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除了吃土还吃什么(穷到吃土的海地)
海地除了吃土还吃什么(穷到吃土的海地)只要稍微碰到洪涝飓风灾害、全球粮价上涨,吃泥饼的人就多了起来。往前10年,农村“吃土”的现象十分普遍。外界对此现象,形象地称为“穷到只能吃土的国家”。但实际上,如果你穷到极致,手里没多少钱,你可能连这些土都吃不起。因为制成泥饼的原材料需要钱,做成成品后的售价一个要在5-10美分左右。
每一天早上,卡车从安什集市上运来大量黄土。
这种产自海地中部高原地区的黏土,并不是用来制作砖头,而是运送到贫民窟的集市上贩卖。
泻土之后,妇女从商人手中购买了这些黏土。
然后经过简单制作烘干,便成为了海地穷人的口粮:泥饼。
外界对此现象,形象地称为“穷到只能吃土的国家”。
但实际上,如果你穷到极致,手里没多少钱,你可能连这些土都吃不起。
因为制成泥饼的原材料需要钱,做成成品后的售价一个要在5-10美分左右。
往前10年,农村“吃土”的现象十分普遍。
只要稍微碰到洪涝飓风灾害、全球粮价上涨,吃泥饼的人就多了起来。
近些年,海地受到全球支援,国内也稍微稳定了一些,吃土的现象才有所缓解。
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贫民窟吃土现象仍然发生着。
吃土并不是海地的传统。
原先的海地主人是印第安人,后被西班牙、法国先后殖民,为了种植甘蔗、咖啡需要,才从非洲带来了大量黑奴。
1804年,海地推翻了白人庄园主的统治,成为了首个由黑人统治的国家。
在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由于长期混乱、民不聊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富裕的海地,成为了全球最贫困的国家。
其经济、民生发展程度,甚至连一些非洲贫困国家都不如。
但毕竟是离美国不远,所以在国际上哭穷,也能够得到大国的援助。
但哪怕是美国,都对其恨铁不成钢。
在大把的资金、物资、人力援助下,按理来说海地再怎么着也能够借助地理位置、生态旅游资源把日子过好一些。
但大国在联合国的周旋下无私了30多年,海地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可能最大的区别是,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海地80%人口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这乍一看也不是最穷的。
但去除富人的被平均,实际的贫民日均消费可能连1美元都没有。
而且海地人特爱赌,也许好不容易攒出一点收入,一眨眼就赔个精光。
没钱怎么办,就只能靠买便宜的泥饼充饥。
大概是心理作用的影响,贫民认为这种黏土含有钙元素,是他们体内重要的钙质来源。
关于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可。
但且说补不补,这土吃多了哪里能消化得了。在海地,许多孩子过早夭折,就是因为吃土的缘故。
不仅仅是因为土不能消耗,其制作的泥饼环境也是令人作呕。
在贫民窟的集市上,那些做泥饼的作坊环境,往往伴随着熏臭的污水和垃圾。
所以与其说是黏土材料,倒不如说是污泥形容得更贴切一些。
但不止父母吃,连年幼的孩子都在吃泥饼。
只要买不起粮食,那么一日三餐就得靠它了。
吃,肚子难受,不吃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虽然是吃土,但吃土也要吃出个与众不同来。
在制作过程中,妇女会加入黄油等其它佐料,使得市面上的泥饼有不同的口味选择。
但这玩意进入口腔后,唾沫吸取了它的味道后,就只剩下泥土。
海地的贫困,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说得清。
政府不靠谱是一回事,灾害频繁是一回事,普通老百姓懒散也是一回事。
但总的说来,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在吃土,可能更多是因为上下皆愚昧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