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关于李小龙,如果大家只是满足于街头巷尾、网络键盘之间想当然的拍脑袋嘴炮,龙吹或龙黑的站队互喷,除了充分展示人性的坏的一面,无聊的消磨或浪费时光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您希望贴近历史,真正去了解李小龙当年在功夫健身领域中的所思、所想,所为,敬请耐心读完本文(文章较长,将分为上、下两期刊出),看看在国际武术和健身界专家心目中,李小龙超越时代的专业实践、专业水平以及专业贡献,到底如何。请注意,这个世界上有资格、有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评价和评议专业人士的,永远只能是那些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几十年来,在武术界,李小龙被世界武坛,特别是美国武术界尊为“武坛精神领袖”,而在国际健身健美界,李小龙同样是很多健身健美界大神的共同偶像。因此,李小龙宗师及其科学实效的真功夫功能性健身法,常常成为健身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且经常成为国际级健身杂志的封面文章或封面人物,就不足为奇了。放眼世界,在国际武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

美国英文版《肌肉与健美》当期杂志封面

为道塾·编者按:美国柔术/柔道金牌教练,小循环柔术创立者谢华亮先生在《黑带》记者采访时,曾言:我同意他们所言,李小龙领先时代100年。

所谓领先100年,“100”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概说,但不管领先时代多少年,可以肯定的是,李小龙当年在现代武学理念、真功夫实践,以及在格斗技现代化、科学化、实战化交叉训练领域的作为和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这已成为那些充分了解李小龙的同时代的武术家,以及现代武术历史研究者们的基本共识。

李小龙不仅开创和引领了时代,还通过创建截拳道、改造空手道搏击冠军、通过赛场演武以及著书立说,通过电影,立功、立言、立精神,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有些影响显而易见,有些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此,李小龙很多当年大胆超前的革命性的实践及其惊人成果的取得,都堪称为世界第一人,亦因此而成为后世专业领域的时代标杆。

几十年来,在武术界,李小龙被世界武坛,特别是美国武术界尊为“武坛精神领袖”,而在国际健身健美界,李小龙同样是很多健身健美界大神的共同偶像。因此,李小龙宗师及其科学实效的真功夫功能性健身法,常常成为健身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且经常成为国际级健身杂志的封面文章或封面人物,就不足为奇了。

放眼世界,在国际武术和健身专业领域,李小龙不是作为演员,而是作为世界级的武术家,作为开创先河的世界级的一代截拳道宗师、现代功夫健身和体能交叉训练法的开创者,先驱实践者,而得到推崇。

忘掉网络上泡沫般存在的那一小撮脑袋晃一晃能听到水响的龙黑、喷子和蹭热度网红们的胡言乱语吧,忘掉他们以盲导盲、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造谣所带的各种节奏吧。

如果您希望贴近历史,真正去了解李小龙当年在功夫健身领域中的所思、所想,所为,敬请耐心读完本文(文章较长,将分为上、下两期刊出),看看在国际武术和健身界专家心目中,李小龙超越时代的专业实践、专业水平以及专业贡献,到底如何。请注意,这个世界上有资格、有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评价和评议专业人士的,永远只能是那些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

关于李小龙,如果大家只是满足于街头巷尾、网络键盘之间想当然的拍脑袋嘴炮,龙吹或龙黑的站队互喷,除了充分展示人性的坏的一面,无聊的消磨或浪费时光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英雄与偶像之于你我他的意义,不是八卦和娱乐,而是如何激励自我,见贤思齐。为道塾·龙史传真栏目的存在,就是希望通过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和权威的专家评议,尽量还原李小龙宗师历史的真实。

以下推荐文章《李小龙:永远的偶像》发表于2008年,原载美国《肌肉与健美》中文版《健美先生》2008年第5期,译者孙建辉先生。为道塾小编配图并注。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

中文版《健美先生》封面

在他逝世后,健身界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身材,

但只有李小龙的肌肉才是最和谐与最平衡的,这已经成为评价他人的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至今仍是健身者们渴望达到的。

—— 美国《肌肉与健美》杂志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3)

以健美选手一样的专业动作,李小龙展示他健美的形体。通过电影传播肢体的表达艺术,是李小龙的初衷之一

当谈论某人在历史中的地位时,“偶像”这个词就被很多人到处说起,但常常因为说得太快而不能明确给出其赞扬,表述太轻微而不能真正标明其意义。一些曾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人,因其贡献太大而无法估量,他们的名字就会一时成为一种亮眼的专属,但这些名字,很多时候会被几十年来无意义的追求轰动效果的娱乐新闻所逐渐淡忘,就像略过一个星期一样,人们飞速地将那些人的传奇忘记。然而,被人遗忘的偶像这个词在过去50年里却对李小龙(1940-1973)并不适用

带着他那闪电般的速度和标志性的格斗品牌——截拳道,

李小龙几乎一手重新定义了动作电影的类型,

并将武术带进了世界电影的主流

在健身尚未流行的年代里——在大众还未听说过阿诺德·施瓦辛格,以及健身房会员身份将成为一种时尚之前——李小龙有能力凭着自己的格斗技巧和身材,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动作明星。

实际上,正是李小龙那1.74米、61公斤的功夫格斗家的健美身材——

低脂、强健和条理清晰的肌肉——对追随他的那些人来说,

这些可能是李小龙最被世人所忽略的贡献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4)

李小龙《精武门》拍摄现场的形体展示动作造型

对获得更大的力量、速度和能量的追求,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像是无情且带有强迫性的意愿,但这却为运动员带来对人体肌肉潜能更为清醒的认知,为超越过去而去发现新方法,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李小龙的身材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在大银幕上,典型的来自生活中带有愤怒和力量的体格、格斗技能和他那像猫一样的尖叫声,所有的这一切都强调了浑身虬结、抖动肌肉的征服欲望。

在他逝世后,健身界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身材,

但只有李小龙的肌肉才是最和谐与最平衡的,这已经成为评价他人的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至今仍是健身者们渴望达到的。

或许对李小龙的最大赞美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距离他英年早逝已经有35年了,他的偶像地位并没有减弱——甚至有所提高。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5)

冷峻严厉的眼神,布满老茧的铁拳,攻守兼备的格斗姿势,李小龙是一位完美的现代格斗家

毫无疑问,李小龙仍是世界所认知的武术家中最具知名度和最被尊重的一位。

对他的崇敬要远远高于任何其他人,就像在健身界中对阿诺德的那种尊敬一样。

但奇怪的是,李小龙是因为机缘巧合才奠定了其在世界健身史上的地位,仅仅是因为他为了实践他在武术中提倡的功夫体适能原则而去健身馆进行训练

他的那句名言就是:凡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就可以从你所发现的任何地方拿过来运用它

下面就讲讲健身的欲望是如何在东方巨龙体内燃起的。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6)

时间管理的大师,刻苦精炼的王者。李小龙在《龙争虎斗》拍摄现场伸展肌肉,随时进行基本功锻炼

电影肌肉

这么多年来,那些现代动作电影中一线演员的表演套路几乎是有目共睹的——比如,阿诺德、西尔威斯特·史泰龙、尚格云顿和德威恩“岩石”约翰逊——都是找个借口就把上衣脱掉,露出浑身的肌肉

当然,在此之前,他们并不是这样一个套路,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像约翰·韦恩和伯特兰·开斯特等演员,只是在简单的舞台上冷酷地将坏蛋打倒在地,他们在影片中只有一个来回的交手,所以很简单,脱掉上衣,露出演员的身材并不是当年的时尚。因为这和当时电影公司的导向有关系,那时男性英雄都以西部牛仔那种类型为风向标,所以主要是身材巨大但肌肉外形并不完美的那些人统治了当时的舞台。这些人更着重于他们的技术,而不是胸部肌肉。

这时候,李小龙登台了

在1964年,李小龙——那时的他还不名一文——在加利福尼亚奥克兰的一场私下的挑战式的打斗中击败了中国武术家黄泽民。但这场比武之后,李小龙虽然以咏春拳赢得了胜利,但当时的他却心情沮丧,没有一个胜利者应有的喜悦感。

抱头坐在振藩国术馆后院的台阶上,默默地,李小龙在沉思中悟出自己高兴不起来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自己在比武中的表现不满意——他感觉应该更快地以秒杀的方式击败对手,但对手四处逃窜不给他速胜的机会,而擅长近身格斗的咏春拳的局限性也使他无法充分发挥,在追打中他消耗了大量体能——所以他感到自己的格斗技能、杀伤力和体能,还远远达不到他想要的无限制速战速决的街头实战的理想标准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7)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8)

1960年代初期,李小龙和木村武之在户外进行振藩功夫(振藩咏春)实战对练

他认识到自己传统的咏春式的出拳和踢腿方式还不能适应那种大开大合,大幅度跑动躲闪的对手。他将对手摔倒制服并将他赶出振藩国术馆后,他大口地喘着粗气,双腿沉重。

在一番自我认知和自省以及随之而来的革命性的革新实践之后,新一代强调科学格斗的武术家和现代化武技——截拳道就此诞生了

在那次比武之后,李小龙在力量和耐久力训练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最后,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武术体系,这就是他后来称之为截拳道的现代实战武道”李小龙的妻子琳达·李·卡德维尔回忆说。

截拳道基本上是第一个现代综合格斗的武技

李小龙认为真正的斗士应该不被空手道、咏春或其他各种门派化的技击术所鼓吹的那些僵化模式所限制。他意识到,严格的遵循一种特定的武术形式将会严重限制自己,所以,他将截拳道最高境界的表达定义为无式之式,无形之形

如果你真的理解格斗真谛的话,那么在实战中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固定的招式或套路......但完全没有形式或方法,那是无知,无形是由有形进化至无形之形的最高境界的表达”他阐释到。

和李小龙吸收的很多其他格斗技的训练方式一样,

负重训练在当时的武术界是被视作反面教材的。

长期存在的传统是强调技巧,而不是力量和体能的塑造

当时有一种观念,就是如果你进行负重训练,那么它将会减慢你的速度,”丹·伊鲁山度回忆说。

他是李小龙的弟子,也是继续在世界上推广、发扬截拳道精神的人之一。

“武术中有很多神秘玄学的东西。正是李小龙告诉我应该将那些传统的精髓与现代高效技术和训练方法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你自己的训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9)

李小龙和伊鲁山度在香港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0)

为出版《李小龙技击法》专著,伊鲁山度配合李小龙演示截拳道铲勾捶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1)

李小龙利用重沙袋进行重拳发力训练。从抵住沙包的伊鲁山度的表情,我们可以感觉到李小龙拳力之重

“李小龙的出现,开始了整个世界武术范例的改变,”马特·莱森说。他是美国陆军格斗系统的总教官。

“在他之前,武术人只是试着重现和重复前辈已经实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力量和体能的训练不会投入太多关注。

对于当下的功能性健身狂热来说,李小龙超前了有30-40年之多。”

尽管李小龙之前对阻抗训练有一些经验,但他的新发现对完善自己的身材和体格,以及为自己成为一名超级电影明星铺平了道路。

最后,出演了四部半动作电影,李小龙艰苦训练得来的一身强健肌肉成为他票房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后来的全世界动作明星中激起了一场对身材健美追求的革命。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2)

李小龙在进行静力性力量训练

负重的艺术

根据琳达的回忆,李小龙在进行负重训练之前就有着令人羡慕的背阔肌和前臂肌肉,但与他日后创造的银幕肌肉硬汉形象还尚有距离。还是那句老话:基因并不在他那一边——李小龙一身并不张扬的肌肉被皮肤覆盖之后,再加上他那种小骨架,所以,显得并不是很强壮和肌肉发达。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3)

1964年左右,刚开始进行负重力量训练的李小龙。时间见证了猛龙自律精炼的体格锐变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4)

1964年左右的李小龙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5)

1972年的李小龙

他的朋友周裕明,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一位体重只有61公斤的专业健身者。他曾在埃迪·雅里克的指导下训练,并与当时知名的健身明星杰克·拉勒尼和史蒂夫·瑞夫斯·乔一同训练。乔现年已经84岁了,他说李小龙曾观看他与朋友李鸿新和严镜海(李鸿新和严镜海英文名中虽然都有LEE姓,但李小龙和他们并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一起训练。

负重训练对这三个健身者产生的结果令李小龙印象非常深刻,他开始决定把这些技巧中的一部分用于自己的功夫训练之中

他经常变换自己的训练量、动作和训练强度,尝试着发现最适合自己身体的方式

当发现这些尝试不仅对他的身材带来了巨大好处,而且也会对他的技术和技巧带来益处时,李小龙开始学习训练方面的科学理论,并且先后阅读了几百本关于健身健美领域的专业书籍和杂志。

1968年,李小龙订阅了《健美先生》的前身——《肌肉建造&力量》杂志。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6)

完美的腹肌。1972年左右,李小龙在邵氏电影拍摄现场探班期间所摄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7)

李小龙训练出他传奇的腹肌部分——由锯齿状和倾斜状的肌肉线条构成——这是通过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而得来的,通常进行3-5个动作的训练,每个动作做2-4 组,包括完整的仰卧起坐、体侧屈和扭转动作,但他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的腹肌如此强健是因为他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训练的强度。他的重复动作会因自己执行的训练不同而有所改变。

李小龙那一招著名的健身动作——龙旗(又叫升旗),其实就是仰卧举腿训练的一个高强度动作演变,在西尔威斯特·史泰龙主演的《洛奇:4》中,有关训练的蒙太奇镜头中就使用了这个动作,这也是一组最简单,但也最具挑战性的动作。与很多今天健身者们相似,他也是通过紧密地伸展腹部肌肉和保持这个姿势,来完成全方位的腹肌撕裂训练的,这样就可以让腹肌达到力竭,产生高度的全面的训练刺激。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8)

李小龙发明的龙旗核心训练方式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19)

李小龙徒手支撑起龙旗

李小龙每天还进行高强度的拉抻和跑步训练,骑固定架自行车或跳绳来训练心血管耐力。

然后,每周至少三天,他还要进行负重和静力性力量训练。

根据琳达的回忆,他“对健身文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使用从他朋友和学生那里学来的,以及他自己从阅读的书籍中摘取的新的先进训练方法,李小龙建立了一套基础混合性负重训练法依据这个训练方法,他每周要进行3-4次训练

尽管后来有些变化,但他的这个训练还是因为包含了深蹲、硬拉、挺举和推举、平板卧推等动作而闻名。他也融合了适当的单关节动作,如弯举、下压和腿屈伸——但他很少做,只是作为主要推举训练的一个补充,但李小龙认为这些训练对于实现最大限度的力量和在其他动作中与肌肉实现协调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他愿意在任何场合进行一个单独的训练环节,做12-20组,这要根据他当天做了什么训练。像其他很多初学者一样,他发现几乎所有的训练都对自己有帮助—— 只从这一点来说,在着重于增加肌肉的重复次数范围的那段时间里,他的体重就长到了74公斤

在他生命的后期,在发现形式和功能之间的界限之后,李小龙仍保持较高的重复次数训练,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动作完成得更好。

体重只有61公斤,但他站着却能从地板上单手挺举起56公斤的杠铃。

踢击一个135公斤的大沙袋,能将沙袋踢得高高悠起摆向天花板。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0)

生活状态,李小龙以类似举重挺举方式单手举起65公斤杠铃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1)

《龙争虎斗》李小龙为杨斯做举起对手过顶后摔的动作示范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2)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3)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4)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5)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6)

美国重量级踢拳王、李小龙弟子乔·刘易斯采访系列截图

他总是说‘你可以很强壮,但如果不能高效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和速度,那么你就等于没有力量,’

这对于任何武术家都是最关键的,”周裕明说。

我们可能不会因为仅仅看到某人的壮硕身材就认为他很强大,但作为系统的科学训练后的成果,很多同时代的弟子或友人见证了李小龙最后的惊人转变——体重虽然只有61公斤,但他站着却能从地板上挺举起56公斤的杠铃;踢击一个135公斤的大沙袋,能将沙袋踢得高高悠起几乎碰到天花板。他也能完成50个单臂引体向上,并且做锐角支撑这个动作,可以坚持超过半个小时。

抛开体重因素来说 他是我所见过最强壮的人之一,”伊鲁山度说。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7)

虎背熊腰李小龙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8)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29)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30)

蝙蝠侠李小龙

似乎是因为进行了大重量的壶铃划船和不同形式的引体向上训练,李小龙才练出了他那著名的倒三角的背阔肌,但他在训练前臂的时候,使用了相同的方法。

李鸿新,是一名机械师,与郝伯·杰克逊一起为李小龙打造了几个力量训练工具,并设计出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握力器之一。

李小龙喜欢训练前臂,是因为他觉得它能帮提高击打力量,所以他想使用一些能增加阻力的设备,”李鸿新说。他也相信在把手上缠绕毛巾,能让把手变得更厚一些,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加握力的阻力了。

负重训练给李小龙的功夫带来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回报——速度

李小龙是在大银幕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全世界速度最快的武术家,他那快如闪电的动作,迫使那些电影摄制者不久就开始用与众不同的电影拍摄速度来拍摄他的动作场景,这样可以使得他相对“慢下来。”尽管那时候大多数电影都会加快摄影机的转速,以提高动作演员动作的观赏性。

龙史传真 | 肌肉与健美:李小龙!超人是这样练成的(上)

龙史传真 | 速度与力量:李小龙!超人就是这样练成的(下)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31)

《龙争虎斗》地下室群战拍摄中

李小龙 龙争虎斗 霸气一面(龙史传真李小龙)(32)

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对萨克逊和刘永进行武术指导

请关注为道塾头条号,关注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精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