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龙音乐盘点(谋杀歌谣一票难求背后)
郑云龙音乐盘点(谋杀歌谣一票难求背后)在做“引进剧”的同时,中国音乐剧产业呼唤更多“中文版”音乐剧和原创华语音乐剧的诞生。通过“中文版”制作,可以在高规格的范本下不断学习,用中国的制作团队和演员,在中国的演出市场去反复与当今观众对话。只有培养了更多优秀的中国音乐剧人才,原创华语音乐剧才真正有希望。然而,中国音乐剧产业缺失的不单单是符合标准的演员,创作和技术人才的寻找也都困难重重。《声入人心》带来了一批“入坑”的音乐剧粉丝,2019年更是有大批量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轮番登陆中国市场。除了北上广,今年这些引进作品的巡演之行将去到更多二、三线城市。根据行业机构道略演艺的数据分析,中国音乐剧的票房原版引进的国外剧目以少量场次占据半数票房。然而,“引进剧”并不是中国音乐剧产业的一味良药,因为它并未解决这个行业巨大的人才培育需求。田元感叹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机遇,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可以成为产业,“坏”在
3月7日-10日,音乐剧《谋杀歌谣》在北京上演。这部已经在上海演出四轮、巡演超过百场的小剧场音乐剧,因为主演郑云龙通过电视节目《声入人心》爆红而赢得了大众的关注,也因北京场票价飙升仍一票难求而引发争议。然而,靠一两位音乐剧演员的“出圈”,带来的可能只是短暂的狂欢。《谋杀歌谣》中文版制作方华人梦想掌舵人田元表示,目前的现状是,中国音乐剧产业依然面临着优秀人才的巨大缺口,极大地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爆款效应之后,持续的推动力在哪里?
大众媒体对于音乐剧产业的推动,在市场成熟的欧美早有先例。比如《音乐之声》当初携手电视台制作《寻找玛利亚》电视节目,在海量的电视观众中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市场推广。而近期湖南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声入人心》,让全国观众通过一群颜值与才华并存的美声男孩们,发现了歌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的魅力。音乐剧演员郑云龙火了,他在一线综艺平台上为音乐剧行业呐喊,引来了许多追逐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明星效应”无论在哪里,都是票房的催化剂。《谋杀歌谣》在纽约成功以后,韩国很快引进制作了韩文版,邀请了当红偶像团队成员朴嘉熙担纲主演。2016年伦敦西区演出的版本,则邀请到了《歌剧魅影》里的“魅影”莱明·卡莱姆罗和《魔法坏女巫》里的绿女巫凯莉·爱丽斯同台飙戏。郑云龙爆红之后,他近期演出的《谋杀歌谣》《信》等音乐剧,全都一票难求。
然而,郑云龙带来的爆款效应,究竟对这个行业的推动力量有多大?可以维持多久?业内人士认为,《声入人心》的确促成了普罗大众对音乐剧的认识转变,但这次快速的发力对于产业真正的作用力,还有待观察。最值得警惕的是,音乐剧不是一个“求快”的行业,一个项目制作和营收周期至少是1至3年,人才培养和观众基数扩容的时间成本更高。音乐剧是一个需要整体团队配合的系统工程,良木代表不了森林,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要靠一个又一个行业人才,一部又一部精良作品。
除了演员,还需要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
《声入人心》带来了一批“入坑”的音乐剧粉丝,2019年更是有大批量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轮番登陆中国市场。除了北上广,今年这些引进作品的巡演之行将去到更多二、三线城市。根据行业机构道略演艺的数据分析,中国音乐剧的票房原版引进的国外剧目以少量场次占据半数票房。然而,“引进剧”并不是中国音乐剧产业的一味良药,因为它并未解决这个行业巨大的人才培育需求。田元感叹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机遇,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可以成为产业,“坏”在目前的业界人才的稀缺和标准的失衡。
在做“引进剧”的同时,中国音乐剧产业呼唤更多“中文版”音乐剧和原创华语音乐剧的诞生。通过“中文版”制作,可以在高规格的范本下不断学习,用中国的制作团队和演员,在中国的演出市场去反复与当今观众对话。只有培养了更多优秀的中国音乐剧人才,原创华语音乐剧才真正有希望。然而,中国音乐剧产业缺失的不单单是符合标准的演员,创作和技术人才的寻找也都困难重重。
一个演员或者一部戏火了,就因此盲目预测人口红利的产业效应,并不合理。学习英美、参考日韩,照搬模式、照着中国人口去估摸然后鼓吹数字,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郑云龙,当然也需要更多肯钻研的专业制作人才,更懂行的市场推广人才,才能出现更多的《谋杀歌谣》,更多符合中国观众文化和审美习惯的一流作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