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有没有名胜古迹(在邛崃桥)
邛崃有没有名胜古迹(在邛崃桥)白沫江图片源自网络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呈现不一样的美古桥之美,在于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能帮你读懂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
从木梁桥、木拱桥,到石梁桥、石拱桥
中国古桥在力学和技术上逐渐完善
从外观上来看,古桥从一种单纯的力学工程
变成了一种风景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呈现不一样的美
古桥之美,在于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能帮你读懂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
图片源自网络
白沫江
位于邛崃平乐古镇的乐善桥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竣工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横跨白沫江,为四川现存规模最大的古石拱桥,历经七年采石,三年建造,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
桥分七孔,为桃形,总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如长虹卧波般横在白沫江上。
百年间,乐善桥经历了无数次的洪水巨浪,也遭遇过百年未遇的洪灾,仍然毫发无损地横跨白沫江两岸,造福人们。
@摄影师 辰子君
在历史的进程和城镇的变迁中,乐善桥先后经过两次改建,从昔日的交通桥,顺应时代发展改建成钢筋混凝土人行桥,原来的交通桥不复再现。
如今,桥下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约见面的“琴音码头”依然旧迹可寻,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金龟石”仍然立于桥中央,祈福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图片源自网络
文井江
坐落在邛崃火井镇深谷中的状元桥,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至今已近百年矣。
该桥是乡民和善士捐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前蜀才女、被乡人誉为“状元”的黄崇嘏,一方面是为了便利交通、造福群众,大家抡锤凿石,砌礅造桥。
伫立文井江上的状元桥,长29.2米,宽3.25米。桥分11洞,中有鱼嘴10个。每洞桥梁三根,阔厚尺余。
图片源自网络
桥北岸建有状元冠形桥头碑,上书“状元桥”三字及对联“青山积翠留词客,绿水平波过石桥”。石碑几经风雨,常伴长桥。
图片源自网络
南河
白沫江和文井江,在邛崃青翠的山区中蜿蜒前行,齐口相拥后,与䢺江汇成一条烟波浩渺的南河,向东奔流。
南河,邛崃人深情地称它为家乡的母亲河。
而横亘在宽阔幽深南河之上的南桥,默默守候着古城的岁月变迁。
邛崃南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十二月,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桥全长231.75米,桥面宽9.5米,一直使用至今。
图片源自网络
内地的经幡、盐巴、丝绸通过南桥被运输出去,大西南的麝香、藏红花、虫草从这里进来。
南桥为西南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川南第一桥。
修这座桥,耗时27年。桥建成了,天堑变坦途。
与州牧宣瑛在桥头建“川南第一桥”桥碑一样,邛崃人对这座桥充满自豪,并通过这座桥观察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江河汇聚成川,发展成无可阻挡的前行力量。
南河滚滚向前,与斜江河汇聚成势。
在古今的交替里,在桥梁的连接下,跨向未来。
效果图
斜江河
斜江水漫漫,卧桥见新生。
位于邛崃东翼的羊安新城斜江河大桥,全长约600米,横跨280米宽斜江河,为邛崃首座斜拉桥。
大桥主索塔高95米,桥梁宽32米,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每小时,两边共有92根钢缆绳固定桥身。
@摄影师 陈十三
以展现桥梁之美、协调环境之美、提升城市之美为目标,大桥主塔设计为水滴形,寓意为“水润天府”,与两端滨河路平交并顺接横一线东、西段,是连接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和羊安的重要通道,是羊安新城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基础配套。
@摄影师 陈十三
目前,该桥水滴形主塔已完成封顶。
斜江河大桥的建成将极大改善羊安产业新城的交通条件和市民居住环境,畅通区域交通,完善路网对居民集中区域的辐射功能、城市及经济发展功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与发展。
效果图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上
架起的一座座桥梁
横跨南北,连接东西,亘古亘今
成为城市的象征
在开拓创新的邛崃人手中
新的桥梁正在勾勒出生动的未来发展画卷
桥是社会发展的丰碑,是时代进步的印记
桥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是和谐、和睦、和平的象征
同时又寄予了对未来的展望
相信在未来建设发展中
羊安新城将会如这跨江长虹般坚定生长
带着开放与希望走向新时代
- END -
来源 | 成都崃岭集团
编辑|V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