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当一排排灯光亮起,勾勒出一方五彩缤纷的艺术天地,她盛装粉黛,徜徉其中。胡琴的节奏时缓时急,如泣如诉,把万千荡气回肠的故事从古洒到今。天赋过人 梨园新秀声名起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她风雨兼程。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她都在自己的各种角色中,孜孜不倦,用心切换。她就是西峰区文化馆副研究员、群众文化辅导员、国家二级演员贺俊英。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1)

贺俊英在秦腔《黄鹤楼》中的剧照。

她扮相美,嗓音好,天生是唱戏的料。从艺40年,塑造了30多部戏的主要角色,成为所在剧团里的“台柱子”,获得了业界众多荣誉和奖项……

作为一名演员,她功成名就。

如今,她年过半百,本应享受安稳的生活。但她仍然怀着对戏曲难以割舍的爱,倾其所有,为戏曲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她风雨兼程。

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她都在自己的各种角色中,孜孜不倦,用心切换。

她就是西峰区文化馆副研究员、群众文化辅导员、国家二级演员贺俊英。

天赋过人 梨园新秀声名起

当一排排灯光亮起,勾勒出一方五彩缤纷的艺术天地,她盛装粉黛,徜徉其中。胡琴的节奏时缓时急,如泣如诉,把万千荡气回肠的故事从古洒到今。

这是贺俊英无比热爱的戏曲世界。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奔放高亢的秦腔滋养了黄土高原的百姓,也改变了贺俊英的人生轨迹。

1967年,贺俊英出生于镇原县一个贫苦农家。8岁那年,哥哥无意间哼唱的一段秦腔让她深深着迷。此后,她天天缠着哥哥,嗯嗯啊啊,亦步亦趋。

“音域宽广,声线优美,天生就是唱戏的料。”哥哥的肯定更加坚定了她的选择。从此,她勤学苦练,12岁进入镇原县戏训班学习,14岁考进了原庆阳县文工团并担当起文武小生行当。由于基本功扎实,先天嗓音条件好,贺俊英很快成长为剧团的担纲演员。

艺术无止境。贺俊英深知,只有不懈努力才能不与机会失之交臂。凭借着对戏曲舞台的热爱与不懈努力,贺俊英成功塑造了《湖阳春梦》《狸猫换太子》《打柴劝弟》《白玉楼》《烈火扬州》等三十多部传统历史剧的主要角色。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2)

1981年,贺俊英(前排右二)跟镇原县文工团文艺培训班学员在一起。

过硬的业务素质让贺俊英有更多机会参加省内外各种比赛学习。从1989年第一次参加原庆阳地区戏曲调演开始,省内外诸多戏曲大赛和剧目调演活动中,贺俊英的力作总能斩获奖项。

最让贺俊英难忘的是2000年新编大型现代历史剧《公刘耕春》要参加全省调演,剧团把主要人物——庆节交给她演。与传统剧目不同,观众对现代剧的人物亲和度不是很高,因此,更加考验演员的功力。为了把庆节演好,贺俊英每天泡在剧团,一个身法、一句唱词、一段念白她都竭力做到完美。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排练,《公刘耕春》最终不负众望,在全省新剧目调演中一炮打响,荣获一等奖。贺俊英也因为在现代历史剧中的出色表现,再一次突破自己,攀上了新的艺术高峰。

贺俊英唱腔甘醇有味,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连续多年,在陕甘宁三省戏曲调演大赛中屡获大奖,成为陇原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梨园新秀。

“须眉脱俗一小生”。这是贺俊英在一次参赛中,评委老师对她的评价,也是她从艺生涯不懈努力取得的最好回报。

2011年,她的秦腔专辑《艺海深情胜须眉》出版发行,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和赞赏。

壮心不已 薪火相传撒芬芳

2009年,贺俊英离开她心爱的舞台,成为一名群众文化推广者。日积月累的习惯,让她始终眷恋着舞台。于是,她决定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只不过,这一次是由台前转为幕后,她要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奉献出来,让戏曲传承后继有人。

“戏曲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但近些年秦腔艺术出现萎缩现象,一方面群众看戏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人看不懂戏,甚至认为秦腔很‘土’,这对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秦腔艺术面临的困境贺俊英看到眼里,急在心上,“我知道,要改变这种局面很难,但是再难也得有人去做。”

多少个日夜,贺俊英寝食难安。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将人才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剧种的盛衰,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戏曲人才息息相关。”贺俊英一下子有了方向。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3)

贺俊英为庆阳四中学生上戏曲课。

从2011年开始,贺俊英自行联系庆阳市东方红小学、庆阳一中、庆阳四中、黄官寨实验学校等城区十几所中小学,开展秦腔艺术知识讲座,开设秦腔艺术教学课程。

在贺俊英看来,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戏曲不仅是学习一门艺术,更是学习一段历史。历史又不仅是故事,还是一整套人的行为模板,它会映射进现实,对人形成重大影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在塑造人的灵魂、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我唱了大半辈子戏,也与戏里的角色打了半辈子交道,他们的‘忠奸善恶’与‘喜怒哀乐’,深深地影响了我。表面上我在演绎他们,实质上,是他们在影响我。戏曲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是具体的、丰厚的。所以,我想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体验到戏曲的魅力。”贺俊英说。

在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道路上,贺俊英走在了前列。在西峰城区十几所学校的戏曲课堂上,贺俊英将秦腔、眉户、道情、陇剧、京剧、评剧等十多个剧种带到了孩子们身边,《花木兰》《梁秋燕》《十二把镰刀》等剧目,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全面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春风桃李 戏曲传承结硕果

为了给孩子们上好课,贺俊英精心准备教学教案。她从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抓起,既讲戏剧历史起源、行腔规律,又亲身示范,将发声吐字和动作表演有机结合,唱念做打,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细致入微。在她的启蒙训练下,孩子们天性洞开,进步很快。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4)

贺俊英给孩子指导戏曲表演动作。

“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呀把菜剜。样样事我要走在前边,人家英雄上了前线,为保卫咱的好田园”。在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四年级的戏曲课堂上,孩子们学唱的现代眉户剧《梁秋燕》片段字正腔圆,有模有样。

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王紫萱已经是班里的戏曲“小明星”了。“她嗓音美、音准好,特别爱学,词又记得快。今年,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王紫萱表演的秦腔唱腔精彩,形神俱佳,使人耳目一新。”贺俊英欣慰地说。

说起学习戏曲的乐趣,王紫萱说:“我觉得戏曲里面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生动,《包青天》中的包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赵氏孤儿》中程婴的毫无私心、舍身求大义,《袁门斩子》中的穆桂英豪情万丈、不让须眉……通过学习一段戏,我也学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学到了故事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特别有意思。”

贺俊英每天奔波在各个学校之间,为了赶时间,她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凭着她的一己之力,许多像王紫萱一样的戏曲小苗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从当初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从不懂戏到曲中人,发挥天赋,光彩照人。10多年来,有60多名孩子考进了专业戏曲学院,为繁荣戏曲文化事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在做好戏曲文化教育以外,贺俊英还挤出时间深入生活,在西峰区七个乡镇和城市街办社区,组织秦腔爱好者和表演社团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做戏剧表演辅导工作。

105场群众文化展演闹热文旅节(贺俊英追梦锦绣梨园)(5)

走上专业戏曲道路的学生为贺俊英送来锦旗。

面对求艺若渴的戏曲爱好者,贺俊英耐心地为他们传授秦腔、眉户剧唱念做打技巧。每当文化馆开展戏曲培训时,每天都有各县(区)的群众、民间艺术团体的戏迷爱好者前来求教,无论认识与否,贺俊英都会认真辅导、讲解。

“文化馆的戏曲辅导室经常被大家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在一起吹拉弹唱,排练探讨,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贺俊英说,虽然很累,但她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有了贺俊英的辅导,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戏曲爱好者和表演社团有了主心骨和主阵地。她先后排练出了《华亭相会》《三对面》《二进宫》《别窑》《赶坡》等折子戏,其中有五名爱好者还登上了陕西“秦之声”、甘肃“大舞台”等戏曲节目舞台,获得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戏曲凝结了特定地区的民风习俗,寄托了当地群众的时光记忆和文化乡愁。作为一名戏曲文化工作者,我想尽自己所能,继续坚守在戏曲传承第一线,让锦绣梨园更美,让乡音乡愁更浓。” 在戏曲推广的道路上,贺俊英说她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作者:李博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