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戏曲艺术家(现代京剧唱腔对传统行当的突破)
现代京剧戏曲艺术家(现代京剧唱腔对传统行当的突破)《红色娘子军》第二场,吴清华唱段“找见了救星,看见了红旗”中“爹娘啊”一句吸收传统戏《文昭关》中的老生腔。 4.旦腔吸收老生腔 如《沙家浜》第八场,郭建光唱段“飞兵奇袭沙家浜”中结束句“此一去捣敌巢擒贼擒王”运用了“嘎调”,在旋律手法上吸收杨派武生的特色腔法和余派武生高昂的腔法。揭示了郭建光满怀胜利豪情及英武气概。 3.老生腔吸收花脸腔 《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是一个英雄侦察员,在塑造这个角色上应体现他机智勇敢、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如果单用老生腔显然太过深沉了些,所以更多的糅入了花脸腔和武生腔。如第六场“提起栾平”吸收了花脸腔的豪放和夸张的特点。
在传统戏中,京剧的角色根据性别、年龄、性格等特征,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类行当的。为适应男女声不同音域、不同音区方面等特点,对同一种唱腔,作移高移低处理,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分腔。而现代戏中,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则要求突破行当分腔,这是由于现代戏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套用传统京剧中的行当不能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因此,采用了行当之间相互吸收的手法进行创新。这种行当之间的吸收与融合,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特性音调,又丰富了新创的唱腔,是新旧结合最自然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表演中,大部分唱腔仍然保留了原来行当的主要特点。如李玉和、郭建光是老生腔;阿庆嫂、铁梅是旦腔;雷刚、高志扬是花脸腔;李奶奶、杜妈妈是老旦腔等。而小生腔则不复存在,因为现代戏中,念白被改为京白,唱腔又都为本嗓演唱(旦腔除外)传统小生腔那种夸张乔饰、迂缓纤细的音色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物的身份。但其唱腔挺拔高亢、爽朗激越的特点却广泛吸收进其他行当唱腔中,形成一种综合腔,更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除小生腔外,花脸腔,老生腔等也可被其他行当所吸收。以下仅举几例:
1.旦腔吸收小生腔
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她的性格勇敢刚强,要求唱腔坚韧挺拔,采用传统京剧中旦角的唱腔是不能完全胜任的,因此必须加以创新。第三场“只盼深山出太阳”在〔反二黄〕的基础上吸收了〔西皮娃娃调〕;而第九场“坚决要求上战场”中吸收了小生〔唢呐二黄〕高昂的特点。再如《红灯记》第九场,铁梅唱段“仇恨人心要发芽”;《杜鹃山》第二场,柯湘唱段“无产者”;《海港》第六场,方海珍唱段“忠于人民忠于党”等,都是旦腔吸收小生腔形成的综合唱段。
2.老生腔吸收武生腔
如《沙家浜》第八场,郭建光唱段“飞兵奇袭沙家浜”中结束句“此一去捣敌巢擒贼擒王”运用了“嘎调”,在旋律手法上吸收杨派武生的特色腔法和余派武生高昂的腔法。揭示了郭建光满怀胜利豪情及英武气概。
3.老生腔吸收花脸腔
《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是一个英雄侦察员,在塑造这个角色上应体现他机智勇敢、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如果单用老生腔显然太过深沉了些,所以更多的糅入了花脸腔和武生腔。如第六场“提起栾平”吸收了花脸腔的豪放和夸张的特点。
4.旦腔吸收老生腔
《红色娘子军》第二场,吴清华唱段“找见了救星,看见了红旗”中“爹娘啊”一句吸收传统戏《文昭关》中的老生腔。
在京剧音乐长期的积淀过程中,不同行当的许多优秀唱腔中凝结着无数艺人的创造和智慧,可以给新的创作提供最贴近的借鉴条件。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现代戏“凡腔必突破,必吸收”,并称之为“失败的模式”,但只要运用得当,不可否认它是一种好的创新手法。
(摘自《皮黄腔在现代京剧音乐中的新发展》,作者张斌)