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东临清非遗传承(临清已成立3个市级曲艺传承基地)

山东临清非遗传承(临清已成立3个市级曲艺传承基地)刘方平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鸳鸯板掌握节拍,用山东方言演唱,富有节奏、板式、辙韵,由一人或多人表演。山东快书那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通俗明快的语言,使其迅速传唱并经久不衰。从语言、故事情节等各方面来看,“武老二”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方式为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表演上讲究 “手眼身步 ”及 “包袱 ”、 “扣子 ”的运用,动作幅度较大。演员吟诵唱词,兼以说白,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幽默。其中,《武松传》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语言精练而幽默,全部有十余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如“东岳庙”“打虎”“狮子楼”“祝家庄”“十字坡”等。每个故事各自独立,说完一个,另起一个,一般一个故事能演上一天。早期的山东快书专门演唱武松的故事,临清及华北一带的老百姓把这种民间说唱亲切地称为“说武老二”。民众中曾有“千遍不俗的王二姐,万遍不俗的武老二”的赞誉,可见其百听不

山东快书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松武二郎……”在老聊城的记忆里,伴随着“当哩个当、当哩个当”清脆的鸳鸯板声,山东快书《武松传》让人如痴如醉。

山东快书是以说故事表人物为主的韵诵体曲种,又称“说武老二儿”。山东快书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临清,已有20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的落第举人李长清等人,名落孙山后滞留于古运河岸边的临清,由一部《武松传》起家,后经历代艺人加工传唱至南京、上海、杭州、汉口等地,扩大了山东快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快书出现了高元钧和他的学生刘洪滨、刘学智以在北京为基地及分散在全国四面八方的众多快书新人,呈现出一个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山东快书由一个地方曲种迅速推向全国。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鸳鸯板掌握节拍,用山东方言演唱,富有节奏、板式、辙韵,由一人或多人表演。山东快书那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通俗明快的语言,使其迅速传唱并经久不衰。从语言、故事情节等各方面来看,“武老二”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方式为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表演上讲究 “手眼身步 ”及 “包袱 ”、 “扣子 ”的运用,动作幅度较大。演员吟诵唱词,兼以说白,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幽默。其中,《武松传》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语言精练而幽默,全部有十余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如“东岳庙”“打虎”“狮子楼”“祝家庄”“十字坡”等。每个故事各自独立,说完一个,另起一个,一般一个故事能演上一天。早期的山东快书专门演唱武松的故事,临清及华北一带的老百姓把这种民间说唱亲切地称为“说武老二”。民众中曾有“千遍不俗的王二姐,万遍不俗的武老二”的赞誉,可见其百听不厌的艺术魅力。山东快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佳作。传统山东快书曲本多为英雄史诗式的长篇名著,可连续演唱,具有系列性,描写手法注重故事的编排、铺垫,语言通俗明快,口语化、大众化,注重喜剧效果,如《武松传》《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以反映军事题材为主的新唱段产生,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开创了山东快书的新纪元。作品如《一车高粱米》《侦察兵》《长空激战》《智斩栾平》《两代神炮手》等。反映当时农村题材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团圆》等。配合时代发展创作的《赵永刚》《马本斋》等。新时代的单段作品无论是其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方面,还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品如《怕》《罗参谋》《扑克谜》《你我他》等。

目前,经多方论证,临清已经被确定为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作为历史的见证,高元钧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就安放于大众公园内。2004年5月,临清还成功地举办了“全国山东快书大奖赛”。从李长青等人开始编写《武松传》开始,山东快书已经走过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

山东临清非遗传承(临清已成立3个市级曲艺传承基地)(1)

刘方平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延 伸


临清已成立3个市级曲艺传承基地


“铜板一打连声响,我说段快书你听端详,不管说得好不好,领导们、观众们,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齐刷刷地鼓下掌吧……”“这兄弟三人说话真客气,哈哈,大哥请酒,兄弟请,大哥请,请请请,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最近,临清金郝庄镇第二中学美术教师刘方平手持一对鸳鸯板,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可以说,43岁的刘方平是临清山东快书的年轻传承者。11月29日,刘方平告诉聊城晚报记者,目前,以他为主要参与者,在临清成立了3个市级曲艺传承基地。


方言加鸳鸯板的艺术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聊城市首批签约艺术家刘旭东说,山东快书的定义是“用山东话快快乐乐地说书”。其特色是,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

在刘旭东看来,临清方言加上鸳鸯板就是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以临清方言为基础的语言艺术。它幽默、诙谐,深得民众喜爱。

刘旭东写的第一篇山东快书叫《张八飞车记》,在临清东方红影剧院第一次演出时,演员用了曲艺中“现挂”的本领,竟然获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后来,刘旭东又根据上级要求,把临清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特色小吃、非遗项目、风土人情都融进唱词,写成了接地气的快书《赞临清》。2010年,刘旭东根据基层政府里发生的一点小事,采取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山东快书《一张汽车票》,参加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比赛,在全国获优秀奖,并参加了全国曲艺作品研讨会。


临清教师接过传承棒


因为山东快书发端于临清,并且快书语言以临清方言为主。因此,山东快书一出口一入耳,就深得临清人的喜爱。刘方平小时候就受到山东快书的熏陶,收音机里每次播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他不但洗耳恭听,而且全身的细胞都顿时活跃起来,有时还会跟着旋律来上几句。

刘方平告诉记者,上高中时,班里举办元旦晚会,他从家里的老录放机后面拿下来两根铜架当鸳鸯板敲着背起《武松赶会》的唱词,当时,同学们感觉挺好。刘方平21岁那年,在聊城大学读书期间,就下决心学好这门艺术。后来,他拜河南新乡的高元钧弟子杨明扬为师。在金郝庄镇第二中学执教期间,他将这门艺术带入课堂。根据快书风趣幽默的特点,他把这门艺术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非常轻松,并有益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但学到了课本知识还领略到了山东快书的独特魅力。刘方平手中那对鸳鸯板一握就是23年。二十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演出千余场,在丰富的实践中,刘方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刘方平告诉记者,有一种老说法是,《武松打虎》《武松赶会》和《鲁达除霸》是山东快书的老三段,也就是说,老三段说不好的话,山东快书演员就不合格。结合现代社会,刘方平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搜寻一些风趣幽默的素材,创作了《娶爸爸》《职责》《打工归来》《老会长授课》《国策赞》等10余个作品。


收13个徒弟建3个基地


多年来,临清山东快书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为了更好地传承山东快书,2014年8月3日,作为山东快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东快书高派再传弟子刘方平收下了张浩等7名弟子。这7人均是90后,其中6人为在校大学生,1人为在校高中生。2017年夏季,山东快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方平又收徐聪、张茜、刘晓丽、沈培宇、刘笑菡、景庆轩等6人为徒。截至目前,为了传承山东快书,刘方平共收徒13人。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刘方平为主要参与者,2017年3月13日,在临清市第二中学举办了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并授予临清二中“聊城市曲艺传承基地”(山东快书传承基地);2018年11月21日,临清市康庄镇第二中学被确定为“聊城市曲艺传承基地”;2019年11月21日,临清市金郝庄镇第二中学被确定为“聊城市曲艺传承基地”。

“传承山东快书的主要方式是收徒弟,建基地,发现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山东快书。无论走到哪里,让山东快书成为我们的符号。”刘方平说,再就是在年节以及节庆活动进行公益演出,让更多人喜欢山东快书。




山东临清非遗传承(临清已成立3个市级曲艺传承基地)(2)



■来源:聊城头条(liaochengwanbao)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