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能打败张郃的几个人(真的是被诸葛亮用计射杀的吗)
三国后期能打败张郃的几个人(真的是被诸葛亮用计射杀的吗)据此,可以总结两点:其一,张部之死确实是诸葛亮“射杀”,但绝对不是诸葛亮“用计射张”,更不是本欲射一“马”,却误射一“獐”。其二,张郃追杀诸葛亮是司马懿派去的,而不是张郃讨令去追,不听司马懿劝阻,以致遇伏身死。就在这时,蜀军“运粮不济”,负责运粮的李严又诓骗诸葛亮吴国来犯,诸葛亮没有办法只能退军。魏军张郃率部追杀,追至“青封,与亮(诸葛亮)交战,被箭死”。蜀军“粮尽退军”,又一次失去了大好的战机,所以后来诸葛亮以李严谎报军情,上奏将李严贬为平民。诸葛亮先令杨仪、马忠率领1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埋伏,而诸葛亮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依次撤退,让魏延、关兴二人断后。魏军先锋张郃向司马懿讨令追击蜀军,被司马懿劝阻后还是一意孤行。魏延、关兴二人轮流与之对战,但一直示敌以弱且战且退。张郃认为蜀军不足为据就放心大胆的追击,一直追到木门道口。魏延回马再战,露出破绽大败而走。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败走,顿时信心高
张郃,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也是诸葛亮北伐时的主要对手。关于张部之死,《三国演义》说是诸葛亮用计射杀,但这件事是否是杜撰的呢?张郃真的是被诸葛亮用计射杀的吗?
魏国大将张郃,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中,都是一位作战猛勇的大将。张郃原来是袁绍手下的将领,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后归顺于曹操,此后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左将军。
诸葛亮北伐,张郃数次与蜀军对抗,在街亭打败诸葛亮的部将马谡,使蜀国失去了街亭这个重要战略地点,可以说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始作俑者。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张郃的生平事迹做了许多改变,不仅将街亭打败马谡的功劳转移给了司马懿,而且写他的结局也很悲惨。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写张郃之死。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魏军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连连被诸葛亮击败。都护李严在运送粮草时因道路泥泞出了差错,未能及时送到,而李严为了推卸责任,谎称吴国欲攻蜀,向诸葛亮告急,诸葛亮一听不得不放弃北伐,只能回去防守吴国的攻势。
诸葛亮先令杨仪、马忠率领1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埋伏,而诸葛亮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依次撤退,让魏延、关兴二人断后。魏军先锋张郃向司马懿讨令追击蜀军,被司马懿劝阻后还是一意孤行。魏延、关兴二人轮流与之对战,但一直示敌以弱且战且退。张郃认为蜀军不足为据就放心大胆的追击,一直追到木门道口。
魏延回马再战,露出破绽大败而走。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败走,顿时信心高涨,驾马追入木门道中。这时天色已渐昏暗,忽听一声炮响,蜀军以石头阻断了张郃的退路,两边弓弩手万箭齐发,将张郃与百余部将尽皆射死。事后,诸葛亮还说:今日围猎,本欲射一“马”,却误射一“獐”,其中的“马”指的就是司马懿,而“獐”指的是张郃。
据《三国志》有关传记记载:建兴九年三月,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魏国以司马懿、张郃等将领率兵相拒。诸葛亮攻占祁山后,留王平守卫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魏军,接连挫败魏军,司马懿占据地利优势,以天险防守蜀军,但也不敢再战,只能龟缩防守,部下讥笑他“畏蜀如虎”,司马懿又气又恼,立刻便派兵出战,结果还是大败收场。
就在这时,蜀军“运粮不济”,负责运粮的李严又诓骗诸葛亮吴国来犯,诸葛亮没有办法只能退军。魏军张郃率部追杀,追至“青封,与亮(诸葛亮)交战,被箭死”。蜀军“粮尽退军”,又一次失去了大好的战机,所以后来诸葛亮以李严谎报军情,上奏将李严贬为平民。
据此,可以总结两点:其一,张部之死确实是诸葛亮“射杀”,但绝对不是诸葛亮“用计射张”,更不是本欲射一“马”,却误射一“獐”。其二,张郃追杀诸葛亮是司马懿派去的,而不是张郃讨令去追,不听司马懿劝阻,以致遇伏身死。
事实上,恰好是张郃反对追杀,他认为:按兵法上说,围城必须放开一条出路,归军最好不要去追杀,以此劝谏司马懿,可司马懿执意不听,执意派遣张郃追击,オ酿成了张部身亡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