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领袖,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为信任;领袖的培养,就是培养值得信任的能力。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团队领袖是什么?不是头衔,不是职位,而是一个符号,只要他在,就让人相信,让人坚定。另一部电视剧是《康熙王朝》,康熙皇帝的权谋思虑,几位大才奇才的历练沉浮,让他如痴如迷。历经4年,朋友创立的公司刚刚拿到上千万美元的融资,业务上也进入1到N的发展阶段,正是考验创始团队的领袖能力、核心团队大显身手建奇功的时候。事实上,领袖和大才是如何练成的,是企业发展中永远的课题。

一个人的边界,不在于他是身处田间地头、还是国际都市,而是与周围世界的深度链接。

这种深度链接,可以是良师益友的交流碰撞,可以是博览群书的沉吟思索,也可以是影视剧带来的深度思考。

假期三五好友小聚,聊起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事情,一位企业家朋友说是看了两部电视剧,可以说这两部电视剧成就了他的职业发展与创业之路、

第一步电视剧是反面教材,男主亲爹是大地产商,养父是政府官员,使个小性子就能拿到四五千万。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实在不是他可以参考的奋斗模板。

另一部电视剧是《康熙王朝》,康熙皇帝的权谋思虑,几位大才奇才的历练沉浮,让他如痴如迷。

历经4年,朋友创立的公司刚刚拿到上千万美元的融资,业务上也进入1到N的发展阶段,正是考验创始团队的领袖能力、核心团队大显身手建奇功的时候。

事实上,领袖和大才是如何练成的,是企业发展中永远的课题。

  1. 康熙:领袖是怎么练成的

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团队领袖是什么?不是头衔,不是职位,而是一个符号,只要他在,就让人相信,让人坚定。

领袖,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为信任;领袖的培养,就是培养值得信任的能力。

  • 信任的第一层是相信,相信你有超越我的断事识人的能力。

判断力是最高级的能力,判断力的培养就是两个方面:断事和识人。

断事识人,绝非阅万卷书可得,而是历经磨炼、世事练达后的眼界和心胸。

康熙八岁登基,孝庄太后给与他两点教导:一是上朝是最好的师父;二是多问为什么,问清楚、问透彻。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1)

《教父》里有一句台词:“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了一辈子都看不懂本质的人,注定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康熙也不是生来就能一秒看本质的,他的悟性在于从不拒绝历练。

十二三岁的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了不起,适逢鳌拜要监控康熙,给他换了个新帝师济世师父。老头子刁钻古怪,背后还有鳌拜的影子,少年康熙自然是难以容忍,变着法儿到孝庄太后那里告状。

孝庄太后这次罚康熙到太阳底下反省,从当时的反应和以后的行事上看,康熙皇帝确实做到了以下两点:

  • 首先,把济世当成自己的磨刀石。想要利剑出鞘,就得自己找不自在,主动磨刀;
  • 其次,要想打败鳌拜,就不能惧怕鳌拜的爪牙;相反,对方爪牙越多,便更容易探得对方的底牌。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2)

朋友说少年康熙的历练对他影响深刻,初入职场时,他抢着做会议纪要,这在别人看来是出力不讨好,对他来说是奏折看天下。他的会议纪要做得最为详实清晰有条理,很快他就成为公司里对各项事务了解最多、人头最熟的那个人。

二十几岁的年龄,都是血气方刚行事凭好恶,朋友却主动结交对自己有敌意的人或者是公认的刺头人物,当然并非一帆风顺,看上去吃了很多亏。但对于人性的洞察,他比同龄人提前了好多年。

  • 信任的第二层是信念,坚信再长的隧道也能看到光

领袖不是观世音,保佑诸事顺遂。

对于领袖的信念,不在于有他在就没有挫折,而是不惧失败、败中求胜。

两位将军,一位是常胜无败,另一位是胜负参半。

现在有一场生命攸关的战役,你会交给谁?

马云有个观点:重要的项目,要交给有过失败、又能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人。原因也很简单,常胜将军之所以常胜,因为没有打过大仗、没打过硬仗,凡打过大仗打过硬仗的人,一定有败绩,能在败中求胜者,可堪大任。

对于领袖的培养,本质上也是培养其败中求胜的能力。

少年康熙不堪鳌拜欺凌之辱,欲乘圈地案之机、借苏克萨哈之手罢黜鳌拜,提前亲政。京中风云涌动,孝庄太后却出京拜祖,留少年康熙帝宫中任我行。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3)

少年康熙帝小试身手摘取探花郎,自我感觉不要太良好,言必称“朕的本事大着呢”。果不然应了乐极生悲的古话,朝堂论政被鳌拜一党反戈一击,更是被鳌拜胁迫论罪苏克萨哈。

这一仗可谓打得一败涂地,但彼时鳌拜反心未坚,少年康熙帝是输了颜面但可保全性命。这应该是孝庄太后算准了的事情,也深谙康熙帝想真正亲政,就来历练败中求胜的能力,这事是任何人教不会的,只能靠自己扑腾出肌肉反应和敏感神经。

朋友第一次创业,现在来看比较平顺。但用他的话说,他在之前都经历过了好多失败,包括投资理财遇熊市、交友不慎遇熊人、用人不当项目夭折等,但他始终相信,越是年轻时候的失败,代价越小,所以,所有的磨炼都应该来得更早一些。

他说当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理由无非有三:

  • 你看准的事儿,错不了;
  • 你看上的人,不会差;
  • 即使一时陷入泥潭,也总有办法走出来。

2.周培公:大才是怎样练成的

周培公在整部剧中戏份不多,但绝对堪称大才。平生三件大事儿:打赢一场战争、绘制一幅地图、举荐一位奇才。

打赢的这场战争叫平定三藩之乱;绘制的地图是最全的大清全貌图;举荐的这位奇人名叫姚启圣,收复台湾第一功臣。

康熙帝盛赞周培公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和朋友都更认可明珠的那句马屁:“真正化腐朽为神奇的是皇上。”

周培公此人,若不是非常规路线被康熙发现、重用,恐怕就不是周培公了。

1)先来看周培公是如何被招聘的吧

如此大才,却是康熙从大街上捡回来的。是因为周培公没有遵循当年主考官明珠的游戏规则,科考当场就被除名了,无奈只能流落街头。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4)

明珠受贿是影视剧冲突,不过真实的人才招聘场景中,但凡大才也都是需要老板不拘一格引进的,这不是其他人主观上不愿意、而是客观上有局限。老板引进人才,主要考虑补充团队短板;HR或者其他高管招人,常以按图索骥。真正弥补团队短板的人,经常是画不出图的,而是见了越来越多的人之后,逐步清晰的画像。

企业中大才的发现和选拔,是老板的关键工作之一。雷军,堪称学习榜样,不仅大量的时间招人,每次约人聊天还认真记笔记。

2) 再来看用人场景

两句话:

大才的奇谋,落到老板的耳朵里,可建奇功;如若落在他人耳朵里,有可能就是狂妄悖论;

对于空降奇兵,要给机会说话,给空间施展,更要给助力扎根。

周培公草根出身,无官无爵,云南巡抚朱国治、朝中重臣明珠索额图,看起来被谁用都算是一步登天了。

但唯有被康熙直接领导,才能成就平定三藩之乱的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如果回云南做了朱国治的臂膀,唯一的归宿就是像朱一样被吴三桂祭旗;明珠之圆滑索额图之狭隘,更是容不下有才也有刺的周培公。

初定撤藩策略时,三藩狮子大开口,要的钱高达国库年余20倍。面临这样的窘境,力主撤番的明珠束手无策、反对撤番的索额图趁机反对,只有无官无衔的周培公历陈撤番三期计划,直言要害,指出吴三桂下山最为重要,且所需钱资最少,这个撤藩方案可谓是有见解、有策略、可落地。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5)

烽烟四起,三藩几乎划江而治、北有察哈尔援军变叛军,朝廷却无兵可用。又是周培公直言上谏,重用汉军。这些非常之举,也只有落在康熙耳朵里,才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

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的化腐朽为神奇之力,在于用周培公为主帅、图海为副将。周培公的谋略智计自然不再话下,但秀才领兵,并且是汉人为帅,于周培公来说,似乎是要多难有多难;但在康熙的筹谋里,此举既立信于汉人汉军,又有满军旗大将图海襄助,周培公的胜利,已具初始势能。

康熙大帝 周培公(康熙王朝康熙帝周培公)(6)

去除戏剧化冲突的外衣,明珠和索额图的屁股决定脑袋,是人性的基本假设,所有人都习惯用自己驾驭得了的人,尤其是有一定成功经验的人,更习惯让年轻人听自己的。本意可能是让你少走弯路,但处理不当就变成了职场PUA。

大才奇功,在于打破规则;大才的驾驭,不是用人才、而是尽其才。

朋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深感业务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新的人才加入、需要进化的组织能力。直言下一步公司发展,取决于空降兵成功落地的速度。他自然希望有更多的“周培公”的到来,但他更大的心愿是,他的企业,比康熙帝的朝廷,更利于“周培公”等空降兵的成功落地、共建奇功。

【写在后面】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和点燃。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接触大佬,但我们依然可以被唤醒和点燃。

被唤醒和点燃的唯一途径,就是深度思考、同好交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