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健康传播学考试重点(每日考点又难又爱考的)

健康传播学考试重点(每日考点又难又爱考的)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积极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的国际传播也应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与方法,积极争取在全球事务中话语权,为维护国际利益、塑造国家良好形象贡献力量。日本学者鹤本真曾为国际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际传播就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等。国际传播因其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核心概念辨析一、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定义(名词解释套用)跨文化传播,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其三个因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

健康传播学考试重点(每日考点又难又爱考的)(1)

健康传播学考试重点(每日考点又难又爱考的)(2)

【上新公告】

火爆全网的木铎《每日考点》专栏又双叒叕上线啦!

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梳理、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位帮助你理解并记忆重要考点。

食用指南:打开你的专题笔记,进行查漏补缺式补充吧。

核心概念辨析

一、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定义(名词解释套用)

跨文化传播,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其三个因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语语言,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日本学者鹤本真曾为国际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际传播就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等。国际传播因其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积极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的国际传播也应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与方法,积极争取在全球事务中话语权,为维护国际利益、塑造国家良好形象贡献力量。


二、国家形象的建构

1、国家形象指的是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在他国公众中所获得的综合性的印象和评价,包括对其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国家发展、国际地位等多方面的评判。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当今时代,各国都在大力宣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于我国而言,塑造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特征的良好国家形象,对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改 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2、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式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国内媒体与海外媒体的互助融合

(2)公关宣传与媒介事件的报道(国家形象宣传片)

(3)文化产品传递民族符号

(4)国家战略合作与友好关系的建立

3、改进方式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民间官方集体发力

(2)传播策略的科学化,提高针对性

(3)传播形式多样化:宣传片、影视作品等

(4)实施主动的传播策略

(5)积极参与国际重大事件,提升国际话语权,表明立场与态度

(6)积极倡导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7)实施分地区、分国家、分受众的传播策略


三、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问题(重要考点!)

1、宣传思维浓厚

在对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出发点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单方宣传,那么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很多媒体往往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时,将国外公众和国内受众的特征混淆在一起 ,没有把握清楚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用汉语的思维习惯向英语国家的人去讲述中国故事,并且‘宣传味儿’很浓,使得国外公众难以接受和认可 ,预期的传播效果也就难以达到。”

在对外传播中,中国媒体习惯将国内的一套叙事方式运用到国外,加之党媒文风缺乏趣味性、生动性 ,带有浓重意识形态宣传,讲观点、讲立场、讲口号过多 ,讲例子、讲故事太少。这样的现状与做法,不仅容易带来不良的评价,更加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时代,这种做法或许能产生一定效果,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接地气的新闻、有人文关怀的故事,才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2、文化差异引隔阂

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是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尤其是中西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理念、教育背景,造成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例如在中国创造高票房纪录的影片,到了国外,票房效果却并不理想。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输出,日益造成国内受众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趋向。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还是需要加强我国的文化输出,同时针对文化作品主要出口国家的市场、文化进行调研,进行高质量文化作品创作,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早在1973 年 9 月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就在其《编码与解码》一文中提出,受众对信息通常有3种解读方式。

  • 一种是对抗式解读。即信息的传播会内涵着传播者的意识形态,或者传播者期望通过信息传播达到一定的目的。然而,受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既有的经历经验,进行反方向解读,完全背离了传播者的“原意”。
  • 另一种是协商式解读,即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承认或者理解到了传播者的意图,但是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己立场的理解和解读。
  • 还有一种是主导式解读。即受众完全顺着传播者的意图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完全达到了其传播目的。显然,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达到第三种传播效果,才能真正的讲好中国故事。

3、 缺乏互联网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尤其是新媒体传播的对象,大多对互联网读写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具备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而借助互联网媒体进行全球性的跨文化传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塑造中国的形象,成为一个必然的路径选择。”虽然中国媒体硬件设施完备,但某些媒体在对外传播时,却没有考虑到国外受众已经习惯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仍然延续长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形式。这种形式下,就算“故事”内容本身较好,也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应充分考虑到新闻移动客户端、社交网站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制定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报道和叙事方式。


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考点!)

1、把握受众心理需求

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需要的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足够的精彩和生动,更需要结合受众心理,有趣味地讲,并且有针对性地讲,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在媒体以往的对外传播中,在内容上宣传味浓,在形式上说教成分多,使得国外受众心理上很难得到共鸣,传播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真正的认同往往是来自于心理上的认可与接受,那么如何才能让国外受众对中国故事产生共鸣? 这就要求媒体在对外传播时需要考虑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心理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故事表达,讲他们想听想了解的故事。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等特点,网民的心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信息的获取来源不再只有单一的主流媒体,网民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对新闻内容也有了不同的解读视角,但是信息的真实性并不能得到保证。以往由于媒体“报喜不报忧”的传统 ,在事件发生时往往容易失去报道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平台经常成为谣言滋生之地。国外网民对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往往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甚至怀有不信任、不认同的心理。因此,媒体应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报道事实,成为信源提供的可靠保障,增加媒体公信力,给国外受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可信赖的真实中国,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关。

2、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动性、及时性是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互动性的特点让不同国家的群体得以沟通交流,增加理解;而新媒体及时性的特点则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主动与外国受众进行互动,通过他们的反馈,才能对原有的传播策略和叙事方式进行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调整。同时,在事件发生时,中国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声,第一时间争取话语权。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媒体为世界网民提供了相互联系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媒体,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新媒体时代,平视的传播态度、新颖生动的视觉呈现方式更符合网络受众的接受习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平台给了人们极大的言论表达空间,而原来作为被动的接受者的受众,也因此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参与其中。鉴于此,媒体也需要从俯视的信息发布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生动有趣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这样,与国外受众的距离就可以很大程度在心理上拉近了。

在这方面上,“侠客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时政新媒体,其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上的做法是较为成功的。如在 2017 年 12 月 10 日推出的《我是故宫博物院院长,我不是段子手,我为传统文化代言》,针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火爆,“侠客岛”采用照片、视频、文字相结合的报道方式 ,标题采用网络流行的“我为某某代言”的句式 ,内容上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解答网络受众的疑惑,同时将文章的重点部分用红色标注或者加粗,让受众在手机上阅读时不会感到疲劳。

3、立足民间故事 ,避免单向灌输

一直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往往着重于从宏大的叙事角度进行传播,而忽略了基层生活的报道。事实上,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有很大不同,对外宣传应把握国外受众的阅读取向、接受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精英人物、国家重大活动等内容往往离普通人生活较远,离国外普通人距离更远,无法产生共鸣。例如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国家宣传片,真正的效果不如人意,这也是忽略了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中国的基层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国家的富强之梦往往都是由个人的梦想凝聚而成,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往往可以超越国界,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通的情感脉搏。

在对外进行传播时,应将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讲出来,将基层的变化讲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好故事,才是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在民间,中国与其他各个国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民间交往,跨越国籍的民间交往需要克服很多来自文化习俗的差异。求同存异既是国家层面的外交方针,也是个体和谐相处的方式。

这样的民间故事不仅可以从小切口看国家变化,更能用故事传达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而对于公民个人层面 ,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例如 2017 年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的“我与中国”征文活动,通过来华留学生讲述自己的来华留学经历和感受,讲述他们在中国留学的故事。这种方式不仅能让人们看到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真实想法,更能以第三方的角度看中国。对于更多没有来华的外国受众来说,他们所讲的中国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4、培养高素质媒体专业人才

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特殊性也对相关的媒体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例如对国外受众的熟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外语的表达能力、新媒体的运用能力等。在国际传播中,这种复合型人才是缺乏的。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有跨学科的复合型传播工作者,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能力。

总的来说,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技能和知识,前者包括能熟练使用新媒体尤其是国外新媒体如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能力,以及国外语言运用能力等;后者尤其是要熟知深谙国外的风俗文化等常识。同时还要熟悉和了解国外的政治形势和政党流派,以及他们的立场特征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国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对国际舆论场中被少数强势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变,同时为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提高与加强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都提供一个新的机遇。

5、小结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社交媒体消解了传播的时空限制。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文化差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并培养符合对外传播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精彩的故事内容,也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和特征的“讲述”方式。而讲好中国故事,是讲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讲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是讲蕴含中国文化、情感与价值观的故事。透过故事传递中国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与文化特色;通过这种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历年真题梳理

  1. 论述题:结合理论案例谈谈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能力?(2019年暨南大学334真题)
  2. 论述题: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2019年厦门大学440真题)
  3. 策划题:围绕一带一路的主题,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线索写一个新闻策划。(2020年郑州大学334真题)
  4. 分析题: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334真题)
  5. 论述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媒体应如何更好的吸引年轻受众?(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334真题)
  6. 简答题:广告本土化策略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20年辽宁大学334真题)
  7. 论述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请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就如何通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分析论述。(2020年北京体育大学440真题)
  8. 简答题:简述UGC/PGC/PUGC的区别,并谈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下,视频内容生产应该如何运用这些?(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440真题)
  9. 公共题: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阻碍和实施路径(2021年中山大学交互设计真题)
  10. 实务题:“娱乐科普中国故事”为主题,针对海外社交媒体用户,策划一个短视频栏目。用“一页纸方案”形式写策划方案。(2021年暨南大学334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 大数据与新闻报道——陈力丹《新闻记者》(理解即可)
  •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文卫华《现代传播》(理解发散)
  •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刘义昆《现代传播》(深度阅读)
  • 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郎劲松《现代传播》(深度阅读)
  • 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方洁《国际新闻界》(深度细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