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扶智助力脱贫攻坚(扶贫扶智育希望)
扶贫扶志扶智助力脱贫攻坚(扶贫扶智育希望)2020年广西德保高中高考一本上线94人,同比2019年增加37人;广西田阳高中一本上线71人,同比增加15人;广东连平中学高优上线人数71人(不包括艺体生),同比增长率为21.3%,本科上线率创近四年新高,上线人数478人……1 南山区教育局:教育扶贫的“南山模式”,守护山村娃求学梦日前,由南方日报社主办的“决胜脱贫攻坚 深圳先行示范”2020深圳扶贫年度榜单揭晓,深圳十个中小学及教育主管部门榜上有名。细数这十大案例,我们发现,他们输送资源、培养强师、建立联盟、真情帮扶,不仅映射出来自深圳教育的扶贫责任与担当,更展示出特区教育在扶贫扶智中走出的示范路径。撰文:徐峰 叶淑萍 陈熊海 苏国锐统筹:刘丽
|
深圳帮扶的广西百色田阳区南山实验小学,孩子们正在吃午餐,碗里装着热腾腾的萝卜、排骨、米饭。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
|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合力中,教育扶贫始终释放着强大的能量。
如果说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方法能有效帮助贫困群众打通摆脱贫困的道路,那么教育扶贫则更像是点亮了通向美好未来的路灯,照亮了无数家庭实现梦想的征途。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教育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当好排头兵?
日前,由南方日报社主办的“决胜脱贫攻坚 深圳先行示范”2020深圳扶贫年度榜单揭晓,深圳十个中小学及教育主管部门榜上有名。细数这十大案例,我们发现,他们输送资源、培养强师、建立联盟、真情帮扶,不仅映射出来自深圳教育的扶贫责任与担当,更展示出特区教育在扶贫扶智中走出的示范路径。
撰文:徐峰 叶淑萍 陈熊海 苏国锐
统筹:刘丽
1 南山区教育局:教育扶贫的“南山模式”,守护山村娃求学梦
2020年广西德保高中高考一本上线94人,同比2019年增加37人;广西田阳高中一本上线71人,同比增加15人;广东连平中学高优上线人数71人(不包括艺体生),同比增长率为21.3%,本科上线率创近四年新高,上线人数478人……
几串不起眼的数字,但每增长一点,改变的却是一个个家庭。上述三所学校,均是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对口帮扶校,近年来,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南山区教育局积极践行“扶贫先扶智”政策,与广东连平、广西德保和田阳(下称“三地”)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教育精准扶贫的“南山模式”。
作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区,在教育精准帮扶的实践过程中,南山区强化“区域统筹,四地互动”,提前画好路线图,制定印发《三年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南山区分别与三地教育局签署了对口教育帮扶框架协议,参与的教育联盟和结对学校也分别与三地学校签署了教育精准帮扶协议,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三地学校帮扶需求拟定了学校教育帮扶计划,用“规定动作 自选动作”模式,打造出一批具有南山教育品牌特色的教育帮扶项目。
为促进三地教育良性发展,南山还延伸集团化办学理念,于全省首创成立南山、连平、百色跨区域教育联盟。先后两批三地学校实行联盟管理。2018年以来,南山跨区域教育联盟集团的四位总校校长带领师生百余人赴三地联盟学校,开展教育讲座、课题指导、同课异构、师资培训、文艺汇演、球队互访等系列活动,把南山优质教育资源向帮扶地区辐射。
2 盐田区教育局:扶贫 扶智,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从新疆喀什支教回深3个多月了,盐港中学化学老师田汉平的心里,仍惦记着5000多公里外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的学生。
“老师,您奖励的那笔钱我还没花呢,舍不得!”收到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高二(2)班学生凯丽比努尔的问候信息时,田汉平回复了一句“好孩子,有困难就告诉我!”这是他在扶贫支教期间经常说的一句话。
在盐田,像田汉平这样的扶贫支教老师还有很多。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盐田区教育局本着“尽己所能、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原则,通过一系列扶贫措施,对口支援帮扶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盐田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多次深入河源市东源县、广西乐业县和凌云县、贵州毕节市织金县、新疆喀什等对口扶贫地区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民生民情,分析致贫的根本原因,探讨治贫方法,用教育的视角去看问题、想问题,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方案。
得知对口扶贫的东源县老围村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备设施陈旧简陋,盐田区教育局先后投入160多万元帮该校改造教学楼、道路、校园文化墙、篮球场等,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针对乐业县、凌云县和织金县部分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和资源匮乏的情况,盐田区教育局下属16所中小学根据对方需要,每年各为对口扶贫学校捐赠10万余元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大大缓解了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2020年以来,盐田区16所中小学共150人次远赴对口扶贫单位走访调研,开展讲座20多场,送课100余节,在“扶贫”与“扶智”中不断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3 宝安区教育局:创设名师工作室,培养带不走的强师
“宝安区教育局继组织23位骨干教师前往广西都安、大化驻点支教,同时接收都安、大化29位骨干教师来宝安挂职跟岗交流之后,再出扶智新举。”2020年6月,这样一段文字在宝安与大化县两地教育圈刷屏。
原来,2020年6月8日至9日,5个宝安名师工作室在都安、大化先后揭牌设立,一个以宝安名师为引领、学科为纽带,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为都安、大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的新教育帮扶形式落地了。
一位名师便是一粒火种,点燃都安、大化教师学习的热情。在宝安区教育局看来,向都安、大化派设宝安名师工作室,成为该局针对当地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迫切需求而做出的全新尝试。
据介绍,该局在都安、大化县分别派设名师工作室3个、2个。为成功构建以宝安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为核心的都安、大化骨干教师学习团队和成长共同体,该局明确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助力提高都安、大化两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每个工作室在派驻地发展成员不少于5人。
同时,每个工作室都要制定一年发展规划;落实“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培训中心”的要求,开展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以引领成员加强师德修养,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4 龙华区教育局:让“积极教育”在大山深处开花结果
2020年10月,龙华教育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广西东兰跟岗交流的16位老师。学员们深入了解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参加学校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实地感受龙华“积极教育”的新样态。
跟岗交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贫困地区教育“造血”功能,既是龙华教育构建立体式精准帮扶模式的重要一环,也是龙华传播“积极教育”理念、推广复制“龙华经验”的重要手段。
2020年7月,在龙华区教育局的倡导和推动下,深圳市龙华区,广东省紫金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凤山县组成“一区四县”积极教育研究联盟,开启对口帮扶和积极教育的新阶段。紫金县教育局将“积极教育”列入顶层谋划,形成“积极教育 三个六”工作思路的行动纲领,持续推动“积极教育”的全面实践,广泛开展龙华·紫金教育联盟活动。支教教师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用积极教育的行为举止和专业能力影响周围的同事。
在“积极教育”理念的实践中,近年来,龙华区教育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工作,不仅改变了不少贫困地区的教育面貌,也让深圳教育和龙华教育的理念模式传播得更深更广,创造了教育领域立体式精准帮扶的新实践。
5 宝安区灵芝小学:灵芝真情帮扶,浇灌未来之花
在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上,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县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宝安区灵芝小学老师们的支教故事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去年5月,灵芝小学优秀青年教师陈世安走进了都安瑶族自治县八仙小学,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支教生活。年轻有活力的他,一上任便赢得了八仙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除了扎实备课、准备实验材料外,陈世安用课余时间走访了许多当地的老师和家长,了解到八仙小学目前的科学教材严重不足后,便迅速与灵芝小学德育处联系,灵芝小学德育处决定马上开展图书征集活动援助八仙小学,一方面向在校学生募集已学完的科学课本,另一方面还募集了不少课外书,以扩充八仙小学阅览室库存。短短两天时间,灵芝小学募集到可使用的科学课本200余册,课外书400余本。满满的爱和牵挂随着书本以最快的速度被运载到了八仙小学。
在2020年脱贫攻坚之年,灵芝小学派出多名优秀教师支教,涵盖了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同时通过派送办公用品、学习用品、搭建现代化工作平台、现场观摩、互相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帮扶工作持续发力,为教育脱贫贡献了一份的力量。
6 深圳市石岩公学:善心善行,支教帮扶
广西河池市大化县西北部,距离县城86公里处,有一个大化县重点监测的极度贫困乡镇——七百弄乡。在那里,七百弄乡实验学校是全县乡镇唯一一所九年义务一贯制学校。
学校92位专任教师,要负责学校2277名学生日常教学,还要负责下属10个村小和34个教学点的教学任务。教师严重缺乏,中学某些学科甚至需要小学教师去任教。
2019年5月24日,石岩公学与七百弄实验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石岩公学老师周亦平也因此来到了七百弄实验学校支教。
到七百弄实验学校以来,周亦平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与智慧,为山里的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除选派周亦平老师长期支教七百弄实验学校外,石岩公学在2018—2020年连续三年组织“帮扶送教组”,到结队帮扶的对口学校开展助学送教上门活动。帮扶送教组制定了送教上门工作方案,培训送教教师,累计上示范课12节,专题讲座3节,课目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物理、音乐、美术等多学科,受众中小学师生达3000余人次。此外,双方教师进行教学交流5次、校际间座谈交流6次,慰问3名建档贫困户。
一江水,两地情,山海聚,长相依。可以说石岩公学在教育帮扶上始终善心善行,点亮了贫困地区学生通向美好未来的路灯。
7 宝安区海港小学:爱撒广西大化,点亮山村未来
“这里的学生独立自主、乐思向善,他们有有序的就餐秩序,他们有对客人发自内心的欢迎和礼貌,他们有对知识毫不掩盖的渴望。”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江南乡中心小学送教归来,深圳市宝安区海港小学教学处副主任刁艺姗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2019年5月,海港小学与江南乡中心小学携手结对,跨越山海,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校的师生也从那时开始相互牵挂,相互影响。
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延缓了各地孩子们走进校园的脚步,但却阻挡不了海港小学支教广西大化江南乡的数学老师陈智勇。当疫情有所缓解时,陈智勇便与宝安教育系统支教教师共17人逆行出征,再次前往广西大化县支教,与陈智勇一起的还有他向支教单位无偿捐赠的4000个医用口罩。
伴随着这份初心,海港小学学子们的爱心也随之传递。
看着陈智勇老师站在支教最前线,海港小学二年级小灯塔中队的孩子们总想做点什么。“我们希望和当地的小朋友交笔友可以吗?”“当然可以!需要我帮助什么?”……去年底,一段简单的谈话,一次书信汇情意的小小活动就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跨越近850公里的54封信。
当江南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打开那些千里迢迢远赴而来的信件、看到送给他们的礼物,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为表达谢意,江南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将童真与关爱寄来了海港小学。伴着一封封信件而来的,还有香甜的桔子和一个个小小的纪念品。
通过书信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海港学子开始不断为大石山区里的孩子捐赠跳绳、捐赠图书充实图书角……海港小学校长说,这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守望相助。
8 深圳市海湾中学:真情扶教,用行动践行初心
从深圳到桂北,从特区到黔南,深圳市宝安区海湾中学的支教情跨越山海,飞跃了千里。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五中学、镇西初级中学,贵州罗甸县逢亭中学、平塘县第二中学、平塘县第三中学……透过帮扶支教,这些他乡的学校名字也镌刻在了海湾中学的发展长卷之上。
面对脱贫攻坚,海湾中学一直践行作为特区学校的担当,在他们看来,孩子有出息,生活就有希望。
2017年,海湾中学的帮扶路开始延伸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学校先后安排曹群海、欧嘉东、温蔼荣、任芸、陈僖五位老师前往大化五中支教。“走吧,支教去!”这句话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海湾中学的老师们。
“看着学生一点点成长,我仿佛看到了未来一代的希望。”2018年7月,为积极响应教育局相关要求,海湾中学毕业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英语老师欧嘉东毅然决定投身支教工作中,前往广西大化五中进行一年的支教。
爱心不畏远,物轻情意重。在帮扶路上,海湾中学还努力汇聚点滴力量,为远方的教育助力。
2017年至今,海湾中学校领导多次率行政、教师深入镇西初级中学了解学校实际需求和困难,开展了一系列捐赠和帮扶措施,捐赠图书8000余册,深圳校服824套、床垫797床。2019年12月,海湾中学以及初一年级家委会就向镇西中学捐赠了价值49100元的40套电脑U盘和459套深圳校服。
9 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工匠脱贫一批家庭
“一人成才,稳定一个家庭”“一人学技能,全家脱贫困”……在南山区打造的教育帮扶品牌中,“中职111工程”帮扶机制带来的切实成效,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贫困群众。
曾经没读完书便辍学回家的孩子,如今专业水平在班上数一数二,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原本对电子商务一窍不通的孩子,疫情期间通过直播带货,把家乡的猪血肠、芒果卖到各地……这是南山区博伦职业技术学校推进精准扶贫,与广西德保职业学校结对帮扶以来取得的成果。
2018年,德保县利用南山区的帮扶契机,与博伦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合作协议,由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利用其珠宝设计专业的师资优势和就业优势,在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并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保证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全部解决就业问题,“中职111工程”也因此孕育而生。这个新兴的专业一成立便吸引了一批辍学生选修。2018年秋季学期,32名辍学生成为了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2019年9月,珠宝专业班又新招辍学生35名,有效巩固了德保县控辍保学的工作成果。
“博伦职校帮助我校珠宝专业走出课堂、走进工厂、走向市场,为学生就业铺就光明的大道。”德保职校校长梁才世感激地说。目前博伦职校已帮德保职校对接数家校企合作企业,首届珠宝班的32名学生毕业后,全部推荐就业,月薪可达到5000元至1.2万元。
10 光明区凤凰学校:点亮赫章帮扶之路共享教育光明未来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光明区凤凰学校与贵州毕节市赫章县跨越山海,结下了深厚情谊。2019年11月,凤凰学校经中国教育学会遴选,与赫章县三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
一年多来,凤凰学校组织中小学教师团队,先后两次不远千里前往赫章县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当地三所学校也来到光明区,与凤凰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凤凰学校利用钉钉等各类线上平台,与当地学校开展线上教研等活动,将教育资源全方位开放与他们共享,助力赫章决胜脱贫攻坚。
“是的,我答应你们,一定还会再回来的!”这是凤凰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助理王珍2019年对赫章四中孩子们许下的诺言。去年10月再次前往赫章前夕,为了上一节“能让赫章孩子们留恋、让赫章同行有所启迪”的化学课,王珍老师放弃国庆休息,想尽办法提前制作实验教具,最终在赫章高水准兑现这句承诺。
“做教育帮扶,首先要让被帮扶的学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凤凰学校坚持认为,发展教育事业绝不能局限于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涵养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因此,该校在教育帮扶中把切实提升被帮扶学校的教育理念,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帮助结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凤凰学校还开展了包括名师示范课、研究课、同课异构、赠书仪式等系列活动,旨在帮助结对学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激发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让教育帮扶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