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穿越见闻(原创百变魔都第二站)
魔都穿越见闻(原创百变魔都第二站)进入这条街,匆忙的快节奏似乎就慢了下来,在上海享受慢时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午饭时分,走进这家老洋房准备品味上海地道私房菜。这是一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它的外墙面缀满了细纹抽纱的阿拉伯纹案浮雕,门框、窗框均为修长的椭圆形,上部分为马蹄形拱卷,内缘裂成锯齿。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民国前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属于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英国传教士窦乐安买下了这片土地,路名便叫窦乐安路。路牌下的雕塑是叶圣陶和小报童。要知道,多伦路上的老房子更是“大有来头”。走过”多伦路名人街“牌坊,第一眼便看到了这座洋溢着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建筑。圆顶、尖塔,马蹄拱形,石造花窗格,这里便是著名的孔公馆,孔祥熙当年在上海的居住地。
“魔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别称之一。其最早发源于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他是第一个把上海称为“魔都”的人,此后,魔都一词被许多人用来形容上海那错综迷离的世相。
要了解上海,那就必须穿越回那个时代。在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于是,我便将第一站锁定为多伦路。
在上海,有一座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那就是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上方,是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名。
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
民国前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属于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英国传教士窦乐安买下了这片土地,路名便叫窦乐安路。路牌下的雕塑是叶圣陶和小报童。
要知道,多伦路上的老房子更是“大有来头”。走过”多伦路名人街“牌坊,第一眼便看到了这座洋溢着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建筑。圆顶、尖塔,马蹄拱形,石造花窗格,这里便是著名的孔公馆,孔祥熙当年在上海的居住地。
这是一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它的外墙面缀满了细纹抽纱的阿拉伯纹案浮雕,门框、窗框均为修长的椭圆形,上部分为马蹄形拱卷,内缘裂成锯齿。
进入这条街,匆忙的快节奏似乎就慢了下来,在上海享受慢时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午饭时分,走进这家老洋房准备品味上海地道私房菜。
是一家藏匿在多伦路文化街里有腔调的本帮菜馆,据说,曾经是杜月笙三姨太的住所,其环境优雅,我决定和这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一起共赴老洋房盛宴。
美味蛋酥
白斩鸡,必点的本帮菜,鸡肉嫩滑,蘸了特制酱油,浓浓本帮味
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炒面,非常本帮的主食,就爱这份浓油赤酱
一桌6菜,1汤,1主食,四人一共才200元,可谓超值!
左联五烈士
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人们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
因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一时,也因此被人们习惯性称其为“白公馆”。
多伦路文化街全长600米,街道呈“L”型,街边建筑都是欧式小洋楼,虽不大气,但很养眼。
这样的小街小巷,在上海的大小马路中实在是太多了,而这多伦路不同在于它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条五百米的街道居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多伦路可以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在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遗迹在上海是罕见的。
在当时的年代,这里处于华界与公共租界相交之地,享有三不管的宽松环境,因此左联的文人志士们便在这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顺着路牌往里走,左联会址,原中华艺术大学出现在面前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
站在窗前,耳畔依稀传来,鲁迅先生的声音:要为“工农大众”服务。
中华艺术大学宿舍旧址,建成于二十年代,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的线条,突出显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
这里的弄堂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典型的沪上里弄。
弄堂里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此居住,我很羡慕那些住在多伦路上人家,虽然居住环境并不理想,但能和这么一条有故事的路终日作伴,那真是可望不可得呀。
回到多伦路主路上,感到每栋建筑都好像蕴藏着许多故事,伴着徐徐轻风,更有种古雅的味道。
这座始于1933年的建筑上的两句话:“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概括得简洁而准确。
除文物字画外,这里还有一家毛主席像章博物馆,虽然没来得及走进去,但引得走过的人们回忆多多,且五味杂陈。
这是一家毫不造作特接地气的旧书店,书店很小,加上中间的书架,一共只放了四面的书,却已经整个书店满满当当。古朴而传统的气息已经融入到店内每一本书中,无声倾诉着,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化。
或许,这间书店曾是繁华的存在,如今却是磨灭的文化印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人们不再那么注重花时间去反省自己。这片方寸之地中,你可以尝试在这些书本之中寻找到一丝安静。
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永安里,其楼宇平面呈弧形
这窗很有民国范儿,有木有?望着它,脑海中不断闪现出一个又一个文人的身影,也许他们就是这窗的主人。
多伦路上走一走,呼吸这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感受这里曾强劲跳动的“民族魂”脉搏。
道路一侧版画墙,再现了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等文化名人及多伦路当年的风采。
多伦路是一条动静相间的道路,颇不起眼的小巷,却藏着许多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风情故事,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是一幢独立式的东南亚殖民地风格建筑,从建造年份推算,是一栋仿英国安妮女皇复兴式样,表现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1837~1901)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
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
鲁迅的足迹
茅盾的足迹
巴金的足迹
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瞿秋白等文人志士都曾在这里工作或生活过,可以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今天我跟随他们的足迹前行,前去景云里探寻那些封存多年故事。
景云里(名人之路),建于1925年,为砖木结构石库门房屋。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
“景云里”,清雅的小院里适合文人们仰望星空,思考忧国忧民的大事,楼前停放的自行车,楼道里的晒衣绳和屋后的灶头间,又勾勒了一幅“大家皆凡人”的和谐画卷。
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é,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店里的背投式电视不间断地播放着黑白片子,从无声时代到三四十年代国内、国外的经典影片。店里吱吱作响的楼梯,昏暗的灯光,木质的地板,处处透露出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感觉”。
在弥漫着老上海风情的咖啡馆里,听一曲留声机中周旋的歌,看一看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的电影。在沙沙流转的胶片的光影中,思绪就能走入旧日的上海故事中去。
夕拾钟楼高18.5米,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红砖灰墙的设计有着一种传统的摩登感觉。楼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钟楼顶端所置古钟为青铜铸造,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整修一新的夕拾钟楼在阳光下更显华贵、凝重。
窦乐安的塑像矗立在夕拾钟楼一楼右侧密封的空间里。
楼体的圆拱门廊下配着圆形的玻璃,远看像是一个硕大的靶子。
和身着五四式女装的丁玲一起在林荫下小坐会儿,听一曲路边艺人萨克斯,惬意下浮萍的幽静,沉没了夏日的暑热……
中欧多国情调,极具特色的建筑群,全都被浓缩在了这条路上,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复古文艺大片。
熙公馆,抗战时期,曾作侵华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
建筑也是多伦路的一大特色,欧式、日式,公馆、公寓,风格迥异,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徜徉在多伦路文化一条街上,名闻遐迩的基督教鸿德堂就在眼前,人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建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掺杂。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
大门上方有“上帝爱世人”和“鴻德堂”几个大字。这是多伦路上最古老的建筑,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而命名。以中国式庙宇形式而作为基督教堂的建筑,是国内唯一带檐的中式教堂。
墙上,那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依然向人们发出无言的警示。
西方教堂特有的彩色玻璃窗也被安装在中式建筑上,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融合。
心存好奇特意进入感受一番,里面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它是公开供人们瞻仰的,每周还举行很多次宗教讲解,很多年轻人选择在此举行婚礼。
楼内一切设施保存完好,就连木质楼梯也还保留着昨天的模样。
精美的花窗格外吸睛
走出教堂,一出门便看到,午后的阳光下,文学青年在和先生一起交流。驻足良久,我仿佛聆听到了文坛泰斗与晚辈之间的对话。
一袭长衫,眉骨分明,头部后仰,双眼微闭,手叼一支烟,神情轻松、淡定——正是心目中的先生形象。
雕塑后是一栋不知原址为何的红色欧式二层洋房,其外观十分考究,精美
多伦路L型的道路即将走完,一座时尚建筑有点生硬地冒了出来,这就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里面的展览没时间仔细观看,但其中的旋转楼梯令我记忆犹新。
500多米的多伦路,用了近3个小时走完,在这里触摸到历史,触摸到上海发展轨迹,更触摸到民族的脉搏……
【独白】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里曾号称”现代文学重镇”,文人们的爱恨情仇,便似电影一般,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这条浓缩了上海特征的街坊里弄、石库门建筑,基督教堂和不同风格花园别墅的小街,蕴含着海派文化之脉动,它不仅留下了名人的呼吸,也留下了每栋花园别墅建造者和其家人的呼吸,以及岁月沧桑收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故事。
区区500余米的多伦路,走马观花的我只看到了它华丽光鲜的“面”,当他睁开探究的眼睛,它的“里”才一点点展现,同时逐渐看到了它的纹路,嗅到了藏在纹路中的历史气息,品味到它的文化内涵,顿时发现百年时光离我们并不遥远,由于战乱和后来的计划经济,没有在那展开的蓝图上继续设计出新的画卷,而是抹掉了它的色彩和丰富。
多伦路是值得慢慢逛的地方。多伦路上走一走,依稀还能呼吸到这里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多伦路上走一走,一定还能领略到百年上海滩演绎的民俗风情;多伦路上走一走,一定能见前所之未见,闻前所之未闻,思前所之未思,获前所之未获。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变魔都(第三站)千年泗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