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分布图(蝮蛇类)
蝮蛇分布图(蝮蛇类)7.南美洲巨蝮,属蝮蛇亚科,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巴西东部及大西洋沿岸。喜欢栖息于灌木丛、潮湿的雨林内,卵生,每次产下5-18枚卵,巨蝮蛇的习性很神秘 ,目前采集到的个体并不多,所以被咬伤深具危险性,具有出血性毒。6.尖吻蝮又称五步蛇,是蛇亚目蝰蛇科的爬行动物。 体形粗壮,头大呈三角形;吻端较长而尖,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背正中有方形大斑块,尾短而细,末端鳞片侧扁而尖长; 雄性尾部较长,尾基部较粗,向后逐渐变细;雌性尾部较短,向后骤然变细尖。 因鼻尖呈三角形,似犁头状,体似蝮蛇,故名。5.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有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被小鳞。身体较细长。头背棕褐色,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唇缘色稍浅,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头腹色白。体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
1.阿拉善蝮,温带内陆荒漠常见毒蛇,拉丁学名Gloydius cognatus,是造成牧民牲口损失的主要毒蛇之一。野外生活寿命4~12年。
2.岩栖蝮,蝰科,亚洲蝮属的动物 。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有9枚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较粗,尾比较短·体尾背面灰褐色,有深棕色横斑若干,注意观察,它们也相当于短尾蝮左右并列的两两圆斑合并而成·尾末黑色。
3乌苏里蝮蛇是蝮蛇亚科的一种蛇。该生物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捕食方便,易于隐身的环境中生存。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林缘、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其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现已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4.角蝮蛇属蝮蛇科,生活于沙漠之中,名字来源于眼部上面的小角,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为了遮挡沙漠里的阳光。为沙漠环境进化出了侧爬行(蛇的一种爬行方式)的方法。有金黄色和土色两种颜色。
5.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有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被小鳞。身体较细长。头背棕褐色,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唇缘色稍浅,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头腹色白。体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体侧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
栖息于山区、丘陵多草木之处。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蛙类等。分布十分广泛,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南岭地区尤为常见。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6.尖吻蝮又称五步蛇,是蛇亚目蝰蛇科的爬行动物。 体形粗壮,头大呈三角形;吻端较长而尖,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背正中有方形大斑块,尾短而细,末端鳞片侧扁而尖长; 雄性尾部较长,尾基部较粗,向后逐渐变细;雌性尾部较短,向后骤然变细尖。 因鼻尖呈三角形,似犁头状,体似蝮蛇,故名。
7.南美洲巨蝮,属蝮蛇亚科,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巴西东部及大西洋沿岸。喜欢栖息于灌木丛、潮湿的雨林内,卵生,每次产下5-18枚卵,巨蝮蛇的习性很神秘 ,目前采集到的个体并不多,所以被咬伤深具危险性,具有出血性毒。
8.铜头蝮中型毒蛇,头部呈明显三角形。毒液中能破坏人类组织的成分只有西部菱背响尾蛇的一半,如果你被咬伤后得到了正确的治疗,你就能活,虽然铜头蝮造成了美国百分之三十的蛇类咬伤事件,但因毒液毒性不强,所以在捕蛇人奈吉尔·马文美国十大致命毒蛇名单上,只名列第八。
9.矛头蝮(B. atrox矛头蝮属(学名:Bothrops),又称枪蝰、矛头蛇、黄腭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区。其学名“Bothrops”源自希腊语“Bothros”及“ops”,意指“洞”及“眼睛(或脸颊)”,象征矛头蝮鼻孔附近的的颊窝(热能传感器官)。头部狭小,呈三角形,因此俗称“矛头(Lancehead)”。矛头蝮在美洲导致许多宗人类遭其咬伤致死的事件,其为祸情况比其它毒蛇更严重。共有32个物种已被确认。
10.亚马逊巨蝮,本种蝮蛇的体色为褐色、黄色或粉红色,背上满布深褐色或黑色的菱形斑纹。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巴西东部及大西洋沿岸。栖居于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