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且不管后世如何评价)
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且不管后世如何评价)只是后来的发展让这个看似前途无量的孩子遇到了第一个挫折,袁世凯聪慧机敏,但却十分厌倦八股文章,因此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乡试一再落榜。袁世凯喜欢读古文,也喜欢读史记,而对科举有用的书籍总是提不起兴趣,因此袁保庆为他请来名师大儒教导他的学问,但是袁世凯还是辜负了养父的期望,直到袁保庆去世袁世凯在科举上还是毫无建树。这种情况持续到袁世凯二十岁,在这几年间他经历了养父生父接连去世的打击,仕途也是一片灰暗,于是他决定从军。“求官建功,拯救天下”,是他从军的初衷,最终他舍弃声望如日中天的李鸿章,去投奔了养父的结拜兄弟庆军统领吴长庆,从此开始了他的跌宕起伏一生。
袁世凯出生在中原默默无闻的项城县里,袁家发家是在他的祖父那一辈,祖父的兄弟袁三甲高中进士,于是光宗耀祖进入官场,本来一个只能算是小康的家族,地位一跃成为当地的大族。袁家在当地一直颇有名气,是因为家族里多出读书人,在近百年里以诗书传家,那个时候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一位进士在官场并不能掀起太多水花,但是对于闭塞的村寨来说,袁甲三的进士是这里百年间难遇的盛事,袁家也因此成了难以攀附的高门大户。之后袁家在袁三甲的带领下开始向一个真正的大家族发展,在袁三甲中进士十五年之后,他的儿子也同样高中进士,后来次子与袁世凯的叔父也中了举人。
袁家一门有四位从科举走出的贵人,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在全国也是少之又少,袁家至此成为诗书大族。袁世凯并不是家族中“世”字辈的长子,之所以名字中带“凯”是因为他出生这天,正好袁三甲的一封家书到了,家书中提到一场战争的胜利,为此父亲取了“凯”为自己儿子的名字。袁世凯的名字如此响亮,也预示着他后来不平凡的一生,这个时候家族的所有荣耀还寄托在仕途最为顺利的袁三甲身上,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婴孩会在后来将家族地位带到顶峰。
袁世凯的父亲在家族中并不起眼,比起自己的弟弟袁保庆,袁保中似乎无能了些,但是在讲究多子多福的那个年代,袁保中有五个儿子让他在家族挺起了腰杆。甚至在面对唯一儿子早夭的弟弟时,隐隐有一种优越感,这个时候袁保庆已经四十岁了,无子继承家业是他最大的心病,于是过继了袁世凯为自己的儿子。当时婴孩早夭率比较高,袁保庆在各个任上辗转并不稳定,因此虽然成了叔父的儿子,袁世凯在七岁之前还是生活在老家袁寨的大家庭里。直到七岁之后,身体康健的袁世凯来到了养父的身边,开始随着他生活。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越早培养见识对未来的发展越有利,袁保庆对袁世凯是很看重的,亲自带在身边教养,自己在任上不断迁徙,也趁机教会袁世凯许多官场的奥秘。袁保庆所在任上比起老家袁寨来说繁华发达了许多,袁世凯的眼界也因此打开,心中也装下了官场之事。袁家是靠科举兴家,因此比起一般官宦人家更加注重读书,袁保庆在袁世凯还小的时候就对其耳提面命,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继续保护家族的荣耀。袁世凯自幼聪明伶俐,读书让他心有丘壑,官场的见识滋生了他的野心。袁保庆对这一现象是乐见其成的,13岁那年袁世凯曾作了一副对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从这幅对联中可以看到年少的袁世凯的豪迈,以及从军的隐秘心思。
只是后来的发展让这个看似前途无量的孩子遇到了第一个挫折,袁世凯聪慧机敏,但却十分厌倦八股文章,因此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乡试一再落榜。袁世凯喜欢读古文,也喜欢读史记,而对科举有用的书籍总是提不起兴趣,因此袁保庆为他请来名师大儒教导他的学问,但是袁世凯还是辜负了养父的期望,直到袁保庆去世袁世凯在科举上还是毫无建树。这种情况持续到袁世凯二十岁,在这几年间他经历了养父生父接连去世的打击,仕途也是一片灰暗,于是他决定从军。“求官建功,拯救天下”,是他从军的初衷,最终他舍弃声望如日中天的李鸿章,去投奔了养父的结拜兄弟庆军统领吴长庆,从此开始了他的跌宕起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