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元璋观后感100字(朱元璋观后感)

朱元璋观后感100字(朱元璋观后感)1)家有贤妻; 朱元璋的过人之处,我总结有如下几点(纯属个人观点): 3、18~20岁流浪,出外化缘乞讨; 4、40岁成就大业,一统天下。 五千年来,能成就大业者,无非豪族或流氓。没有背景没有贵族身份映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金字塔塔顶的,这样的旷世天才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才出了两个人: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观后感100字(朱元璋观后感)(1)

寒假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看完了胡军版的《朱元璋》。之前看完了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一直对朱元璋的人物形象啧啧称赞。闲来无事,书写下自己的观后感,以打发这无聊时光。

朱元璋的生平,大概分为这几个阶段:

1、15岁家人几乎都饿死了;

2、16~17岁出家当和尚;

3、18~20岁流浪,出外化缘乞讨;

4、40岁成就大业,一统天下。

五千年来,能成就大业者,无非豪族或流氓。没有背景没有贵族身份映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金字塔塔顶的,这样的旷世天才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才出了两个人: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过人之处,我总结有如下几点(纯属个人观点):

1)家有贤妻;

2)勤奋好学;

3)胸中一直有着帝王梦;

4)仗义但同时手腕毒辣;

5)军事眼光超群,遇事镇定;

当然,朱元璋的不足之处,猜疑心过重,诛杀很多曾经一起扛过枪的兄弟。

正如《朱元璋》这部剧主题所吟唱的:

大风起乱云

萧萧劲草

漫漫红尘

人活世上真口气

一腔热血几回拼

看罢了古今多少事

英雄莫问出身

顶天立地男子汉

花开花落俏佳人

说尽了悲欢多少情

英雄自古无完人

朱元璋能成大业的原因远不止我上述总结的五点,接下来我简单聊聊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三点。

1、家有贤妻;2、勤奋好学;3、知人善任。

先说第一点,在我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有贤妻——马皇后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郭子兴(一个义军大帅)认朱元璋为义子,虽然器重朱元璋,但是他性情暴躁,忌才护短,又好听谗言,迟疑果断,在别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对他加以斥骂。记得有个情节,某次郭子兴大怒,将朱元璋禁闭于空室,不许进食。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他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使得朱元璋能脱离困境。朱元璋南下之时,马氏曾负责往来的文书,并做得井井有条,同时她还劝朱元璋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马皇后的贤良淑德,在她成为皇后之后体现地更甚。朝中的大臣们的生日她都一一记下来,剧中着重提到的是吕昶、刘伯温的生日之时,马皇后会亲自前往,送上精心给他们备好的礼物。而这些大臣们平日里对朱元璋的不满,经过马皇后的谈心闲聊之后,几乎都能一扫而空,甘心死心踏地地为朱元璋鞍前马后。

马皇后就像皇宫中所有臣子的母亲,无微不至地体察着臣子们的难处,并及时给以关怀,温暖中每个人臣的内心,这才使得诸位臣子与朱元璋的相处趋于和睦。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伤痛欲绝,再未另立皇后。由此也可见,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分量之重。

其次,朱元璋的勤奋好学,我深感佩服。

朱元璋初遇李善长这样的大贤之时,便想拜他为军师,并希望李善长每日给他讲历史故事。后来在与陈友谅作战之时,他每有空便会让李善长和刘伯温给他讲课授业。

相比于当时的义军领袖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对知识的尊重更容易让他聚拢贤才,进而在以后的作战中减少错误的决断,更容易取得胜利。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弟大多都是饿死的,他从小更是没钱读书,但是他强烈的求知欲像是强大的推进器,让他一直充满着斗志。记得当初在看李嘉诚传记的时候,李嘉诚和朱元璋一样,小时候清贫,对知识如饥似渴,不放过任何可以让自己成长的时光。

最后,朱元璋的知人善任,更是他取得胜利的利器。

细数他身边的文臣武将,真是不胜枚举。李善长、刘伯温、徐达、汤河、常遇春、蓝玉……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朱元璋和刘邦最大的共同点,便是知人善任。朱元璋创业初期(被郭子兴赶走别处谋出路),便招募了徐达、汤和、周德兴、冯国胜、李善长、朱文正、常遇春等。创业中期(占领南京后),他又竭力招募了刘伯温、付友德等。从现在看来,他当时的领导班子,绝对是超豪华阵容。(相比于张士诚、陈友谅的谋士而言)。

朱元璋虽然很重视贤臣的意见,但是他自己本身便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比如在前方陈友谅60万大军杀来,同时后方元军劫持天下义军统帅小明王之时,朱元璋力排众议,亲帅大军前去营救小明王。后来的历史证明,营救小明王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朱元璋的成功与当时的元君腐败统治、还有他的勇敢刚毅的性格等等都是分不开的,在此就不展开论述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