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和状元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三十三岁建书院)
太子和状元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三十三岁建书院)后来王十朋还先后到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做地方官,每到一处都为老百姓做好事。在夔州解决百姓吃水难的问题,并免去了百姓要交的水费。在饶州免去百姓的税赋,并平反冤案。湖州发大水,皇帝招王十朋想办法,王十朋答应去湖州做知州,中央的官员希望皇帝把王十朋留在中央,但是皇上却说:"朕岂不知王十朋,顾湖州被水,非十朋莫能镇抚",对他寄予厚望,王十朋到任后果然很好的解决了水患问题。在泉州,王十朋捐出自己的俸禄兴办学校,并扩建了与泉州郡学的贡院,每到初一、十五他亲自到学宫视学、讲课,询问政事,与在湖州时一样,史书上说他"起知泉州,十朋前在湖割奉钱创贡闱,又为泉建之,尤宏壮",一处建的比一处宏伟。王十朋于是从九品官绍兴府签判开始干起,到任的第一天就将自己官署起名叫"民事堂",心中念兹在兹的就是要勤政爱民。他看到因为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变向上司和朝廷报告,为民请命,马上发放救灾粮 食安抚百姓,为百姓免租免税。当年
宋朝是文人比较欣赏的王朝,原因之一就是宋朝成功的科举制度,据统计两宋共录取进士10万有余,居历朝之冠。而且从宋朝起贫寒出身的普通文人考中进士的机会大增,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天介绍的这位古人就是这样一位寒门状元,边耕边读,终于在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中状元,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的宦海生涯中颇有建树,受到同时代的朱熹以及后世的纪晓岚的大力推崇,他就是王十朋。王十朋不光爱民如子,还是一个环保先行者,他的经历还被戏剧家看中写成了《荆钗记》。
痛骂秦桧得到皇帝赏识,破格提拔为状元
王十朋没有生在一个好的时代,他出生时北宋就快亡国了,金国南侵宋朝节节败退,后来又遇到秦桧专权,因此他的前半生是很不幸的。但是他又出生在了一个好地方,温州的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远离了战乱的纷扰,有了一个耕读的好环境。
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赵构亲自主持殿试,王十朋才得中状元。
当年的殿试中本来王十朋被主考官列在了第九的位置,但是他的策论中痛骂秦桧误国,呼吁高宗赵构要专权强势起来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收复失地,同时还劝谏高宗不要铺张浪费。高宗看到了这篇策论,再想想秦桧在世之时勾结金人,连自己都要让他三分,不由得对王十朋的文章不住的点头,决定钦点他为状元。《宋史·王十朋传》这样描述这段历史:
上用其言,严销金铺翠之令,取交址所贡翠物焚之。诏:"十朋乃朕亲擢。"授绍兴府签判。
治理地方为民做主,颇有政绩
王十朋于是从九品官绍兴府签判开始干起,到任的第一天就将自己官署起名叫"民事堂",心中念兹在兹的就是要勤政爱民。他看到因为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变向上司和朝廷报告,为民请命,马上发放救灾粮 食安抚百姓,为百姓免租免税。
后来王十朋还先后到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做地方官,每到一处都为老百姓做好事。在夔州解决百姓吃水难的问题,并免去了百姓要交的水费。在饶州免去百姓的税赋,并平反冤案。湖州发大水,皇帝招王十朋想办法,王十朋答应去湖州做知州,中央的官员希望皇帝把王十朋留在中央,但是皇上却说:"朕岂不知王十朋,顾湖州被水,非十朋莫能镇抚",对他寄予厚望,王十朋到任后果然很好的解决了水患问题。在泉州,王十朋捐出自己的俸禄兴办学校,并扩建了与泉州郡学的贡院,每到初一、十五他亲自到学宫视学、讲课,询问政事,与在湖州时一样,史书上说他"起知泉州,十朋前在湖割奉钱创贡闱,又为泉建之,尤宏壮",一处建的比一处宏伟。
正因为王十朋是一个好官,他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力主抗金还曾因此被贬
王十朋在政治上是积极向上的,是爱国的,他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靖康之耻二帝被虏,无奈康王登基宋室被迫南迁。成年后王十朋力主抗战,在殿试的策论中他还提到宋高宗不应该认为金人内乱就没有侵略大宋之心了,关键还是做好防备同时要有恢复中原的计划,要并荐用老将张浚、刘锜。
宋孝宗掌权以来,王十朋极力说服孝宗抗金北伐,并从政治、军事、治国等方面进行谋划,坚固孝宗抗金的决心。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王十朋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王十朋无奈自劾罢官去离去。
曾经担任过宋光宗的任课老师
王十朋还是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的老师,他曾经在绍兴府签判任满后被召为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在王十朋出知四州以后回京任职,被宋孝宗任命为太子詹事,陪伴太子读书。
有的书上说王十朋,是两朝帝师,其实是以讹传讹,王十朋只是给宋光宗担任过任课老师,当时宋光宗的身份还是皇孙,有《宋史·王十朋传》为证:
召为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先是,教授入讲堂居宾位,十朋不可,皇孙特加礼而位教授中坐。
可见当时王十朋担任的的是建王府小学校的教授,教授的是皇孙并不是皇子,因为当时宋高宗是当朝皇帝,赵瑗(后改名赵眘,就是宋高宗)被封为建王并被确认为皇子,他的儿子就是皇孙,包括后来的宋光宗赵惇。
另外王十朋也不能被称为帝师,他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给皇孙授课,等赵惇成为太子后就不再是他的老师了,此时他的身份是太子詹事,只是陪伴太子读书的人,可以算东宫旧人。
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与包公一样的官阶
在王十朋接任太子詹事时,就已经病了,太子因为他是东宫旧人对他待遇有加,并赐给他华美的衣服和玉带。但是王十朋身体撑不住了,请求致仕,得到皇帝允许,以龙图阁学士致仕,王十朋在命令下来后不久就死了。
我们经常说的包龙图,也就是包拯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这一点有点像今天美国的总统图书馆一样,美国每一任总统退休后都会在家乡建立一个总统图书馆。龙图阁供奉的是宋太宗的遗物,龙图阁学士是正三品,龙图阁直学士是从三品,但是老包最后致仕时也是正三品官。所以,前后两个龙图阁学士是一样的官阶。
有环保意识的封建士大夫
王十朋在治理州县时,很重要的一项德政,就是兴修水利。 王十朋第一次出任绍兴佥判期间,由于越地水灾之害特到下面考察三百里鉴湖,写下了《鉴湖说》,指出绍兴水患的原因就是百姓围鉴湖造田,肆意侵吞湖面导致水利设施不起作用,雨大则水患,雨下则旱灾。并提出和复湖竣湖方案,为以后朝廷治理鉴湖打下基础。
王十朋在夔州见当地百姓吃水困难,引山泉蓄水成义泉,让百姓免费用水,不收水钱。为了义泉不干涸,王十朋自己花钱买了很多桐树苗和柳树,让大家栽在夔山之上,绿化荒山,保护水源,为避免牛羊过山时践踏树林,王十朋还专门写诗告诫百姓:但遣牛羊勿践履,它年定出栋梁材。
可见王十朋认识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希望恢复生态,有环境保护思想。
传奇的爱情故事
临川四记中的《荆钗记》里有一个穷书生只能用荆条做的"荆钗"来做聘礼迎娶钱玉莲,最后考取状元,夫妻恩爱。这个穷书生就是王十朋,王十朋出身卑微却能高中状元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尤其是他不厌糟糠之妻,得中状元后夫妻团圆,恩爱如初传为佳话。而《荆钗记》的目的就是要歌颂了"义夫节妇",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
朱熹、纪晓岚对其评价甚高
王十朋的高尚品德及其一心为民的行为受到了同时代人以及后世的称赞,对其评价甚高。朱熹评价他:禀乎天者,纯乎阳德刚明之气,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疎畅洞达如青天白日,而见于事业文章者,一皆如此。主要还是从他的品德来评价,认为他有天地之正气。
清代的纪晓岚对王十朋评价也很高,他认为: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认为王是南宋那时的伟人。
我还见过其它的评价比如: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宋孝宗语),擎天功业胜伊周(王十朋祠)。如果说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尚可接受,那么擎天功业胜伊周就纯属夸大了。纵观王十朋的一生,为官不过短短的十四年时间,出知饶州等四州时间也都不太长,若说有大作为时间上都是不予许的,只是其道德高尚敢为民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这一点和后世的海瑞有些像。况且特也没有中央的宰辅经历何来擎天功业胜伊周之说。
因此,读史要秉持中正之心,对历史人物不贬低也不夸大。我认为王十朋的道德高尚使其成为浊流中的清流,他支持抗金,力图恢复也颇得人心,历任州县也为名请命是一个合格的士大夫。但终因及第较晚,天不假年,使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他的铮铮铁骨,道德文章在那个时代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