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时苏联的态度(苏联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苏联的态度(苏联与西安事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旧把「剿共」列为优先议题。而苏联则提出,国共合作是中苏合作的前提。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彻底失去对热河、华北和察哈尔的控制之后,民情激愤势若水火,中国已退无可退。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通过决议。内外政策重心由「剿共」转向「抗日」。同时正式提出了「国防建设」及对日备战等事项。国民政府早在1933年5月就提出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中方草案。1933年的10月,苏联也提出了苏方草案。当时双方的主要分歧,简单说主要就是:国民党仍旧坚持所谓汪精卫蒋介石所说的「秘筹密谋」,指的就是当时中苏密谋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因为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先是寻求国联主持公道。但是当时英国认为,日本侵略满洲,就会与苏联发生利益冲突,有利于英国,所以不主张制裁日本。而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因为国联不承认(伪)满洲国,日本退出了国联。所以国民政府试图再次利用国联干预抵制
大家好,我是特爱聊的老王。今天咱们聊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与「西安事变」。
简而言之,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5年的《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如果仅从结果来看,国民政府是丢了满洲,丢了上海,丢了察哈尔丢了热河和华北,但国民政府对日实行的并不是所谓「不抵抗政策」,而是一面顽强抵抗,一面寻求国际社会支持的「不屈服,不接受,不合作」政策。
长城抗战
热河失守以后,汪精卫说:鸣钲求救而不得,只能默守待援。此时的中国只能在强敌面前暂时低头,而待机复兴。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以和日而掩护外交,韬光养晦,秘筹秘谋,以余报国唯一政策也。
汪精卫
蒋介石所说的「秘筹密谋」,指的就是当时中苏密谋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因为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先是寻求国联主持公道。但是当时英国认为,日本侵略满洲,就会与苏联发生利益冲突,有利于英国,所以不主张制裁日本。而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因为国联不承认(伪)满洲国,日本退出了国联。所以国民政府试图再次利用国联干预抵制日本的策略, 就没能奏效。但是日本吞并东北,就与苏联的远东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所以一方面试图利用国际社会的干预,一方面试图寻求苏联的支援,一直是国民政府抗日的两条依赖路径。
简单说,从日本吞并满洲开始,中苏就已经成为了联手遏制日本的天然盟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为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扫清政治障碍。
国民政府早在1933年5月就提出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中方草案。1933年的10月,苏联也提出了苏方草案。当时双方的主要分歧,简单说主要就是:国民党仍旧坚持所谓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旧把「剿共」列为优先议题。而苏联则提出,国共合作是中苏合作的前提。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彻底失去对热河、华北和察哈尔的控制之后,民情激愤势若水火,中国已退无可退。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通过决议。内外政策重心由「剿共」转向「抗日」。同时正式提出了「国防建设」及对日备战等事项。
1935年12月28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致信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说:“如果中国全面抗战,我们则准备给予支援。但是我们不明白,如果蒋介石的主要武装力量,用于围剿中国红军,那他怎么安排抗日?我们坚信,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和中国红军若不实行军事统一战线,就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所以苏联当时的立场是,苏联援华抗日的前提,是国共两党进行合作谈判。
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
1936年1月,蒋介石为了获得苏联的支援,在剿共的问题上向苏联表示了让步。蒋介石提出,可以与共产党达成协议:即红军承认中央政府和总指挥的权威。他则可以同意保留红军现有人员参加抗日。
所以虽然《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最后的签约时间是1937年的8月21日,但是事实上在1936年初,也就是西安事变的差不多前一年,中苏之间就已经在“停止剿共,共同抗日”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了。而且根据孔祥熙向苏联驻华大使的通报,在1936年的3月,国共就已经开始了关于「合作抗日」的秘密谈判。所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是「西安事变」导致的结果,而是西安事变差不多一年以前,就已经达成的共识。
但是《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毕竟当时还没有正式签约。所以事实上苏联还并不完全相信蒋介石的承诺。因为日本为了防止中苏联手抗日,在1935年的10月份,也提出了所谓中日亲善的《广田三原则》。其核心意思就是,中日暂时搁置东北和华北的冲突,共同联手反共反苏。所以苏联当时最大的担心,是蒋介石接受《广田三原则》,与日本合作,反共反苏。
广田弘毅
而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参加了「国民党五大」,他们既知道国民党的内外政策重心已由「剿共」转向「抗日」,也应该了解事实上中苏之间,从1933年就开始的接触,也知道在1936年初,中苏就停止剿共援华抗日,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但张学良大约从1936年中开始,秘密联系苏联驻华大使,提出与苏联订立军事同盟的建议。同时派出特使莫德惠秘密访问莫斯科。莫德惠不仅在莫斯科设立了张学良的秘密代表处。还开通了从莫斯经乌鲁木齐-兰州到西安的一条空中通道。蒋介石当时获得的情报是,张学良试图寻求苏联的帮助在西北建立一个受苏联庇护的独立政府。而张学良此举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抗日。他当时应该就是在利用苏联对蒋介石的不信任,谋求政治利益。
然而「西安事变」之后,苏联在第一时间,与张学良撇清了关系。声称他们与张学良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就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在西安事变仅仅2天以后,12月14日《真理报》就发表社论,指责张学良是以抗日的名义谋求私利。制造国家分裂。并且认为「西安事变」是亲日分子的阴谋。这说明苏联与张学良的秘密接触,应该并不是认为张学良可以成为取代蒋介石的中国政治领袖。最大的可能就是,张学良也是苏联利用的棋子,目的是给蒋介石施压,避免蒋介石倒向日本,与日本联手反共抗俄。
因为蒋介石知道张学良与苏联之间的秘密接触。苏联也知道蒋介石知道。张学良也知道蒋介石知道。蒋介石也知道苏联和张学良知道。所以苏联是在利用张学良给蒋介石施压,避免蒋介石与日本合作,蒋介石是利用日本给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合作抗日。而张学良则是企图利用苏联对蒋介石的不信任,寻求苏联的支持,与蒋介石分庭抗礼。这其实是张学良蒋介石与苏联之间的三方博弈。而苏联最后选择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支持蒋介石,放弃了张学良。而张学良应该始终并不确定,苏联是否会真的支持他。因为苏联始终没有明确承诺会支持张学良。而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前,也并没有通知苏联。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避免苏联的反对。
另外张学良并不是坚定的抗日将领,他是东北沦陷的直接责任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反而是有明确的「抵抗命令」,但是他并没有执行。因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并没有马上完全占领东三省。国民政府向国联提出控诉,但日本对国联的谴责和决议置之不理,反而继续进攻东北守军。11月份,国民政府明令东北守军应该严守疆土,不应一味放弃。到12月,日军进攻锦州时,顾维钧,宋子文和蒋介石都致电张学良,请其务守锦州,不可轻易放弃。但张学良还是自行其是,放弃了锦州。日军是在兵不血刃占领锦州之后,才实现了对东三省的完全占领。
同时,他也是1933年「长城会战」的战败责任人。他当时是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引咎辞职出国考察,直到1935年10月,才重新出任西北剿总代总司令的。
而蒋介石也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所谓「假抗日真反共。他是『真抗日也真反共』。
因为对蒋介石而言,东北军、红军以及日本侵略者,都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付日本的侵略,是所谓的『攘外』,而对付东北军与红军,就是所谓的『安内』。他既想联苏抗日,同时也想消灭红军和借机整编东北军,收了张学良的军权。所以他筹划了一盘大棋,本来想一石三鸟,既解决了东北军和红军的问题,也同时扫清中苏签约,援华抗日的障碍。利用抗日之机,把『攘外』与『安内』的问题,一起解决。但是张学良的『兵变』打乱了他的计划。而因为苏联坚决支持蒋介石,又使张学良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谋求苏联支持的计划 也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