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札真假(名人信札收藏火了)
名人信札真假(名人信札收藏火了)曾国藩书信信札,在古时有多种名称,如尺牍、尺书、尺素、笔札、书札……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叫法就是书信。古今中外的文体,最随意、最自然,且应用极广,莫过于书信,陆机的《文赋》,就有“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之赞语。有趣的是,至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墨迹,就是陆机手书的《平复帖》。此帖点画苍劲有力,笔法奇崛,是稀世的书法珍品。《平复帖》又是一纸书信。它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为其倾家荡产,不惜一切代价地想得到。其行为足以让人一击三叹。珍贵书信多藏于博物馆随着社会进入电子时代,手写的名人书信变得越来越珍贵,已成为拍卖行和收藏者关注的热点。名人信札的收藏,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因为那是书者真情的流露,或者洋洋洒洒千百言,或者匆匆忙忙三两句。更有文人墨客凭着手中生花之笔,为我们留下诸多名篇佳作。其间还有写得精彩绝伦的书法,秦篆汉隶、颜柳苏黄,于小小纸笺中表露无遗,令人心醉神往,浸淫其中。王的《伯远帖》、王献
理解手稿的意义和美丽,必须满怀敬畏地看待这些表面并不显眼的纸页,必须爱戴和尊敬那些手稿的主人,因为手稿所承载的正是他们主人的生命痕迹。
--奥地利大作家 茨威格
信札成为收藏新宠的原因,就是越来越被人珍视的文献价值和故事性。
茅盾书信(资料图片)
珍贵书信多藏于博物馆
随着社会进入电子时代,手写的名人书信变得越来越珍贵,已成为拍卖行和收藏者关注的热点。
名人信札的收藏,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因为那是书者真情的流露,或者洋洋洒洒千百言,或者匆匆忙忙三两句。更有文人墨客凭着手中生花之笔,为我们留下诸多名篇佳作。其间还有写得精彩绝伦的书法,秦篆汉隶、颜柳苏黄,于小小纸笺中表露无遗,令人心醉神往,浸淫其中。王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用现在的话说不过是一纸“便条”。但是,写得非常讲究,无论是线条的力度,还是结构的疏密,让人看了总是那样的爱不释手。
信札,在古时有多种名称,如尺牍、尺书、尺素、笔札、书札……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叫法就是书信。古今中外的文体,最随意、最自然,且应用极广,莫过于书信,陆机的《文赋》,就有“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之赞语。有趣的是,至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墨迹,就是陆机手书的《平复帖》。此帖点画苍劲有力,笔法奇崛,是稀世的书法珍品。《平复帖》又是一纸书信。它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为其倾家荡产,不惜一切代价地想得到。其行为足以让人一击三叹。
曾国藩书信
不过,在一些英国收藏界人士眼中,要想看名人书信,最好的地点是几家国际级拍卖行。
新文化运动中及五四运动时期学者名人的手稿信札一直是名人信札收藏的重点。2009年嘉德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同是2009年,国学大师陈寅恪的112件手稿,成交价是285.6万元,在手稿市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2013年,中国嘉德一场名人信札春拍专场中,一页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最终以高出起拍价11.5倍的690万元被藏家收入囊中,顾炎武手书《五台山记》以3162.5万元夺得全场桂冠……
陈独秀致胡适信札
拍卖书信也应合情合理
跟书画收藏一样的,书札的内容还讲究稀缺性。对于有兴趣的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先从价格较低的入手,一步一步往前走,比较稳健地形成自己的收藏特色。首先从身边熟悉的人物书札原迹入手,如本地名人、艺术家、学者等在某方面取得一定影响的人物;其次,关注内容,一般来说,重大历史事件或学术探讨等内容比单纯的家书有价值;三是对书札的书写者,或对写信者与收信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能增加书札的内涵,提升其市场价值。
不过,并非所有的名人书信,都能够顺利拍卖成交。
一些现代或当代名人的书信,由于这些信件的私密性,原作者或其后代可能并不愿意公开,假如有研究者或传记作家想从中找到“爆料”,很可能损坏名人的声誉,引发争议,有些藏品最后不得不撤拍,甚至引发纠纷。一些珍贵书信确实会惊动政府,但由官方收藏,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的收藏品往往还会在公共的展览地点让更多人领略。
也许有一天,手写书信会真的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一目十行、快捷地看着千篇一律的字体,之后,给对方一个电话算是回复了。只有到夜深人静时,青灯一盏,拿出我们曾经所熟悉的、或行或草的手写信个,展玩一番,便觉精神一振,万虑俱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