寻出路,无论是为受困的弟子和自己,抑或是这个国家。

被困的第七天,子贡带来了楚昭王的救兵。孔子终于走出让他差点放弃自己理想的荒野,这片荒野又何尝不是其理想的现实牢笼呢?

05.终曲

楚昭王本欲重用孔子,但令尹子西从中作梗,孔子未尝所愿。在楚国的最后一程,孔子路遇“楚狂人”接舆,他一边走一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矣!”还是算了吧,这对孔子简直就是当头一棒!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或许是对孔子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孔子再无从政的热情,他回到了故乡鲁国,这一年他63岁。

孔子教导在卫国从政的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心中念念不忘礼乐的孔子,在世人眼中又何尝不是一个狂人呢?

周游列国后,孔子回到鲁国继续授课,他的一生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但这仍无法安抚其内心的孤独。

孔子晚年沉迷于《易》,竹简翻烂了多次,暮年的他终于明白了《易》的玄妙,也终于明白了老子。

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他终于等来了看望自己的子路,七天后孔子去世。

想当初,年轻的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生命是如此的有限而短暂,孔子生前没有一部著作,也没有真正成功过,甚至可说是一再地失败。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环,有的时候照耀的并不是当下,而是隽永地、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代的后人。影响人的可能不仅是思想本身,而更是他们身上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气质。

同一时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出现了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等,在世界的东方则有孔子和老子的双星闪耀,后世人称这个时期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历史从来不会停下其滚滚向前的车轮,但这终究无法抹去理想主义者们探索的脚印。

胖仙人也是一个半理想主义者,希望您能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胖仙人的精神乐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