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十大经典曲子(老钱推荐德彪西与他)
德彪西十大经典曲子(老钱推荐德彪西与他)这首曲子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它最能概括那种朦胧的美感和斑驳的意境。曲子中所有的乐器都被调配成温柔的色彩,像沉醉的梦般无法让人游离。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当然,若说到德彪西将印象主义风格发挥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乐曲,那就非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Prélude àl'après-midi d'un faune)莫属了。无论我们将德彪西的印象音乐加以多么华丽的辞藻,都不及声音来的直观与纯粹。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最为人熟知的钢琴曲《月光》(Claire de lune):“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找一个月光明媚的晚上,安静的聆听德彪西的这首作于1900年的《月光》,你也能感受到万籁俱寂、月色如洗的画意诗情。 芭蕾舞剧-《牧神午后前奏曲》插画
在西方绘画史上有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那就是印象派。相对于实际的物,印象派的大师们更喜欢用画笔捕捉朦胧的形。他们试图用光影的交汇来呈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譬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等。
而将此种绘画的技法嫁接到音乐上,就成了别具一格的印象派音乐。那么,作为印象音乐的鼻祖,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绝对是一个绕不过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划时代的音乐流派
Claude Debussy by Donald Sheridan
无论我们将德彪西的印象音乐加以多么华丽的辞藻,都不及声音来的直观与纯粹。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最为人熟知的钢琴曲《月光》(Claire de lune):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找一个月光明媚的晚上,安静的聆听德彪西的这首作于1900年的《月光》,你也能感受到万籁俱寂、月色如洗的画意诗情。
芭蕾舞剧-《牧神午后前奏曲》插画
当然,若说到德彪西将印象主义风格发挥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乐曲,那就非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Prélude àl'après-midi d'un faune)莫属了。
这首曲子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它最能概括那种朦胧的美感和斑驳的意境。曲子中所有的乐器都被调配成温柔的色彩,像沉醉的梦般无法让人游离。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牧神午后前奏曲》取材于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的午后》,内容大意为:“烈日当空,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在那里,他见到仙女在舞蹈,并且和爱神维纳斯度过了魂消魄散的时刻。正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睡着了。”
《牧神午后前奏曲》极大的拓展了听众的想象力,以至于马拉美听到德彪西的这首作品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1997版20元法郎上的德彪西图像
德彪西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作品,如管弦乐《大海》、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以及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都是他的经典之作。
(三)印象音乐大师的进阶之路
Debussy出生的街道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那时他的父母尚做着瓷器生意,当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德彪西举家搬迁到了戛纳的姑姑克莱门汀家避难。也正是在克莱门汀的安排下,德彪西第一次开始接触音乐。
弹钢琴的Debussy 1893
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12年的学业生涯,夯实了德彪西的专业基础,也成为他后来革新音乐流派的坚实后盾。
1880年,18岁的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源于这个机会,他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大师的优秀作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其作品中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为德彪西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马拉美的农牧神像 Les hommes d'aujourd'hui封面 1887
真正唤醒德彪西印象音乐沉睡音符的人是斯特芳·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也即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诗篇《牧神的午后》作者。马拉美时常在家中举办当时巴黎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沙龙在星期二举行,所以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1890年,德彪西成为“马拉美的星期二”中的一员,在这里,德彪西被诸如魏尔伦、兰波、罗丹夫妇等艺术家们的全新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音乐也正式开启“印象主义”路上的完美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