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制衡之术(首鼠两端王辅臣)
康熙王朝制衡之术(首鼠两端王辅臣)往东可以在背后偷袭康熙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如果他愿意叛乱,往南可以打通川、陕,接应吴三桂叛军北上;但他与山西总督莫洛不和,处处受排挤,甚至不能得见巡视的康熙。想要进去拜见,却被侍卫抽了几个大嘴巴子。这就叫“虎落平阳被犬欺”啊。后来,王辅臣被授予陕甘提督,驻守陕甘,统兵八万,雄踞一方。
第75期话题:首鼠两端王辅臣,火炮才是正义
王辅臣,绰号“马鹞子”,作战勇猛,曾经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心腹爱将。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朝廷将他调离吴三桂账下,改任山西后补提督。
但他与山西总督莫洛不和,处处受排挤,甚至不能得见巡视的康熙。
想要进去拜见,却被侍卫抽了几个大嘴巴子。这就叫“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后来,王辅臣被授予陕甘提督,驻守陕甘,统兵八万,雄踞一方。
如果他愿意叛乱,往南可以打通川、陕,接应吴三桂叛军北上;
往东可以在背后偷袭康熙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往北可以乘虚直捣京城。
他盘踞陕甘,进可以虎视天下,退足以割据自保。
所以,在吴三桂叛乱之初,他是按兵不动,静观时局。
这就让朝廷不得不抽调兵力,布防在他的周围,时刻做好防御。
这也给了吴三桂减轻了压力,间接的促进了吴三桂的胜利。
康熙为了拉拢他,接受周培公提议,升他为平南大将军,令他出兵讨逆。
康熙就不怕他反水吗?不怕。
和吴应熊差不多,他儿子王吉贞也在京为官,说白了也是人质。
但是,和吴应熊不同,王吉贞忠贞不二,康熙为表诚意,放他回西北说服王辅臣。
同一时间,吴三桂也给他写了封感人至深的书信,并允诺和他平分天下。
两个人都知道王辅臣的战略地位,他倒向谁,谁就能取得关键优势。
王辅臣的抉择是什么呢?
他选择等,也就是骑墙,要等吴三桂和康熙正在岳州进行战略决战的结果。
一战过后,是吴三桂突破长江,席卷中原;
还是康熙横扫江南,平定叛乱,很快就有分晓。
到那个时候,胜败已定,局势明朗,王辅臣就可以轻易的站队了。
这个“马鹞子”,越老越长能耐,实在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啊。
但是,首鼠两端的王辅臣,没有等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
岳州战局还没结束,康熙已经为周培公组建了汉军,并且命他直扑王辅臣。
康熙眼看拉拢无望,放弃对首鼠两端王辅臣的劝降,直接改为逼降,甚至剿灭。
面对周培公、图海的大军,王辅臣认定只有打败他们,才能体面的归顺。
否则自己就没有任何价值,也没有和朝廷谈判的筹码,只能做阶下囚。
平心而论,王辅臣兵力不弱于周培公,甚至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周培公无非是家奴而已。
远不如王辅臣的士兵训练有素。
可此战的关键兵不在多,也不在于精,而在于掌握高科技。
康熙特意下令将三十门红衣大炮调拨给周培公使用。
虎岭一战,周培公火炮齐发,对守军进行屠杀,王吉贞仅以身免。
接下来,周培公攻占虎岭,在虎岭驾炮,可以随时对平凉城进行覆盖射击。
打得王辅臣不得不感叹“天亡我也”。
最后在周培公的劝降下,才不得已归顺康熙。
这就是火炮即正义,口径即真理。任你猛如马鹞子,也得折翅避鸟枪。
即使首鼠两端的人,也必须作出唯一的选择。
这个选择,早做比晚做好,站队要坚定,骑墙终扯蛋。
平心而论,王辅臣并没有想造反,也没有任何造反的实据。
只是康熙及其大臣对老王的猜忌而已。
老王从一开始的香饽饽,被争相拉拢;变成了一块鸡肋,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失去战机,断绝援军,只能作困兽之斗,英雄暮年何其悲啊。
正史链接:王辅臣,原属吴三桂旧部,深受宠信。
但是,因为一次开玩笑,结怨于吴三桂及其侄子,遂自愿调离到甘肃任职。
吴三桂起兵后,曾邀请王辅臣举事,但被王辅臣拒绝。
他还把吴三桂的劝降书及信使交给康熙,以表效忠之意。
但是,陕甘经略大臣莫洛自到任后,处处欺压王辅臣,导致两人关系极度紧张。
后来因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及其部将哗变,击杀莫洛。
莫洛一死,王辅臣立即率兵反清,并派使持书往见吴三桂,表示愿意归顺。
随后老王在西北,攻城掠地,自成一家,日渐坐大。
康熙派遣图海为抚远大将军,重兵围困老王。
老王战事不利,最终投降。
投降后的王辅臣,自知难以得到宽恕,为避免连累家人,饮毒自尽。
剧情来源:《康熙王朝》第22~23集
图片来源:电视视剧截图,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