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每日一报胡惟庸(每日一则胡惟庸案)

每日一报胡惟庸(每日一则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

每日一报胡惟庸(每日一则胡惟庸案)(1)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开始,李善长请求致仕的时候,朱元璋向刘基和李善长问宰相的继任人选。淮西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胡惟庸担任右丞相。当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伯温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其实,当时胡惟庸的才干和声望都并不是宰相的最好人选。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刘基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以朱元璋之英武、李善长之聪明,难道就不能了解胡惟庸的为人吗?然而,最终却是胡惟庸当了宰相,且独相多年。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史》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后世怀疑这根本是朱元璋对相权威胁君权恐惧,故引发杀机,甚或滥杀无辜。胡惟庸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封建王朝“丞相”职位彻底消亡。

秋蝉曰:

“胡惟庸案”几乎可以肯定是冤案无疑。其最冤的地方,不在于“其反状犹未尽露”;而是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替罪的羔羊。刘基开始是反对胡惟庸当宰相的,而李善长和朱元璋则是明知其不可为相,而力使为之。犹如让一个小孩去开车,其出事是必然的,然后又因为他出了事故,就责备他并没收了他家的汽车。朱元璋醉翁之意不在酒,竟是以此一举拿下制约君权几千年之久的宰相名位。没收了这个孩子家的汽车。自此皇权相权集于一身,再也无人监管无人提醒。此天下也自此是皇家一家一姓之天下,与读书人再无干系。无怪明末之时,百官皆袖手旁观。崇祯哭骂道:“朕非亡国之君,臣实亡国之臣。”其实该骂的不是众臣,而是其祖朱元璋。南宋灭亡时,江浙十万士子自杀殉国;明亡时,皇帝身边仅有一个贴身太监。

欢迎关注夜猫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