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旧校区的回忆(老校址上的沉思)
对旧校区的回忆(老校址上的沉思)在永城李寨麻冢集,被当地人称为“革命树”的千年古银杏,见证了学院前身——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边战斗、边教学、边生产”的奋斗历程。在彭雪枫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师生一边苦练本领、打退敌人的一次次围攻,一边帮助群众开挖沟渠、根治当地农村的水患。这条全长10公里的“雪枫沟”至今还发挥着排水灌溉作用,成为军民鱼水情的见证。(二)1938年11月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亲手创办的随营学校开学,彭雪枫兼任校长。办校初期,抗战环境残酷、生存条件恶劣,但一批批有志青年仍矢志追随革命队伍。学员 “放下枪就上课,背起枪就打仗”,随营学校因此形象地被称为“马背学校”。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正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广大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始终保持听党指挥、英勇顽强、坚忍不拔的政治品格。80年来,陆军指挥学院尽管先后8迁校址,13次易校名,经历战火硝烟和改革调整的重重考验与洗礼,但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那些凝练在历史中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却的宝贵精神财富。金秋时节,陆军指挥学院派出小分队,奔赴豫鲁苏三省六地,开展 “不忘初心、寻根铸魂”重访老校址活动。这是一次文化寻根和对初心的回望。他们由此引发的对于职责使命的深刻思考和实践,让我们感受到在强军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和广阔空间。——编 者
一座老校址,就是一座红色丰碑。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陆军指挥学院,曾数迁校址,每一处老校址,都历经战火洗礼。它们培育万千将才,为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突出贡献;它们孕育红色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陆指人”砥砺前行。金秋时节,该学院派出小分队,奔赴豫鲁苏三省六地,开展 “不忘初心、寻根铸魂”重访老校址活动。在这次以“寻根”为主题的行程中,官兵一路探寻一路思索,思考着一所军校的强军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
在豫东傅集镇上的杞县第二中学校园内,陆军指挥学院的办学源头——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曾诞生于此。该院副政委曾勤与杞县县长宗家桢共同为原址碑揭幕。晌午的阳光照耀在灰白色花岗岩石碑上熠熠生辉,简短的碑文道出一段艰难的办学历程——
1938年11月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亲手创办的随营学校开学,彭雪枫兼任校长。办校初期,抗战环境残酷、生存条件恶劣,但一批批有志青年仍矢志追随革命队伍。学员 “放下枪就上课,背起枪就打仗”,随营学校因此形象地被称为“马背学校”。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正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广大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始终保持听党指挥、英勇顽强、坚忍不拔的政治品格。80年来,陆军指挥学院尽管先后8迁校址,13次易校名,经历战火硝烟和改革调整的重重考验与洗礼,但一茬茬“陆指人”始终秉承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仰,始终坚守政治建校的首位标准,治校办学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从未改变。
课堂教育有尽时,铸魂育人无止境。官兵表示,老校址孕育的红色基因是永不能忘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传承并发扬。近年来,该院每年都组织官兵到老校址周围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地、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等开展现地教学,不断夯实官兵信仰之基、铸牢忠诚之魂。
(二)
在永城李寨麻冢集,被当地人称为“革命树”的千年古银杏,见证了学院前身——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边战斗、边教学、边生产”的奋斗历程。在彭雪枫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师生一边苦练本领、打退敌人的一次次围攻,一边帮助群众开挖沟渠、根治当地农村的水患。这条全长10公里的“雪枫沟”至今还发挥着排水灌溉作用,成为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同行的李寨镇党委书记梁书华讲起这个故事十分感慨:“如果硝烟再起,我们人民群众仍然一呼百应,为子弟兵做坚强后盾,为部队打胜仗动员起浩荡车流。”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而面对未来的战争,我们能回答好“胜战之问”吗?能肩负起人民群众如山厚望吗?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在大家心头涌动。
上下同欲者胜。“培养胜战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院校转型向何处去”“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在哪里”……一场轰轰烈烈的办学思想与转型建设大讨论活动,从年初持续到现在。该院师生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共梳理出转型中急需破解的38个重难点问题,立起问题靶标,亮出差距危机,强力把教学改革转型推进“快车道”。他们还紧盯主责主业发力,把新型陆军中级指挥教学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一套对接联合、引领兵种、内涵发展,集实战化、专业化、融合型、开放型于一体的陆军中级指挥教学体系正在如火如荼地创新实践中。
(三)
“寻根”小分队来到鲁南山区的莒南县大店镇河湾村。在一大片村宅中间,一排低矮的四合院草屋格外显眼。这片房子就是学院前身华东军政大学的办学旧址,外墙还保留着当年粉刷的“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褐色标语。这是老校长张云逸提出的办学方针。
走进张云逸老校长曾经住过的卧室,墙上一张教练员练习刺杀的照片引人注目。那时候,村边河畔的浓密树林,是华东军政大学教学训练的绝佳场所。教员学员共同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五大技术”,这些技战术在战场上曾发挥重要作用。
战争年代的华东军政大学十分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办学伊始,学校就倡导“指挥员兼任教员”。一批能征善战的一线指挥员,往往是征尘未洗就拿起教鞭,把与敌人作战取得的宝贵经验带进课堂,把战争指导规律和指挥作战方法教给学员。
教之本在师。作为培养能打仗、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的军队院校,打造一支知战晓战、能征善战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该院始终秉持张云逸老校长“三个一切”办学方针,聚焦实战强教员,着眼打赢育人才。他们实施名师、中青年骨干和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深入推进人才强院战略;鼓励教员在承担重大演训任务中历练,在参加部队当兵跟训中淬火,在组织教学大比武中找差距。“跨越”“砺剑”“使命”等重大演训活动,朱日和、青铜峡、确山等演练场,都活跃着该院教员的身影。
(四)
晨雾笼罩下的洪泽湖畔,江苏泗洪县陈圩乡正在恢复重建的新四军四师师部旧址轮廓初显。将要建成的雪枫军政大学旧址是四师师部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为了充分发挥以史育人功能,大学旧址建成后不仅有史料陈列馆,还有可容纳300人吃住、训练、学习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老校长张爱萍治军赏罚分明、严于律己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扬。张爱萍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时,某日全师会操,恰好师长黄克诚找他谈话,因此迟到4分钟。会操完毕,张爱萍当众宣布,自己罚站10分钟。全场掌声雷动。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就是靠着这种严明纪律、严实作风,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代要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继承好传统,坚持问题导向,来一次深刻的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
“学院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也必须在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教战研战中创造新业绩。”9月中旬,院党委召开的议教议训会上,常委和机关相关领导再次聚焦军委明确的“八查”和46个问题清单,摆现象、查原因、谈对策。
80年峥嵘办学史,红色基因永不改变,革命血脉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陆指人”奋发图强、担当有为。该学院充分挖掘老校址上蕴含的红色基因,着力培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的教风,立足前沿、求实创新的研风,依法治校、从严治校,树立了朴素本真、以严著称的良好形象;大批优秀人才正从这里出发,走向强军兴军的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