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温州鱼丸温州糯米饭瓯绣《赶牛娃》(B)美食美食有温州糯米饭、温州牛肉焙(音备)肉、温州鱼饼、鲜肉馄饨、温州鱼丸、婆饼、洞头蛏子羹、瑞安扎羊、三丝(火腿、香菇、鸡脯)敲鱼、(苍南)马站煎包、白落地温蛋、(苍南)矾山肉燕、灯盏糕、原汁芙蓉蒸海胆、豆腐蛤蜊汤、(乐清)白象马蹄松、碧绿虾仁、(永嘉)岩头锦粉饺、松糕、油卵、温州高粱肉、绿藤重鸡、(平阳)怀溪番鸭、五彩馄饨、烧笋、胶冻、锦绣鱼丝、五色香糕、盘香鳝鱼、温州鸭舌、(龙湾)永强泥蒜冻等。

(一)鹿城区(含附近地区)特产与美食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

“谢灵运纪念馆”

(A)特产

特产有黄杨木雕、瓯绣、温州石雕、瓯塑、马屿花茶、雁茗茶、礼品蛋糕、荸荠、瓯柑、四季柚等。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2)

瓯绣《赶牛娃》

(B)美食

美食有温州糯米饭、温州牛肉焙(音备)肉、温州鱼饼、鲜肉馄饨、温州鱼丸、婆饼、洞头蛏子羹、瑞安扎羊、三丝(火腿、香菇、鸡脯)敲鱼、(苍南)马站煎包、白落地温蛋、(苍南)矾山肉燕、灯盏糕、原汁芙蓉蒸海胆、豆腐蛤蜊汤、(乐清)白象马蹄松、碧绿虾仁、(永嘉)岩头锦粉饺、松糕、油卵、温州高粱肉、绿藤重鸡、(平阳)怀溪番鸭、五彩馄饨、烧笋、胶冻、锦绣鱼丝、五色香糕、盘香鳝鱼、温州鸭舌、(龙湾)永强泥蒜冻等。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3)

温州糯米饭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4)

温州鱼丸

(二)永嘉昆剧

永嘉昆剧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戏曲形式,并由宋杂剧、唱赚(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起来的,是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属昆曲的一个流派。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也称温州昆剧,简称“永昆”。明万历年间,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地方剧种。“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打击乐方面也保存了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永昆”剧目主要有《荆钗》、《白兔》、《杀狗》、《琵琶》、《金印》、《绣襦(音如)》、《八义》 等一百二十多部。建国后的1954年,成立了永嘉昆剧团。曾以拥有生角演员杨银友、旦角演员周云娟等一批卓越的表演艺术家而风靡一时。赴沪演出剧目有《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等,赢得一致好评,上海戏曲名家俞振飞先生观后曾有“南昆北昆,不如永昆”之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永昆”最为知名的代表性人物为女表演艺术家林媚媚

鹿城区著名人物(二)

黄淮,明代初期首辅。“黄府巷”因其所居命名。是明内阁初创期间的贤臣,辅国明初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是“永嘉黄氏族系”始迁祖黄中,于唐代自南京迁居永嘉左厢南郭育材坊定居之第十七世裔孙。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中应天府举人,翌年登进士,授官中书舍人。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为帝,两任黄淮为翰林院侍书,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前后在朝任官二十年。后被汉王朱高煦诬陷,入北京诏狱十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黄淮出诏狱,官复原职。又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整理自己于狱中十年所吟作诗文,取名《省愆(音千)集》,于清乾隆年间被辑入《四库全书》。再任黄淮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晚年居于茶山(今瓯海区茶山镇)南柳“寿征庵”中约二十年,放情田园之间,怡然自乐。在其《首夏述怀》诗中曰:“杖策田塍(音成),歌咏聊自娱”。八十三岁逝,寿终正寝。谥“文简”,赠太保。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5)

黄淮诗《首夏述怀》

鲁松庭,生于1941年。196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中央党校研究生。曾任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后任浙江省副省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夏子颐 (1918年—2000年)著名美术家、教育家。1934年进施公敏(乐清籍)画社学习国画 。1939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自学木刻,协助野火推动东南木刻活动,先后加入黑白木刻研究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1941年参与组织永加战时木刻通讯社,出版《木刻通讯》,并主编出版《欧江木刻集》 。1942年考入国立东南联大艺术专修科,1946年转学上海美专西画系 。1948年在新四军浙南游击纵队任宣传队长,1949年任中共温州地委文工团艺术指导 。195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曾任附中校长、版画系讲师,198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师范系主任,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浙江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校长、湖南美术学院副教授、系主任。作品有《海路渔民》、《闻一多像》(中国美术馆收藏)、《秋趣》、《憩》、《浙南民兵》等。出版有《夏子颐画集》。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6)

夏子颐先生版画作品《闻一多像》

陈志远,生于1956年。著名温籍侨领,是第一批成功进军阿拉伯地区的温籍商人。2004年阿联酋温州商会成立,被选首届会长并连任两届。同时,还是阿联酋迪拜中国商品城、中国轻工城、中国志远鞋城的董事长。

谢磊明(1884年—1963年)近代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名谢光,字烈珊及磊明,以字行。号玄三、磊庐,因出身于盐商家庭,故曾自号卖盐客。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谢磊明先生学养广博,自幼饱读诗书,精篆书,善治印,一生临池,刀耕不辍,喜收藏,所蓄金石书画印玺甚多,誉称富甲浙南。喜将藏品展示于厅堂,尤喜以印石点缀于壁间案上,且数日一易,供观者把玩。谢磊明藏品中有著名的《顾氏集古印谱》,是海内孤品,为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共六册,谢磊明先生収藏为全帙,故所居名“顾谱楼”。此谱后归谢氏女婿方节盦(音安)收藏。方介堪青年时,谢氏爱其才,招至其家,嘱代为钩摹宋元明清名家摹印文字。在谢府数年间,方介堪刻印数以万计,技艺大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温籍诸多印界后学树立了榜样。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员,温州市文管会委员等职。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7)

谢磊明先生

叶璐,知名旅意女歌唱家。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浙江省歌舞团、上海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并曾被选为“中国最佳流行音乐百名歌手”。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文化骑士”勋章和“意大利文化大使”。被欧洲国际经济文化关系学院颁予“抒情音乐国际大奖”。

马昱中,清代社会名流。出身清代中期士绅家庭,“书画传家三百年”之马氏家族七世裔孙,近代“马氏兄弟”祖父。字蔚霞。道光八年(1828年)解元。据《清画拾遗》载,“善鼓琴,工书及篆刻,尤擅画花卉”。兄马炅(音迥)中,诗书画俱佳,尤擅山水、花鸟。

朱月瑜,生于1951年。当代知名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多部作品。曾兼任温州市作协主席。其代表作品为中篇小说《大屋的丫环们》,获1991至1992年度《芙蓉》优秀文学作品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

赵才标(1907年—1961年)民国时期高级将领。曾任职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王曲分校)总队长、国民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中将团员等。

吴昌涛,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爱国台胞。现任台懋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工商贸易,先后在台创办了十几家企业,为最具实力的企业家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两岸的沟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是在台温籍同胞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之一。

捞仔,原名吴立群,中国著名音乐人。出生生活在温州,上世纪八十年代,捞仔踏进广州歌厅当"流浪歌手",很快跻身国内顶尖吉他手的行列,有了"南捞仔、北老五(即摇滚军团唐朝)"的美誉,而后,成长为和张亚东、小柯等齐名的音乐制作人。

沈不沉,生于1931年。著名文史研究专家。编著《永嘉昆剧史话》,是温州学者中继胡雪冈先生(鹿城籍)《温州南戏论稿》之后在台湾出版的第二部戏曲学术著作。

张玉宁,1997年生于温州,祖籍苍南县。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出自绿城青训,先后担任“97国少队”队长和“97国青队”队长。2016年,张玉宁入选国家足球队。现效力于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

王书林(1902年—1983年)著名学者、教育家。出身书香门第,父王家驹,清末曾任福建古田、福清知县,民初为温州中国银行经理。王书林幼承庭训,勤读诗书。少年考入清华预备学校,二十岁后赴美深造,先后入维斯康辛、俄亥俄、哥伦比亚等大学,获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回国后出任浙江省立五中(绍兴)校长。后任山东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三十年代任南京、重庆中央大学教授,讲授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课。1949年去香港,先在新亚、珠海、崇基三学院任教,后为中文大学筹备会主任委员,不久转为校务秘书长。1967年退休后,复至珠海学院任文学院院长两年,并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71年,迁檀香山定居,加入美国籍。此后,致志于中国儒学经典研究,对《论语》一书研究尤深。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论语研讨与索引》、《论语译著及异文校勘》等著作。晚年曾在香港《展望》、《中国之友》等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及《致中国两党论和谈的公开信》、《致蒋经国院长公开信》多篇,主张国共两党和谈,国家统一。

李珍珍,生于1946年。著名女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0年入温州戏曲学校习艺,1963年毕业分配到温州市越剧团,师承王湘娟,后成为该团主要旦角演员。在代表作品《泪洒相思地》、《浮生恨》、《天要落雨娘要嫁》等,饰演角色真切动人、栩栩如生,浙南观众有"悲旦李珍珍"之称誉。曾任温州市越剧团副团长。

徐玑(音基),南宋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唐代状元徐晦之裔,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 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评语)。亦喜书法。历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丞、武当令,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玑是“永嘉四灵”(因四人的“字”或“号”中均有“灵”而得名)之一。“四灵”学唐代“诗奴”贾岛(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籍)、姚合(祖籍湖州,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标榜野逸清瘦之诗风。

李朱濠,生于1999年。优秀游泳运动员。先后荣获2014年南京青奥会游泳男子100米蝶泳冠军、2014年南京青奥会游泳混合4×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冠军、2014年南京青奥会游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冠军等。

赵瑞蕻(音洪。1915年—1999年)著名作家、翻译家、诗人,笔名阿虹、朱弦等。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师从吴苾(陕西省咸阳市泾阳籍)先生。后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助教,建国后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五十年代被高教部选派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语言系任客座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发起人之一。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赵瑞蕻先生是法国小说《红与黑》的第一位中译者。妻子杨苡(音矣。天津生,祖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翻译家。妻兄杨宪益,翻译家。妻姐杨敏如,古典文学家。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8)

赵瑞蕻先生与亲友

丁国聪,生于1948年。优秀企业家。全国劳模,中共十六大代表,浙江省突出贡献企业经营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原快鹿集团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现“快鹿牌”味精为浙江省著名产品,“快鹿”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朱子常(1874年—1943年)著名黄杨木雕宗师,名阿伦。作品《济颠和尚》和《捉迷藏》先后参加近代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分别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奖和巴拿马赛会二等奖,首次为温州黄杨木雕在世界上赢得声誉。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9)

朱子常先生黄杨木雕作品《童子像》

夏鼐(音奈。1910年—1985年)著名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夏鼐先生天资聪明,一生勤勉,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追求科学。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美国全国科学院国家、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第三世界科学院等七个国外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誉称“七国院士”。是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田野考古奠基人。早年报考南京中央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并被同时录取,后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1年9月,考取清华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并转入历史学系,受业于陈寅恪、钱穆、蒋廷黻(音符)等史学巨擘,毕业后获文学士学位。1935年春,在曾参与安阳殷墟发掘。后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3年至1949年,在“中研院史语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期间颇受傅斯年、李济、梁思永诸位师长提携与赏识。抗战期间在甘肃省敦煌等地对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至唐代的遗址和墓葬进行调查发掘。建国前后,曾任教于浙江大学。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夏鼐先生成就享誉中外考古界。1985年6月,夏鼐先生逝世,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的胡乔木先生发表纪念文章,称夏鼐是“当代中国考古学人才的主要培育者,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考古学严谨学风的主要缔造者”。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0)

夏鼐先生

潘小芬,跨界女高音歌唱家。加拿大国际声乐大赛双金奖获得者,以其时尚新古典中西结合的气质和与众不同的嗓音来演绎艺术生涯。其音乐风格为“古典也疯狂”,以古典为主,融入现代编曲配器习惯,符合现代人听觉习惯的新古典。曾经被中国唱片公司阎华老师评价为“最接近纯律的声音”,第一张专辑《偷洒一滴泪》已在2011年正式发行,2012年底在香港和日本发行。2013年与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主演音乐剧《爷们儿·叁》,并在剧中完成颠覆性转型,广受好评。

汪远涵(1912年—2006年)著名新闻家。笔名“越闲”。1931年考取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九一八”事变后,在温州籀(音宙)园组织成立“葱茏社”,翌年,出版《葱茏晨报》。1933年,与友在温州城区出版《温州商报》。复旦大学毕业后,以文学院毕业成绩第一名获得学校银盾奖牌,同年任上海《时事新报》国际版编辑。1939年9月进入《东南日报》,先后担任金华版栏目主编、编纂课长兼评论委员会评论委员,丽水版总编辑、云和版总编辑、杭州版总编辑等职。出版编著有《世界各国侧影》、《现代国际知识》等。长期担任《东南日报》总编辑职务,是金庸(查良镛)先生初入新闻界的启蒙前辈。

林斤澜(1923年—2009年)当代著名作家。一生经历丰富,曾师从舞蹈家戴爱莲习舞。文学上受教于梁实秋先生,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被誉为“短篇圣手”。雅好颇丰,友人将其与作家汪曾祺(江苏省扬州市高邮籍)、陆文夫(江苏省泰州市泰兴籍)和高晓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籍)并称为“文坛酒中四仙”。1981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井亭》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去不回门》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出版的小说集有《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矮凳桥风情》,文论集《小说说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说多取材于京郊农村生活和知识分子的遭际,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美男”林斤澜与妻子谷叶一生相爱,引人钦羡。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1)

林斤澜先生夫妇

金江,生于1923年。原名金振汉,著名寓言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 著有《寓言百篇》、《金江寓言选》等作品。代表作品有《小鹰试飞》、《乌鸦兄弟》、《狐狸的“真理”》、《老驴推磨》等。

戴丽丽,生于1964年。著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1981年入选国家队。直拍快攻打法,擅长发球抢攻。曾获第三十七、三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分别与沈剑萍、耿丽娟合作)冠军。1986年获第十届亚运会女子双打(与耿丽娟合作)、混合双打(与腾义合作)冠军。先后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刘廷芳(1891年—1947年)近代著名宗教人士。1922年,参与组织中华全国基督教会,任理事。1925年,以燕大神学院院长兼牧师身份主持孙中山逝世祭吊仪式,宣读悼文《请看吧,这里来了个白天做梦人》,情辞并茂,文后被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演讲录》所收录。此后历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大学委员会主席、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主席兼北京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主任。抗战胜利后被选为立法院“立委”。后赴美就医。旋居英国,于剑桥、牛津大学讲授中国思想、文艺及文化新潮。病逝于美国,终年五十七岁。

虞培清,生于1948年。优秀企业家。曾就读于温州市工人业余大学(现温州城市大学)。从1996年起,任浙江长城搅拌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高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全国搅拌技术委员会主任,是国内化工搅拌设备及齿轮设计制造领域的科研、开发的学术带头人,连续二十余年担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于在机械行业方面的突出业绩,获选2008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陈仲陶(1895年—1953年)近代著名诗人。父陈寿宸,清光绪年间举人,喜诗。少承家学,嗜诗若性命。早年就读浙江高等学堂,从陈去病、张宗祥学,颇受器重。缘于陈去病为“南社”诗人,张宗祥系艺苑前辈,得以参与南社活动,诗艺日进。毕业后回温州,创办吉士小学,兼任校长。社会名流冒广生来温任瓯海关监督,应聘为秘书。公务之余,结社唱和,相互切磋,与夏承焘、李雁晴、宋墨庵、李梦楚、李仲骞、薛储石并称“永嘉七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仲陶与回温之郑振锌等共同创办《救国讲演周刊》,宣传反帝反封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39年起,在江西赣州、四川重庆、上海等处银行供职,仍致力于诗。旅渝期间,曾参加章士钊“饮河诗社”。“民国第一侠女”施剑翘(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籍)慕陈仲陶先生诗才,曾有向其习诗的“师生缘”。

张红薇(1878年—1970年)近代著名女画家。名光,字德怡,晚号“红薇老人”。少时敏慧,从兄张朗西学诗,师事著名画家汪如渊(丽水市龙泉籍)习画,十二岁时即能诗画,名闻乡里,与被誉为近代“温州第一女国画家”的蔡巽(字笑秋)并称为“汪门才女”。嫁与瑞安籍章献猷(清光绪举人、进士。曾任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北京大学教务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张红薇先后任广东洁芳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战时期,避乱入蜀,并先后在重庆中央图书馆和江苏同乡会偕甥郑曼青、次孙章钺举办“诗选楼三代画展”两次,颇受好评。曾加入“蜜蜂画社”,与郑午昌、吴青霞、李秋君、钱瘦铁等相互切磋。擅长花卉、翎毛、蔬果,笔致秀雅、设色妍丽,曾举行过多次画展。亦工诗,著有《夏仙馆诗钞》、《红薇吟馆诗集》等。生前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等。张红薇诗书画倶佳,“三绝”等身。遗著有《红薇吟馆诗集》、《忘忧书屋诗钞》、《红薇老人书画集》。画作选入《上海花鸟画选集》有《鸡冠花》和《田蔬》。

6070年代温州家庭(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2)

近代女画家张红薇先生

瞿佳,生于1955年。著名眼科专家。任职眼视光学院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11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

“瓯江右,温地腹中走。雁荡千般美景稠,楠溪万种佳容秀。东汇入洋口。”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