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艺术发展历程(吉林沃土培育出的非遗成果)
吉剧艺术发展历程(吉林沃土培育出的非遗成果)吉剧《小村故事》吉剧《一夜皇妃》吉剧《江姐》吉剧《包公赔情》除了《桃李梅》,吉剧还有一大批经典剧目常演常新。1965年,吉剧《江姐》登上舞台,三个月内演出118场,观众达15.7万余人次,在当时创下了吉剧创建以来连续演出的最高纪录;《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山乡喜事》等剧目走上银幕,拍摄成为吉剧艺术片并广为流传;《三请樊梨花》《包公赶驴》《一夜皇妃》《关东雪》的上演让吉剧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奖收入囊中……及至近几年,吉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又创作出了如《小村故事》《大唐女巡按》《怀德县令》等一批有温度、有力量的新作品。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其中吉林省地方戏曲吉剧成为新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之一。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壮大,这个脱胎于东北二人转的地方戏剧再次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吉剧《三请樊梨花》首演
吉剧《桃李梅》
吉剧作为全国硕果仅存的新兴剧种之一(新兴剧种,即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剧种),于1960年被吉林省委正式命名为吉剧,国家一级编剧王肯、国家一级作曲家那炳晨都是吉剧重要的创始人。大型古装吉剧《桃李梅》是吉剧较早排演出的剧目之一,数十年间,《桃李梅》唱遍了大江南北,这部吉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今也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吉剧《江姐》
吉剧《包公赔情》
除了《桃李梅》,吉剧还有一大批经典剧目常演常新。1965年,吉剧《江姐》登上舞台,三个月内演出118场,观众达15.7万余人次,在当时创下了吉剧创建以来连续演出的最高纪录;《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山乡喜事》等剧目走上银幕,拍摄成为吉剧艺术片并广为流传;《三请樊梨花》《包公赶驴》《一夜皇妃》《关东雪》的上演让吉剧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奖收入囊中……及至近几年,吉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又创作出了如《小村故事》《大唐女巡按》《怀德县令》等一批有温度、有力量的新作品。
吉剧《一夜皇妃》
吉剧《小村故事》
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吉剧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香飘四野。此次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极大地鼓舞了几代吉剧工作者,也让新一代吉剧人满怀信心,坚守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继往开来,让吉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