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当年有没有被盗(伪造清明上河图招致杀身之祸)
清明上河图当年有没有被盗(伪造清明上河图招致杀身之祸)那么,这件事情也反映了另一个事实。在明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临本较多,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张择端者,南渡画苑中人,与萧照、刘松年辈比肩,何以声价陡重,且为祟如此?今《上河图》临本最多,予所见亦有数卷,其真迹不知落谁氏。当高宗南渡,追忆汴京繁盛,命诸工各想象旧游为图,不止择端一人。”这段记载说明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明代广泛地流行,而且似乎还没有提及是明代的版本,即仇英的那种靑绿山水式的《清明上河图》版本。还有一个信息,就是宋高宗赵构到江南一隅的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时,常常追忆北宋时期的汴京繁荣景象,诏令画院的画工凭借想象描绘汴京的盛况场景,这其中包括了张择端。这里就有个问题,张择端是在南宋时期画的《清明上河图》。不知是沈德符的记载有误还是后世传为张择端本身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此时有一个人非常嫉妒娄江王思质,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听说了《清明上河图》是摹品的真相。于是这位小人便认为抓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野获编补遗·内阁·伪画致祸》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因为一幅赝品《清明上河图》,而致使明代一个官员丢了自己性命的历史真实事件。
明代有多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当时《清明上河图》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毕竟那个时代的中国绘画在民间流传较多,官府收藏得更多。名画不计其数。再加上真本《清明上河图》谁也不清楚在哪里,没有真版比较,流传的也无法辨别,仅仅从绘画本身的角度分析和鉴赏画品的优劣。
明嘉靖年间,严嵩(1480-1566年)是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后又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因为他是分宜(今江西分宜)人,故世称严分宜。嘉靖(1522—1566年)时,特别受到明世宗皇帝朱厚熜的信宠,正是实力旺盛时期,他在内阁20余年,玩弄权术,奸横跋扈,是明嘉靖年间有名的弄臣。他有一个癖好,专门“以诸珍宝盈溢,遂及书画骨董雅事”。恰恰就在这时,明代-些高官诸如在江淮任总鹾(即盐运司盐政)的鄢懋卿,以及以瞥兵的身份在吴越的胡宗宪和赵义华等,深知严嵩喜欢古董字画的癖好,于是他们便利用前往江淮和吴越的时机,都“各承奉旨,收取古玩,不遗余力”,在民间收集各种古玩字画,其目的是为了巴结自己的上司——严嵩。
这时候,民间到处传闻有《清明上河图》手卷真本,据说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他们仔细一打听,最后得知张择端所画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在故相王文恪胄家里收藏着。而文恪胄家中古玩书画成千上万,堆枳如山,要找到张择端画的那幅《清明上河图》实在太麻烦。于是臣僚们来了一个大懒使小懒,便托苏州的当地人汤臣前往文恪胄家中去讨买那张《清明上河图》。这位姓汤的是一位装裱匠,且装裱绘画的技术十分了得,而且是严嵩家圈养的门客。也与娄江王思质中丞素有往来。于是便把严嵩喜爱古画法书的事情告诉娄江王思质说:“严嵩大人到处让人收集古人名画法书,他的儿子严世蕃梦寐以求地想得到《清明上河图》,你如果能弄到《清明上河图》卷,进献给严氏父子大人,必然可以获得他们父子欢心的,加官进爵、前程似锦定是没有问题的。”王思质想想也是,加官进爵不就是靠这些吗。于是当即命令这位汤臣不惜一切代价要买来张择端的这幅《淸明上河图》,哪知并没有买到张择端的《淸明上河图》。此时的王思质正是镇蓟门,他这时候也是求功利禄的心情太迫切了。而汤臣则用重金请一名苏州画家黄彪临摹一幅张择端画的那卷《清明上河图》。黄彪是苏州片中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高手,尤其是善于造假。故此,他的临本非常近似张择端的《淸明上河图》。汤臣得此临本以后,就给了王思质,而王思质就直接敬献给了严氏父子。
黄彪的《淸明上河图》临本(黄彪的临本今不见流传)就这样被送到严嵩的手上了。严嵩不知鉴赏,乃以为真迹,如获至宝。故此十分珍爱此画,甚至把这《淸明上河图》作为他收藏的古迹书画中镇家之宝。高兴之余,严嵩时常还在宴席酒会上把此卷《淸明上河图》在诸位达官贵人面前展示、欣赏和品评,其实乃是附庸风雅或更有炫耀之心,心中颇为满足。
本来事情就应该到此结束,反正严嵩也不知道此卷《淸明上河图》的真相。事实上娄江王思质献画给严嵩,他自己也不知道此卷《淸明上河图》的真假,因为他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是一个二百五。况且他也并不知道也不是他让黄彪去临摹《清明上河图》的,而是那位姓汤的装裱画师找到黄彪让其临摹的。也就是说,献画的和得画的都不知其中的隐情。
哪知道,中国古代官场的事情颇为复杂,水深得很啦。官场上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如履薄冰。而为官之事,更是难免会有政敌,必然招人忌恨。一旦对方有机会或把柄在政敌之手中,就必招灾难。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是,由于赝品《清明上河图》发生了丢掉性命的惨事。
事情是这样的,此时有一个人非常嫉妒娄江王思质,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听说了《清明上河图》是摹品的真相。于是这位小人便认为抓住了时机,把真相告诉了严嵩。他说:“这卷《淸明上河图》是赝品。”严嵩听罢很是生气,而他的儿子严世蕃知道了真相以后更是勃然大怒。心想你娄江王思质居然还敢拿赝品来有意地欺骗我,你不想活了。严嵩当时正是走势的时候,他的脚一跺,宫廷也得抖一抖。严嵩的儿子哪能轻饶欺骗他的人!就这样官场上的“以文房清玩,致起大狱”的惨事就发生了。最后娄江王思质被杀死在监狀里。临摹《清明上河图》的这件事情本来做得很隐秘的,结果事情还是让他人知道了。那位姓汤的装裱画师也十分后悔,真不应该让人去临摹一张,弄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害死了娄江王思质。事后,装裱画师也在想到底是谁把事情说出去了。左思右想,可能是弇州伯仲王世贞目睹了事情的始末。当然也不知然否。
那么,这件事情也反映了另一个事实。在明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临本较多,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张择端者,南渡画苑中人,与萧照、刘松年辈比肩,何以声价陡重,且为祟如此?今《上河图》临本最多,予所见亦有数卷,其真迹不知落谁氏。当高宗南渡,追忆汴京繁盛,命诸工各想象旧游为图,不止择端一人。”这段记载说明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明代广泛地流行,而且似乎还没有提及是明代的版本,即仇英的那种靑绿山水式的《清明上河图》版本。还有一个信息,就是宋高宗赵构到江南一隅的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时,常常追忆北宋时期的汴京繁荣景象,诏令画院的画工凭借想象描绘汴京的盛况场景,这其中包括了张择端。这里就有个问题,张择端是在南宋时期画的《清明上河图》。不知是沈德符的记载有误还是后世传为张择端本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