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家族创业史(谢氏家族的前世今生)
谢氏家族创业史(谢氏家族的前世今生)谢灵运画像 谢氏起源于洛阳、南阳一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迁往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汉代谢氏的聚居地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三国后期,谢氏逐渐由中原向东南江左繁衍播迁。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往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相邻地带成为谢氏后裔的大本营。 家训: 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导读:
有一个家族,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殷商时期南迁居谢水,公元前668年为楚所灭,其子孙改姓,称谢氏。谢氏家族在世代的传承中,用优良的家风家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
家族:谢氏家族
谢氏起源于洛阳、南阳一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迁往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汉代谢氏的聚居地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三国后期,谢氏逐渐由中原向东南江左繁衍播迁。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往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相邻地带成为谢氏后裔的大本营。
家训:
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谢灵运画像
历代名人:
谢安(320—385),字安石,山东琅琊人。东晋政治家。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年四十余岁出仕,位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山东琅琊人。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嫁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为妻。《世说新语》记载: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人,后移居会稽。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群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永元元年(499年)因事下狱,死于狱中,时年三十六岁。
谢赫(479—502),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家族故事:谢安教子侄
谢安是东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40岁以前,无意从政,经常与王羲之等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另一方面,他重视教育子女,倾注了大量精力。
谢安画像
谢安很会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
一个下雪之日,谢安把子侄们召集起来,为他们讲解怎样写文章,讲了一会,雪突然大了起来。谢安想试一下孩子们的文思,启发他们学会比兴的方法,便说:“你们看,白雪纷纷何所似? ”
谢安的二哥谢据的长子,名叫谢朗,性格活泼,心直口快,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手捻胡须,笑而不答。这时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道韫,笑着说:“叔叔,我看‘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连声说好。谢道韫后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
一次,谢安问:“孩子们,你们认为怎样为人处事才是最好的呢? ”谢玄说:“我想,将来应像芝兰玉树一样,生于庭堂之前,亭亭玉立,风采无比。”谢安听后,高兴地说:“你说得好。圣贤与一般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希望你们努力。”这些话使子侄们受到很大鼓舞。
子侄有了过错,谢安也很注意批评方法。谢玄小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这在当时是一种浮荡的表现。谢安想了个办法,和他开玩笑,打赌比输赢,谢安赢得那个紫罗香囊后就焚掉了,谢玄也懂得了叔父的用意,从此再也不佩带了。
谢家子弟在谢安的指导下,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在淝水之战中,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为辅国将军,二人率晋军冲锋陷阵,对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后裔子孙诗书传家
时至今日,在巴州区水宁寺镇,居住着晋代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后裔。来到水宁镇谢家大院,斑驳的白璧上镌刻有谢家家规,百年老宅在风雨中坚挺地支撑谢氏一族,孕育着谢家一代代优秀儿女。
谢家大院留存至今,家风家训亦代代传承。后裔子孙诗书传家。新中国成立后,4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当地群众赞曰:三代园丁在一室,教育革命展宏图;桃李门前载桃李,桃李蓓蕾大学读;丹桂有根花育种,读书传承庆有余;谢家衙门文风好,代代都有文人出。据不完全统计,谢姓后人主要分布在以谢家大院为中心的水宁寺镇,在巴州、通江、南江、平昌等地分布族人2万多人。谢氏子孙秉承家训,在省内外从事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佼佼者。
每逢清明、春节,水宁寺谢家支脉都会聚集在谢家大院拜祭祖先。不同支脉的谢氏子孙诵读家训,述说家族历史,一起吃饭,表彰族内优秀子孙,鼓励子孙光大传扬谢家优良的家风家训。(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