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最后的回忆(四十年前去福州路)
外滩最后的回忆(四十年前去福州路)后来,因为我工作的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为市卫生局直属管理,我也常去那里送或拿文件。有时近中午时分,便去位于大楼顶层的食堂蹭饭吃。此食堂不是市卫生局自己办的,而是整个工部局大楼内各单位的联合食堂,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可去吃,而食堂伙食也相当不错。记得我母亲办公的外事处在楼梯左侧第一间,是个打通的大套间,是所有处室中面积最大的一间。我小时候,母亲周日值班时有时会带我去她办公室。她的办公桌正好靠窗,我可以看到对面49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在我印象当中,原工部局大楼是个回字形大楼,我母亲工作所在的市卫生局在汉口路223号,靠近河南中路一侧。市府大礼堂在近福州路一侧,是有关部门在1960年代利用用原工部局大楼后面的场地新建的,不是与老建筑连在一起,因大楼并非完整回字形,在此处有个大缺口。大楼内有好几个机关单位,记得市卫生局隔壁就是市劳动局及市药材公司。市劳动局大门也在汉口路上,近江西中路一侧还有市府大
作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外滩“第二立面”改造项目,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的一红一白两栋建筑引人注目。昨天,我们介绍了百年老建筑“小红楼”的情况,而白色建筑始建于1914年,1922年竣工,建成初期作为工部局大楼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上海市政府大楼,被老上海称为老市府大楼。
范基农是一位海派人士,也是沪上知名西洋古董收藏家,他母亲在这栋历史建筑内工作了一辈子。四十多年前,范基农周末去福州路原市府大礼堂看电影时,也常见此“小红楼”。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这红白两栋建筑的故事。
站在马路上,你几乎是看不到“小红楼”的,因为这栋建筑掩隐在原工部局大楼之内,只有常去楼里办公的人才能看到“小红楼”,一般要从汉口路中间大门进入停车场可直接见到,或在大楼内侧办公室向窗外可望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父亲在市政府机管局工作(办公地点为前市政府大楼,今为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当时周末有内部电影及复映电影放映,所以那时我几乎每周日都要去福州路210号的市府大礼堂(现已拆除)看电影,那时也可见到“小红楼”的一部分。
当年去市府大礼堂看电影所使用的入场券(1980年代使用)
在我印象当中,原工部局大楼是个回字形大楼,我母亲工作所在的市卫生局在汉口路223号,靠近河南中路一侧。市府大礼堂在近福州路一侧,是有关部门在1960年代利用用原工部局大楼后面的场地新建的,不是与老建筑连在一起,因大楼并非完整回字形,在此处有个大缺口。
大楼内有好几个机关单位,记得市卫生局隔壁就是市劳动局及市药材公司。市劳动局大门也在汉口路上,近江西中路一侧还有市府大厦门诊部。有趣的是,虽各单位有自己的大门,都有楼梯及电梯进入,但一旦进入,因大楼是回字形,可通过长长的走廊与各单位相通。正是由于大楼的回字形结构,有些社会人员从其他单位门走进去之后,可以进入卫生局办公区域,后来市卫生局搬到了北京西路之后,加强了门卫管理。
原工部局大楼早期设计图(《跟着档案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进入汉口路223号大门右侧便是楼梯,当走到二楼时,可见一行字“这里是一楼”。据说是大楼管理人员为避免来访者弄错楼层而特用油漆刷的,我后来了解到,因为此楼是外国人设计作为工部局办公场所,最初是按外国人习惯,把二楼称为一楼。大楼楼层高,楼梯两边是长长的走廊,办公室一间挨着一间,都是卫生局各个处室,如科研处,医政处,局长室等,走着走着便要拐弯了。
江西中路福州路路口,老市府大楼周边城市架空线全部入地(2021年拍摄)
记得我母亲办公的外事处在楼梯左侧第一间,是个打通的大套间,是所有处室中面积最大的一间。我小时候,母亲周日值班时有时会带我去她办公室。她的办公桌正好靠窗,我可以看到对面49路公交车的终点站。
后来,因为我工作的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为市卫生局直属管理,我也常去那里送或拿文件。有时近中午时分,便去位于大楼顶层的食堂蹭饭吃。此食堂不是市卫生局自己办的,而是整个工部局大楼内各单位的联合食堂,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可去吃,而食堂伙食也相当不错。
2020年12月,“小红楼”第一次平移的动图
我母亲18岁就进市卫生局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她退休时为市卫生局副处级调研员,可以说,她也算是这红白两栋历史建筑的时代见证人吧。现在两栋建筑在进行保护性修缮,希望能修旧如旧,宜辟成美术馆、历史资料陈列室等文化场所,将来变成沪上一处新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