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府人真实血统(基因研究发现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广府人真实血统(基因研究发现客家人的真正起源)“客家”之称是以“地主”自居的“广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客家四州为梅州、 赣州、惠州、汀州。客家话是汉语7 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语调。 客家人的体质数据是汉族体质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尚未见报道。参考资料: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421029810028556.shtm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族群之一,近期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广东和江西的客家成年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对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30830062)的资助。

基因研究发现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广府人真实血统(基因研究发现客家人的真正起源)(1)


引言:寻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是我们开始客家基因族谱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10月,我们在世界客属祭祖大典上项目举办了成果展。现将我们获得的一些初步结果公布一下,给有兴趣的客家网友们看看,也欢迎媒体采访:
关于客家人起源和发展,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客家人的主体来源是中原汉族呐,还是百越或畲族?被称为“客家祖地”的石壁究竟居于何种重要的地位?如果在福建宁化县石壁的附近全面地收集“百家姓”的基因样本,并作系统的基因家谱的分析,是否可以追溯客家人的祖先,重构客家人千年以来的迁徙故事?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去年开始做的全球首个“客家人基因族谱”项目的研究在今年8月已经有了结果。这是客家学研究第一次使用遗传学方法分析了客家祖地100多个传统姓氏的血缘起源,回答了的两个历史疑问:
1、客家人的主体是中原汉族、畲族还是古代百越人?
基因调查提供的证据:“检测了福建宁化境内的105个姓氏的393个样品,其中一些姓氏有不同的血缘分支,所以总共获得279个姓氏家族的样本。在这些姓氏家族中,绝大部分(将近三分之二)的父系血缘来自北方中原汉族,小部分来自百越族群和苗瑶族群(畲族)。宁化是客家祖地,而宁化的客家姓氏与其他客家地区的客家姓氏分布也很类似。因此,客家基因族谱的系统分析表明了客家人起源的主体是北方中原汉人。” 另外,基因检测表明宁化的很多传统大姓,比如伍、罗、曹、张、巫、伊、刘、王、马、李、孙、郑等等,都是来自北方。
2、被称为“客家祖地”的石壁居于何种重要的地位?
“客家人基因族谱”项目认为:“遗传学支持石壁的独特历史地位。该项目专门对石壁附近(石壁镇和淮土乡)的姓氏家族的基因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壁的姓氏的父系血缘中,中原汉人起源的比例(75%)远远高于宁化的其他区域(65%),尤其高于宁化北片的水茜、安远、泉上一带(59%)。在这么狭小的地理区域里,能形成这么大的血缘成分的差异。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中原汉人在南迁时,一下子涌入了宁化石壁这个狭小区域,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以至于经过千年的变化之后,还能占到血缘成分的绝大多数。” 除此以外,研究结果中还有两个信息让很有意思:
1、福建宁化县的伊姓人士,祖先是白人
伊姓是宁化的一大望族,在客家基因族谱项目对伊姓人士做基因检测之前,他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是白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是由遥远的异国来到中华大地的。 “伊姓在全国范围是个小姓,人口排名239位,但在宁化却是一个大姓。族谱记载,伊姓的祖先在唐末迁入宁化,始祖是商朝的贤相伊尹,世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唐末避乱迁入宁化。” 客家基因族谱研究结果表明,伊姓的Y染色体属于一种特别的基因类型(国际遗传学界称R1b1a2单倍群),而这种类型是白种人特有的。这个基因类型的人主要分布在一些西欧国家,占到人口的80%以上。属于这种基因类型的人都是从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因此这些人都是远房的亲戚,不管他们是在中国、英国、法国还是西班牙。伊姓古老的祖先最居住在西方,后来到了华夏之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那么,伊姓的先祖是如何和为什么来到中国呐?一种可能性是,他/他们是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方商人或使者。还有一个可能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战乱频繁,有很多塞外胡人进入中原,融入汉族;鲜卑族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当时在北方建立了很多王朝,他们中有白色人种的成分。史书记载,北魏时期有一支鲜卑贵族伊娄氏改姓为伊,所以,宁化的伊姓可能是出自鲜卑族的这一支。到了唐朝,伊氏家族已经居住在中原地区。到了唐末的战乱时期,伊氏的祖先又从河南迁到了福建宁化,成为了客家人的一部分。伊氏家族在宁化落地生根,繁衍了千年,到今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才被揭开出了身世的奥秘。
2、巫氏始祖与“成吉思汗”家族是亲戚
巫罗俊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听起来都觉得很陌生。他,可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巫姓的始祖呐! “在隋末唐初统领民众开发宁化地区时,建立了宁化县的前身—黄连镇,巫罗俊就是宁化人。巫姓是客家人的大姓,子孙已经远播世界各地,各地族人常设家庙祭祀巫罗俊公。巫罗俊的身世和来历,据历代名贤所作的考证,也是众说纷纭。族谱中的常见说法是,巫氏世居山西平阳,南北朝时辗转来入闽至剑津,隋末巫罗俊随父亲迁入黄连峒。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质疑,认为当时的黄连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想成为他们的领袖,除非巫罗俊自己就是当地土著。客家基因族谱也已用基因检测的手段解开这个历史疑问。客家基因族谱项目在巫罗俊的家乡—福建宁化采集了巫姓族人的基因样本,检测表明,宁化巫姓的Y染色体属于一种特定的基因类型(国际学术界称C3单倍群),这种类型的人起源于东北,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在蒙古族等北方民族中分布的比例最高,属于这种类型最著名的家族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族。由于巫姓具有这种基因类型,我们就知道巫姓的祖先最早是居住在塞外草原的民族。巫姓与成吉思汗的族人有共同的血统,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远房亲戚”。因此,谜团的答案是:巫罗俊不是南方的土著,而是从遥远的北方辗转迁来的。这与众多巫氏族谱其实是一致的,历史学家的怀疑可以放下了。那么,一个草原上的家族,怎么会成为汉人,又迁徙来到南方的腹地福建呢?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支塞北草原上的骑射民族进入了中原,接受了汉族的文化,融入了汉族。
巫氏祖先很可能就是这一阶段进入中原成为了汉人。到了隋朝,他们在中原已经生活了很多代,由于战乱又辗转南迁,直到平静的福建地区。这与族谱记载的巫罗俊祖上由山西迁至山东,又因战乱迁至南平的历史,是符合的。”
3、福建宁化的严姓与伊姓很可能是一家人,严姓可能由伊姓改姓而来伊姓是宁化的一大家族,人数众多,分布在水茜、河龙、和城关等地,族谱记载非常详细。严姓在宁化则是小姓,主要分布在宁化城关,族谱记载不详。客家基因族谱检测了宁化城关的严姓,基因分析的结果发现,他们与宁化城关的伊姓有非常接近的亲缘,可以判断他们与城关的一些伊姓应该就是几代之内的亲戚。由于伊姓在宁化的历史记载很长,而城关的严姓则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因此,这个结果说明,宁化城关的严姓可能就是由伊姓改姓而来的。
4、宁化的晏姓和阴姓也是一家人,可能晏姓出自阴姓
基因家谱项目还发现:家谱记载,阴姓远祖居住在四川,在宁化的始祖是宋代进士**元。阴姓的子孙在宁化的中沙、城郊一带分布较多。关于宁化的晏姓,据《宁化县志》北宋时宁化潭飞寨的盐商“晏头陀”领导了威震闽赣两省的武装起义,失败后宁化晏氏家族四散。如今城郊的晏氏据说是清代从邻县明溪迁来的。客家基因族谱检测了宁化城郊和城关的两个晏姓和两个阴姓的基因,发现这些晏姓和阴姓都有非常接近的亲缘,在数代之前都是一家。基因族谱分析表明,两姓是很近的同宗。然而,宁化城郊的这两个姓氏,到底是哪个出于哪个呢?这个还不好下结论,因为两姓在宁化都有历史。但由于城郊的晏氏在宁化有记载的繁衍时间并不长,晏姓出自阴姓的可能更大。要想更清楚地搞请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宁化中沙等地的阴姓和明溪的晏姓的更多基因样本来做分析了。
5、台湾客家人同样来自中原
在参与客家基因族谱检测的台湾客家人,有81%的基因家谱显示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中原”地区,这些台湾客家人通过基因家谱找到了自己在“中原”的家族源流。这些包括台湾客家的刘姓、王姓、林姓、李姓、薛姓、陈姓、温姓和卢姓。

科学家对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郑连斌 来源:《中国科学》 发布时间:2013-4-2 10:29:08

参考资料: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421029810028556.shtm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族群之一,近期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广东和江西的客家成年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对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30830062)的资助。

“客家”之称是以“地主”自居的“广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客家四州为梅州、 赣州、惠州、汀州。客家话是汉语7 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语调。 客家人的体质数据是汉族体质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尚未见报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于2011年5月赴广东省梅州市和江西赣州市共调查了 650 例男性(城市汉族男性为 305 例,乡村汉族男性为 345 例)和 704 例女性(城市女性为331 例,乡村女性为 373 例))的体质指标共86项,其中观察指标 17 项,测量项目 69 项。被调查者均为世居当地3代以上的客家人。

研究方法为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确定被调查对象,被调查者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测量值的疾病。调查严格按照 Martin、《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采用 Excel2003,SPSS17.0 软件统计处理。

研究人员选取了16个北亚类型族群与16个南亚类型族群的 14 项指标值,和 11 个北亚类型族群与 19个南亚类型族群的 11 项主要体质指数值计算了简单均数,将客家人的数据与之进行比较。由于已发表的中国族群体质资料几乎均为乡村族群资料,故取客家人乡村资料与中国其他族群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1) 客家人上眼睑有皱褶率低,有蒙古褶率高,眼裂狭窄且多呈眼外角高,鼻根高度中等,直鼻背,男性鼻基部多上翘,女性鼻基部 3 种类型比例较接近,鼻翼高度中等型与高型出现率较高且二者较接近,鼻孔最大径男性水平率与倾斜率较高,女性水平率最高,鼻翼较宽,耳垂圆形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多为薄唇,发黑,眼褐、肤黄。

(2) 客家人男性头长值大,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头宽、形态面高、鼻宽、口裂宽、鼻高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 客家人女性头长值大,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头宽、鼻宽、口裂宽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

(3) 客家人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 客家人男女性均以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中头型(头宽高指数)、中鼻型、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肩型、窄骨盆型率最高。

(4)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客家人体质特征介于南亚、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相对更接近中国北亚类型族群。

此前,国内学者曾采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客家人与中国其他族群进行了比较研究,比如从父系遗传的 Y 染色体 SNP 的主成分分析看,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最近,又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客家人母系遗传的线粒RegionV区段9 bp 缺失频率为19.7%,与畲族很近,不同于中原汉族。

还有来自上海生科院的金力、徐书华等人通过对中国26个省市1700多例汉族人全基因组数据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发现汉族人群结构非常复杂,可粗略分为北方汉族,南方汉族和中部汉族(江淮地区及浙江汉族)。几千年不同程度的隔离、融合和迁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地区汉族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客家人比一般南方汉族族群更明显地保留了北方汉族的体质特点。这可能与客家人千百年来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族群内通婚习俗有一定关系。(来源:生物通 张迪)

《客家人的红细胞血型分布》
郝露萍 杜若甫

来源: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LXB199303006.htm
【摘要】:对父母双方上溯三代均为客家人的广东梅县200名(其中男89人 女111人)健康学生进行了红细胞血型ABO MNSs Rh Kidd Duffy Diego Xg Lewis及P等系统的分布调查。基因频率为:r=0.6632 p=0.1863 q=0.1505;m=0.5250 n=0.4750 MS=0.0250 Ms=0.5000 Ns=0.4750 s=0.9750;C=0.6575 D=1.0000 E=0.1515 CDe=0.6226 cDE=0.1200 cDe=0.2189 CDE=0.0389;JK~a=0.4642 JK~b=0.4881 JK=0.0477;Fy~a=0.9700;Di~a=0.0202 Di~b=0.9798;Xg~a=0.3633 Xg=0.6367;P2=0.9083。
发现了国内第二例Jk(a-b-)表型 未发现MNS型 NS型 NSs型 CCDEE型 CcDEE型 Fy(a-)型和Rho(-)型。Le(a b-)型29人 Le(a b )型2人 Le(a-b )型67人 Le(a-b-)型102人。
客家人与国内19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表明 与客家人遗传距离最近的是福建汉族、湖南苗族、贵州汉族及广西侗族 其次为河南汉族、黑龙江汉族、陕西汉族 福建畲族及上海汉族 而与云南白族、辽宁满族、甘肃汉族、广西瑶族、广西壮族、内蒙汉族及四川彝族的遗传距离较远。与客家人遗传距离最远的是湖南土家族、海南苗族及海南黎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关键词】: 红细胞血型 基因频率 遗传距离 客家人 汉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结论:“客家人遗传距离最近的是福建汉族、湖南苗族、贵州汉族及广西侗族 其次为河南汉族、黑龙江汉族、陕西汉族 福建畲族及上海汉族 而与云南白族、辽宁满族、甘肃汉族、广西瑶族、广西壮族、内蒙汉族及四川彝族的遗传距离较远。与客家人遗传距离最远的是湖南土家族、海南苗族及海南黎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